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醒來,看到我一個在北京的學生發在朋友圈的照片(見下圖),感歎“這霧霾天到底什麽時候是個頭啊!”。
原來自3月9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又出現了重汙染過程。
過去我每年去北京出差都在20次以上,對於霧霾絕不陌生。一旦遇到,就隻能龜縮在廣安門深圳大廈的房間裏,除了出去開會絕不出門一步。因為外麵空氣裏有著濃濃的味道,感覺與小時候家裏燒煤氣爐的味道相似。每年的兩會期間,由於受氣候環境影響,北京及周邊地區經常會出現霧霾天氣。去年由於疫情關係,許多產業停產使得藍天白雲出現的天數明顯上升,大家都覺得霧霾治理取得了重大勝利。然而,實際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昨天新京報披露了一則消息充分反映了目前國內汙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3月1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親赴河北省唐山市,對鋼鐵企業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開展檢查,了解企業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檢查期間,唐山市雖然已啟動了重汙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但是檢查中還是發現有四家企業均在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高負荷生產,未落實相應減排要求,並普遍存在生產記錄造假問題,有的甚至互相通風報信、刪除生產記錄應對檢查,相關線索已移交當地公安部門,可惜報道還是沒有曝光究竟是四家企業的名字,也許還是有所顧忌吧。
從以上報道可以看出以下幾個問題:
眾所周知,這些年來中國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已經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企業節能減排也卓有成效。但是要徹底根除汙染,形勢依然嚴峻。
那麽為何空氣汙染治理那麽難呢?我覺得各行各業都需要反思,現在許多行業一談起汙染都把問題甩給別人。
發電廠說我們的排放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經得起檢查。汽車廠說我們生產的汽車排放絕對符合國家標準。煉油廠說我們生產的汽油也符合國家標準。鋼鐵廠、化工廠等同樣也是拍胸脯保證排放達標。如果這些行業的排放都符合國家標準,那麽汙染源又是從何而來呢?難怪前幾年有奇葩專家說老百姓家油煙機也是汙染源了:)。
氣候條件肯定是影響汙染程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上海夏天的空氣質量明顯比冬天好,因為夏天是東南風為主,吹來的都是東海上新鮮空氣,而冬天以西北風為主,空氣質量就會比夏天差一個檔次,原因就是西北方向有工業汙染源。近年來隨著這些工業的關停並轉,汙染情況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仍然沒有徹底解決。而北京周邊的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偏重,再加上企業環保意識不強,以至於積重難返。
我學生的那條微信下麵有個朋友留言“稍安勿躁,明天就刮風了,會吹散霧霾的”:),因此坊間有句調侃的俗話說:霧霾治理基本靠吹,大風一過,藍天重現,歲月依然靜好!
黃部長指出,政府的政策非常明確:一定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轉型升級,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有效落實,希望未來能夠完成美好目標。
行文落筆之際,我查了一下當前(北京時間3.14淩晨12:30)幾個地方的實時空氣質量指數(AQI):北京201重汙染,上海175中度汙染,紐約14優,馬裏蘭13優。
說來說去都是工業不合理造成的,還有國家不扶持中小企業,錢都投到大廠或者支援國外窮國去了。
我2019在北京,也是被嚇壞了,天氣比這個還糟糕,黑乎乎的,陰沉沉,好像還有點紅嘻嘻,說是沙塵暴的緣故。第一次在外麵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