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溫度
雨水有溫度,毋庸置疑,但人們會說,那不就是下雨時的天氣溫度嗎! 沒有錯,但還有一個隨人們的需求,感受, 情緒而變的溫度,那就是對於雨水因人而異的體感溫度。
我對下雨有著複雜的情感,也許下雨對出行不便,也許衣服被雨水淋濕的感覺並不好受,但基於相對於雨水帶來的生機,雨水給予的溫情,恩澤,又算得了什麽!。
一
兒時的故鄉,那是五十年代初,從千百年沿襲下來,村民們還得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年前秋天播種的麥子, 秋冬已發出了麥芽,翌年曆經立春,雨水,驚蟄,雨水漸多,大地麥浪滾滾。 農民經過冬天的休整開始忙碌起來,除草,施肥。 雨後的鄉村道路泥濘,村民們光著腳,或擔著糞桶,或扛著鋤頭走向田間地頭,雖艱苦,但看到麥苗旺盛生長,大家喜在心頭。 及時而充足的雨水奠定了夏糧的豐收,這是全家生活的保障。 常說“春雨貴如油”,形象,卻稱不上誇張。
及至春末夏初,三麥(小麥,大麥,元麥)先後開始抽穗,農民盼望的是雨止,放晴,期待收獲飽滿的顆粒。 待三麥收割移至打穀場,沒有現代烘幹機的農民,全部希望寄托在烈日的爆曬。 遇上連日陰雨,如同一場災難。 沒有天氣預報的農民,經驗就成了寶貴的財富。 大伯是村上最富種田經驗的長者,他懂曆法,明了二十四節氣。 他會告訴村民們何時播種,何時收獲,何時施肥,何時澆地。 他能感知刮風下雨來臨,及時預告村民們,天要下雨了,大家趕緊把打穀場的麥子在雨前收好。
村民們盼雨,喜雨,避雨,這份複雜的雨水情感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成為思念故鄉,回憶故鄉的重要部分。
二
我上初中的時候正值大躍進運動的第二年,初中也是前一年新建的大批初中之一。 初中畢業時處於三年困難時期, 高中招生名額大幅度壓縮。 初中時期,家中陷入極端困境,學校給了我極大的支持,甚至經濟上的幫助,當然也對我寄於了期望。 畢業時我幸運地錄取於江蘇省立中學,為全校三人之一。
在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日子裏,故鄉連日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雨,病中的父親,幼小的弟弟和我為錄取而高興,卻為到高中報到的費用和今後的生活發愁,心境也隨那場大雨沉入穀底。 在這一籌莫展之際,家中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那是我初中班主任葉興幫老師。 清楚地記得,當時他撐著傘,光著腳,挽著褲管。 他說明來意,首先祝賀我的錄取,他是受校長,教導主任的委托來看望我,並送來我到省中報到所需要的費用。 我們父子三人無比感動,激動,千謝萬謝。 我們沒有招待,也沒有什麽可用以招待的,尊敬的葉老師就撐起傘,消失在雨水中。
雨水中葉老師送來的是溫暖,是恩情,此景此情,永遠銘記在心。 這份師生情誼屬於那個時代。
三
夏夜,我剛剛入睡,就被窗戶上叮叮當當的響聲吵醒,一陣興奮,啊!下雨了。 比較小時候下雨時雨水沿屋沿下滴時的滴滴答答聲,雨打玻璃窗的叮叮當當聲更添了一種音樂感,這也許是我盼這一天太久了。 今年春天以來,多倫多就沒有下過幾場透雨,常常明明天氣預報有雨,結果不是落下一些雨滴走過場,就是壓根兒沒來,下到其它地方去了。 打退休以後,我迷上了花木,既成了愛好,也是公認的養生之道。 自家西南拐角兩個不算小的陽台上的花花木木本就指望不上雨水,全賴我適時噴灑。 倒是由於兒子兒媳工作繁忙,加上兩個幼小的孫子需要照料,我主動承擔起他們家門前和內院花花草草的養護, 既是麵對社區的麵子工程,也是他們一家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我求雨盼雨的可以理解的動機了。
本來計劃次日去兒子家給花草澆水,聽著雨打玻璃的叮當聲,隔窗看著下方路麵的積水,這是一場透雨,給花草澆水看來不必要了。 心情自然大好,並不是因為可以省了力氣,而是雨水終於盼來了,況且雨水優於澆水, 更利於花花木木草草的生長。
次日恰逢周六,我們按原計劃來到兒子家,澆水任務改換成了賞花。 對我們的到來,孫子們歡騰雀躍,拉我們參與遊戲打鬧。 全家三代中午聚餐,其樂融融。
雨水是有溫度的,它是生命的源泉,滋潤萬物,時而給我們帶來溫暖,甚至恩澤,正如永遠銘記在心的初中葉老師雨中送溫暖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