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珍惜當下
當如今,每每打開微信,或朋友間互道珍重時,一句流行的用語莫過於"珍惜當下",或直白一點,就是"過好(當下)每一天”。
這並不是當代人的發明。元代詩人薩都剌在《木蘭花慢. 彭城懷古》一詞中列數曆史之無情,消磨盡英雄人物後感歎"人生百年如寄",大呼"且開懷,一飲盡千鍾'',開了珍惜當下的先河。當然,這首流傳千年的名詞意境遠不止於此。
珍惜當下的條件要求及其局限性
珍惜當下幾乎是人人皆懂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做到? 概因為當下生活無虞才能珍惜。 薩都刺"一飲盡千鍾"有能力做到,李白在《將進酒》喊出"千金散盡還複來"有此底氣。 古時士大夫階級即使在官場起起落落,仍然高居於民眾之上,才會喊出"酒莫停"的千古名句。 筆者出生於鄉村,兒時目睹農民日出而作,日落方休,終生勞作,乃為溫飽。 由此可以推想,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除了達官貴人,誰能喊出珍惜當下,充其量隻能接受現實,安於當下。
當今世界,處於戰亂之中的,亦或流漓失所的民眾何以珍惜當下。即使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珍惜當下也隻限於收入豐厚者,退休大軍,或者收入穩定者,特別是高齡者,無奈於人生苦短,把珍惜當下納入養生之道。
珍惜當下有其社會和生活條件的要求,也局限於特定人群。
年輕人不能躺平
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是什麽? 是求新求變,通過競爭的,戰爭的,創新的種種形式,而其參與者,年輕人是主力軍。
如果把珍惜當下當為普世口號,年輕人首先做不到。 除非躺在父母的財富上昏昏噩噩度過一輩子,年輕人沒有躺平的資本。 掃視當下,經濟下行,裁員風潮此起彼落,首當其衝的是年輕人,剛畢業的需要找工作,在崗的擔心被裁員,年輕人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無從安於當下,享受當下,更不會珍惜當下。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年較人需要奮鬥,擔當起對於家庭,對於社會的責任。 不甘於當下,求新求發展,年輕人才能鑄就人生的輝煌。比爾蓋茨,喬布斯如果珍惜並安於名校學習的機會,可能就不會有改變了世界的微軟和蘋果機。現代科學奠基者們無一不是從年輕時大膽求知,苦苦求索未知而達成輝煌的成就,推動了人類文明。
政治家需要遠見和社會責任
毋庸置疑,老年人有條件的珍惜當下理所當然,少數年輕人的躺平也不致於危害於社會,政治家的珍惜當下可有不同的解讀,可推動社會前進,也可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麵,如果政治家,無論年輕還是老年的,如視當下的權力擔當為為國家,為民族,為民眾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將不會安於當下,嚴格地說,他們更需要以遠見和對社會的責任推動社會的進步,正所謂不謀萬世者, 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 不足謀一域。
遺憾地說,不少政治人物視珍惜當下為及時行樂,不失時機斂財。 如是,重則導致亡國,至少身敗名裂。 南唐後主李煜,徽宗安於當下,成了亡國之君。 現如今,大大小小的貪官無一不是珍惜當下,私用權力,金錢美色,為害於社會。
* * *
總之, 珍惜當下不是普世的人生價值觀,它既有歧義,更有社會和生活條件的要求。 通常意義上的珍惜當下,也隻可適用特定場合,如朋友的宋相聚,特別是特定的人群,具體地說,那些有了生活條件保障的老年人,甚至那些有了工作生活保障而不再有追求的中老年人士,享受人生,延年益壽。即便老年人,也有畢生致力於學習與工作,未必不會健康長壽,這裏有人生價值觀的不同。
人類社會,人類文明是在求新求變中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