劉備托孤,傳統上說他是托孤諸葛亮。
但是事實不是如此。
一個真正的帝王,其實對誰都不信任,他是用平衡的辦法,巧妙無比: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的非常清楚,劉備臨終前“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的這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三國誌.李嚴傳》記載“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所以李嚴的主要職務是軍事統帥。中都護相當於東吳的大都督,相當於東漢的大將軍,是掌握軍權的。
讓益州派掌握軍權。李嚴當頭。
吳懿作為外戚當他的副手:護軍。李嚴名義上是吳懿的領導,但是其實很難指揮太後的哥哥吳懿。按照漢代的規矩,其實擔任大將軍掌握軍權的應該是外戚,也就是吳懿。
現在李嚴奪了吳懿的位子,這樣兩個人肯定搞不好關係,必定會製衡。
這是劉備的帝王心術。
讓荊州派掌握政權。丞相諸葛亮是頭。而且在名義上讓不掌握軍權的諸葛亮是正,掌握軍權的李嚴是副。
這樣李嚴更沒法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一家獨大。
讓原從派掌握禁軍和宮廷防衛以及京城的兵力,趙雲是中護軍,製衡李嚴的軍權。
讓涼州派的馬超駐軍在陽平關,控製漢中,並且讓兒子劉理娶了馬超的女兒,而且授予最高軍銜膘騎將軍這個地位(當時沒有大將軍,這個就是最高軍銜),名位在李嚴之上,讓李嚴沒法插手漢中軍務。
互相製衡。
掌握軍權的李嚴,還真沒法造反,手下的人要麽官比他大,要麽地位比他高。要麽是皇親國戚,他指揮困難。
結果趙雲,吳懿,諸葛亮聯手,用北伐的名義拿掉了李嚴的軍權。吳懿升任關中都督。趙雲升任鎮東將軍。
但實際的軍權因為北伐,都得受諸葛節製。
這也是必然的。
因為本土勢力掌握土地人口,如果不拿掉李嚴的軍權,難以控製,征稅征兵也會非常困難。隻能守土。
其實這個是劉備的安排,其實他在夷陵之戰吃了虧之後,看清了力量對比,不想後來的人北伐。
但是,諸葛亮,趙雲等荊州派和原從派,如果不北伐,他們掌握政權,就沒有合法性,遲早會淪為控製了經濟命脈的益州本地派的傀儡。
就好像台灣的國民黨如果丟掉反攻大陸這個破旗,必定會輸給本地派的民進黨一個道理。
所以必須北伐。
這是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
這樣就造成了益州派和荊州派的矛盾,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