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的那幾斤幾兩

(2025-10-26 06:57:26) 下一個



我的那幾斤幾兩

對於高估自己的,人們常諷之為“不自量力”,或直白地稱之為“不知自己有幾斤幾兩”。

人們的體重可以有標準化的稱量,唯獨這裏的幾斤幾兩是無法稱量的,那是能力,重要性的衡量,又常常賦予相對的意義,

那幾斤幾兩是相對於諸如職位,話語權,價值等等所具備的份量。 對於不同的人,或從不同的角度又會得出不同的衡量結果。

在人生旅途中,我時不時自問“我有幾斤幾兩”? 既是自誡,也是自勉。 認識自身的斤兩有助於確當地設定人生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青少年時期的我

母親的早逝,小學剛畢業頂梁柱的父親臥床不起,我和弟弟自小曆經磨難。 弱小的我自知沒有幾斤幾兩,又無父母的依仗,總是有意無意地避讓著村上年齡不相上下的鄉村孩子們, 自小養成了內向的性格。 但經常的考試優異成績,使我找回了幾分自信,在老師們的眼中我有了幾斤幾兩,特別是進入初中階段。 隨著年齡一天天長大,在校成績又相當的好,困境中的父親和弟弟在我身上看到了一絲希望,甚至象押寶一樣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 在家中我是有幾斤幾兩的,雖然我對未來一無所知,隻知在學校當好“考試家”,拿到好成績。

高中進入省立中學,成為小學初中同學中的佼佼者。 隨著知識的增長和視野的擴展,自我意識空前膨脹,有點不知幾斤幾兩。 先前的人生第一夢局限於讓家擺脫困境,高中時時而想當作家,在老師們的鼓勵下更夢想當科學家,造飛機火箭。 結果是夢想並沒有完整地成為現實。 夢想的實現並不完全取決於自身的努力,自身的斤兩要放在國家需要,國家政策更高層次上去稱量。 自此我認識了自己,把衡量自身斤兩或份量建立在努力加現實考量的基礎上。

努力可以提升自我

1978年春科學大會後,國家決定恢複招考研究生。 一直向往科學研究的我重新燃起了一線希望。 大學裏的專業教授給我寄來了中科院相關專業的招生簡章,意在鼓勵我,恰給我潑了一盆冷水,甚至是冰水。 由於曆史的原因,大學入學後隻上了一年的基礎課,研究生考試的五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沒有學過,自思相對於考試要求,我真的沒有那幾斤幾兩。 至於英語考試,由於高中時學的是俄語,大學隻學了一年英語。 所幸英語老師的因才施教,個別輔導,一年下來我居然具備了文獻閱讀和初步的口語能力,也許能勉強應試。 了解我的大學專業教授竭力鼓勵我利用好從報名到考試之間的三個月,機會就在眼前,瞬間即逝,我下定決心拚搏。 自此照常上班,每日下班後的6時至10時及周末成了我啃下應試課程的時間。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月的努力開啟了我後來幾十年的科研生涯。

不要被他人“不自量力”或“不知幾斤幾兩”閑言閑語擊倒,人生的幾斤幾兩,或在種種場合,社會層麵的份量總是會在自身的努力下變化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破屋出公卿”雖然是極端的說法和例子,但道出了一個道理,人的份量,命運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人生的追求和自我調整

人生的精華階段是在職場或社會活動中度過的。 能力需要展示,人生要有追求。 有追求才有奮鬥的動力,前進的方向,但人生目標的設定必須基於職場和社會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份量。

對個人的能力,份量要有清醒的估量。 過高的自我估量和追求的目標會導致碰壁或緊張的人際關係; 自我低估也許會失去本來應有的發展機遇。 任何時候個人的能力估量和人生追求的目標都必須顧及市場,職場,和社會環境的考量。 沒有1978

年初科學大會和恢複招收研究生的決策,我很可能跨不進科研的大門。 基於我在國內外發表的幾十篇學術論文,80年代末我應加拿大教授的邀請來到加拿大大學從事學術研究,應該說對我能力是某種程度的認同,但那時對外開放不久,西方社會對中國博士水準還有不少存疑。 直到發表了係列有影響的學術論文,特別是在國際會議宣讀的論文才引起了科技公司的注意,開啟了在北美近二十年的研究開發生涯,直到年齡需要我享受美好的晚年時光。

以個人為例隻為說明,人生需要努力,人有幾斤幾兩需要展示, 對自己的斤兩要有確當的估量,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自我膨脹,還要顧及職場的和社會的考量,應了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時勢也。

我的那幾斤幾兩還真沒有多少份量,隻不過幾經努力,曆經風浪,歸於平靜。 如今我的那幾斤幾兩隻能在家中衡量,太太辛苦操持著家中大大小小事務,小孫子在他對父母撒嬌時會說“No 爺爺!”,需要我時則親切地拉著我的手找個地方陪他扔球,或牽著我的手幫他從哥哥手中搶過來玩具。 我無足輕重,可心裏卻是美美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