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旬,畢業季的喧囂漸漸塵埃落定。電子郵箱裏的錄取信或拒信,像命運分發的一張張牌,讓這群年輕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參差。有人得償所願,有人抱憾轉身。
小寶的大朋友,那位亞裔男孩,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他文理兼優,在寫作比賽和科學競賽中屢獲佳績,卻最終與夢校失之交臂,隻拿到幾所頂尖公立大學的錄取。這樣的結果,在我們這個地區並不罕見。優秀的亞裔男生想擠進Top 15,難如登天;而女生群體卻似乎成了藤校的“收割機”,頻頻傳出橫掃名校的喜訊。
一位亞裔媽媽曾向我抱怨:“如果孩子已經被早申的夢校錄取,為什麽還要繼續申請其他頂尖學校?每多占一個名額,就意味著另一個同樣優秀的孩子失去機會。” 這番話讓我思考良久。大學申請本該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地方,但現實卻似乎演變成了一場“軍備競賽”,錄取信越多,仿佛就越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然,我完全理解那些努力爭取每一份可能性的家庭。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誰不想給孩子多留幾條退路呢?隻是,當錄取率變成炫耀的資本,當“橫掃藤校”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勳章,我們是否也在無形中助長了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我對小寶說:“大學隻是人生的一個站點,不是終點。無論最終去了哪裏,真正決定未來的,是你如何利用接下來的四年,而非學校的名號。”
注:以上純屬個人觀察,難免偏頗。若有不同觀點,歡迎理性探討,但請放下板磚。畢竟,教育本就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