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夫話吧

談醫療、談養生、談人文、談人生 – 聽趙大夫怎麽說
個人資料
趙大夫話吧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張國燾的祖父、父母、兄弟、表妹的迥異人生

(2025-09-21 10:33:23) 下一個

張國燾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直至今天,他仍是眾多軍迷及曆史愛好者常常談論的人物;至於他的是非功過,後人的評價可能更合適。

張氏家族據《張氏以靈公族譜》載: 集翰公字派為: “集俊廷學士,承恩覲國光,人才其蔚啟,錦潤濟明良,林萍根源貽,金鈺先緒長,建新揚高晶,曆代定興邦。”可見到張國燾這一輩,張氏家族在萍鄉已是第九代了。遷到萍鄉上栗的一支,憑借當地的自然優勢和勤儉精明的持家之道,開始逐漸發達起來。到了張國燾祖父一輩,已經成為當地一個人丁興旺、理財有方、殷實富足的大戶。

張國燾的家鄉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桎木山,上栗位於羅霄山脈的中段,為萍鄉北邊的中心市鎮,距萍鄉市約40公裏,與湖南省的瀏陽、醴陵兩縣為鄰,相距不過10公裏左右。此三縣在中國近現代,因出現了胡耀邦、李立三、羅章龍、王震等一係列頭麵人物,影響巨大。張國燾故居距319國道6.5公裏,始建於清康熙59年(1720年),為土建四合院,有48個天井,坐東朝西坤山艮向左兼三分,原建築麵積20餘畝。故居主體建築部分仍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但內部已被28戶村民建房所占,且部分被改建,破壞嚴重。

張國燾故居200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張國燾的祖父

張國燾的祖父張恩泮,雖然職稱為“奉直大夫”,名義上是文職官員,但他是從五品官,屬於地位相對較高的官職。家族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為了擁有千畝良田、名聲顯赫的地主。

2.張國燾的父母

張國燾的父親張覲珖,生於1875年,字鵬霄,出身於滿清的“拔貢”階層,後來他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成為了萍鄉縣試的第一名,進入了政界,並且一度擔任多個重要職務。

1)張鵬霄兩次擔任浙江象山縣知事

根據縣誌的記載,張鵬霄曾在萍鄉縣試中名列第一,並在1909年參加清朝最後一屆會試時被國子監錄取,次年考入浙江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法律。畢業後,他被任命為浙江高等審判廳的推事,並順利考取了浙江象山縣知事。張國燾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正是張鵬霄在浙江象山縣任職。

根據1988年出版的《象山縣誌》記錄,張鵬霄在1914年7月1日至1916年1月13日及1916年6月1日至1917年10月14日兩次擔任象山縣知事。

張鵬霄在象山的政績並不討民眾喜愛。象山一帶因地理原因,山多田少,民眾生活困苦。盡管張鵬霄向上級報告災情,卻依然不得不強行征收各類稅負。象山因此成為全省征稅最嚴的地區之一。

2)張鵬霄曾代理靖安縣知事,因拒不向北伐軍交權,險些丟命

1926年,北伐軍第六軍進入江西。北伐軍進軍江西時,靖安縣的前縣長文倬因北伐軍的到來而卷款潛逃,張鵬霄被任命為代職知事。在此期間,張鵬霄以其在政界的影響力,試圖堅守權力並不願交出職權。

林伯渠,時任六軍政治部主任。而在此過程中,林伯渠雖然曾與張鵬霄有過較為激烈的衝突,但最後還是給張鵬霄留了顏麵,允許他回家。如此處理,可能與張國燾有關。此時張國燾已經在政界名聲顯赫,1924年他在國民黨一大上排名第17,而在共產黨四大上排名第3。

張國燾的母親,劉氏,生於1866年,來自湖南瀏陽文家市的一個書香世家,家境顯赫、識文斷字、才情出眾,為張家生有二女四子,張國燾為長子。

3.張國燾的三位兄弟

張國燾兄弟四人,其排行老大,其三位弟弟分別為老二張國燕、老三張國庶、老四張國傑。

張國燕,雖然名字不如張國燾響亮,但他的學術成績同樣出色。他在年輕時前往浙江探望父親,不幸在途中遭遇火車事故而去世。張國燾在回憶錄中提到過,他和弟弟張國燕當時前往浙江,討論著未來的學業和革命大計,沒想到卻發生了如此意外。

張國庶,生於1905年,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共,1926年冬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後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化名周之德。1930年5月27日由於叛徒告密在南昌被捕,當時南昌警備司令張輝瓚親自派員審訊,張國庶受盡酷刑後被絞殺,屍體拋入贛江,年僅26歲。同時被殺的還有他的妻子晏碧芳。他們留有一子,叫張光怡,1948年遷往台灣。1986年中共江西省委追認張國庶為革命烈士。

張國傑,1926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為中共黨員,同年脫離組織,回家挑起家庭重擔,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他熱心公益事業,深受村人的尊敬。他的家訓是: 多做少說。他對自己的評價是: “我沒有光輝的曆史,隻有安穩踏實的農家生活。”張國傑晚年守護著家族的故居,直至去世。張國傑有三子一女。他的兒子們這樣評價父輩所走過的不同的人生道路: “時勢造英雄。國燾大伯的結局叫人遺憾和痛心。三伯國庶英勇犧牲,使我們感到惋惜和驕傲。看到自己平凡一生的父親,我們感到滿足。”

4. 張國燾的表妹喻宜萱

喻宜萱(1909年9月6日—2008年1月8日),江西萍鄉人,出生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喻宜萱母親張麥秋為張國燾之姑母。她是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新中國聲樂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並創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其將民歌《康定情歌》唱紅,弟子有聶中明、黎信昌、張鳳宜、李雙江、文征平、吳雁澤、胡靜華、周美玉、劉育芳、李興倫、汪明潔等人。其曾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六屆委員。

2009年,喻宜萱先生誕辰100周年之前,萍鄉人文紀念園落成了一尊漢白玉喻宜萱雕塑,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題詞,她的雕塑與表哥張國燾的浮雕相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殺人魔,還有臉雕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