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罵魯迅是時代的榮耀嗎?(續)
(2005-06-13 21:25:17)
下一個
辱罵魯迅是時代的榮耀嗎?(續)
心言
“新文化運動”提倡的解放思想,追求自由民主和尊重科學的精神和魯迅的批判精神今天不僅不應該受到攻擊指責,而且應該發揚光大。
首先,從“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所反對的文化糟粕至今天不僅遠沒有被拋棄;相反,傳統文化中好的東西應該保留下來,卻始終沒有得到確認。不僅傳統文人在封建專製的壓製下養成的官本位思想,急功近利,浮躁虛榮的惡劣習氣仍然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盛行,一般民眾麻木自私,社會公德和國民意識淡薄的狀態沒有根本好傳,更重要的是,政治體製上的專製行為遠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曆史遺留下來的不同政治利益集團的鬥爭也還沒有本著從民族長遠利益出發的精神而化解。
現在對魯迅的謾罵攻擊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派別體係。
1。為否認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而惡毒攻訐汙蔑魯迅,從其思想,作品到人格無所不及。這一派係的人士無疑是帶著在中國大陸失去政權後的複仇心理,長期按步就班部署大量人力財力來進行的。特別是底層人員和收買的大陸異見人士們,看不到在台灣選舉失敗以後政治策略的轉變,而習慣於此類旨在擾亂大陸年輕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思想的政治惡鬥行為。必須指出,中國內戰已經在五十多年前就決出勝負了,當時生死相殊的鬥爭是由兩者尖銳的階級矛盾造成的。也正是由於舊中國貧苦大眾的人口比例遠遠超出富裕階層,中國共產黨才能贏得民心,從弱到強。五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夥舊中國的少數貴族們應該痛定思痛,找出在大陸和台灣兩次失去政權的根本原因,為兩岸和平統一做出實際貢獻,絕不可以把中國大陸當成其在台灣生存的政治工具。
2。曆年來逃出大陸的政治異見者。這些人當年在大陸的做法不僅完全師從魯迅,而且有過之無不及,其手段更直接來自”文革“。在海外敵對勢力助其生活的情況下,違心說出做出並非本意的事情,失去的是政治宗教人物應該具備的完整人格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政治人物的道德期望,如果不知道為民族長遠利益著想的話,根本就沒有前途。
3。對改革以來出現問題急於找到答案的知識分子。要知道,中國二十多年來的改革,正是為了解決傳統政治體製的束縛,為廣大民眾提供多條出路。無論改革本身問題有多少,其實質與孔孟傳統文化中墨守成規的習俗是根本對立的。一些暫時的社會問題不可能取代幾千年來延續下來的儒家道德思想,這些問題終將會隨著法律的健全而逐一解決。相反,過度強調舊有的道德約束而忽視了獨立司法機製的建設,並不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目前腐敗浮躁的社會風氣和萎靡不振的文化現象有商品浪潮鼓噪的原因,也有衝破長期政治禁鈷後暫時喧囂的因素,隨著人們對改革以來出現問題的反省,這些糟粕自然會被淘汰。
4。改革以來既得利益者。他們有目的地掩飾社會矛盾,以提倡傳統文化為名轉移社會視線,為其腐敗行為和惡劣政績打開保護傘。在新舊文化交替,外來文化逐漸顯露其影響的時候,適時重提傳統文化既可以鼓動民族自尊心,又可以減慢法律機製的建設。但是,在現代通訊技術的前提下,這種掩耳盜鈴的行徑是難以得逞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同時又是良好道德風尚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5。以貶低魯迅來抬高自己的少數文人,作家。這些人往往片麵指責魯迅罵人尖刻,沒有獲得學位等等,其目的無非是炒作自我,在商業浪潮中牟取利益。中國文人當中的這種現象是曆史形成的,也是傳統儒家道德,“新文化運動”,以及魯迅深刻批判的。假以時日,隻要這些人充分暴露出來,勢必為社會所淘汰。
6。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事實上隻要他們認真了解一下歐洲“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的曆史,以及日本從“明治維新”到走向軍國主義的過程,就自然會明白,為什麽中國自下而上推動的社會變革需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一大批肯於反省自己文化缺乏的知識分子來推動;為什麽像日本那樣自上而下的維新在中國無法出現。畢竟,這個反省和批判是為了民族的長遠興盛。中國總不能像過去那樣,在其它國家經濟,科學和文化大飛躍時,由於內在的社會動蕩而大倒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民族能夠抱著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傳統思想而領先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