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口中的所謂“戰鬥民族”!其實不過是一群擅長趁火打劫,習慣性欺軟怕硬,靠無恥瓜分掠奪和輸出暴力起家的流氓!他們是文明社會的悲哀,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
這兩天終於把老人住院的事情安頓完,可以借著清明節假期稍微放鬆一下。對於我這種不會把寫公眾號當做賺錢職業的人來說,很難得能有這樣一點靜下心寫作的時間。任何一名公眾號作者,隻要寫作超過100篇文章,都會逐漸摸索出一些可以迎合讀者口味的“寫作技巧”。在迎合讀者獲得更大收益和堅守本心獨立思考之間,沒有幾個人可以抵抗得住前者的誘惑。尤其是在寫俄烏戰爭專題文章方麵更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必驚訝,人性本就如此!
今天撿一個“舊話題”聊聊。據德國《焦點》周刊3月30 日報導,俄羅斯地堡總統上月在一次閉門會議上談到俄烏和平時表示,“願意打一場百年戰爭”。受訪者稱,玻尿酸總統的談判策略看起來很簡單。他認為自己很了解川普,因此可以說服其按照俄羅斯的條件結束戰爭。另據一位了解談判情況的人士說:“普涼願意打一場百年戰爭,他等待烏克蘭崩潰的想法不是那麽愚蠢。”俄羅斯地堡總統稱,願意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但必須消除衝突根源,希望能在長久曆史前景中確保自己的安全。他同時強調,不會因為相信所謂“西方夥伴”而犯下錯誤。
百年戰爭通常是指1337年至1453年期間,發生在金雀花王朝及其治下的英格蘭和瓦盧瓦王朝及其治下的法蘭西之間的一係列戰爭。這裏之所以要刻意強調金雀花王朝和瓦盧瓦王朝,後麵會給出解釋。“百年戰爭”發生在中世紀晚期到早期近代的過渡時期。即便被稱為“百年”,期間也穿插著間歇性的長期休戰。而近現代並沒有發生過任何一場持續時間真正超過百年的“單一戰爭”。所以,俄羅斯地堡總統放出的“百年戰爭”狠話,絕不會僅僅指俄烏戰場。
那麽,當今世界有沒有可能再來一次“百年戰爭”呢?從曆史的角度看,他是指國與國之間保持長期的“戰爭狀態”。期間會有多次停戰、政治談判、和解與反複的多階段間歇性作戰。類似的不僅有英法“百年戰爭”,也有西班牙與荷蘭的“八十年戰爭”。所以說,百年戰爭並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隻是史學家們的一個籠統定義。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國際法和國家主權概念日趨成熟。相應的對戰爭、侵略的定義則更為準確。維基百科對戰爭的解釋是,在國家、政權、族群或準軍事組織(如雇傭兵、民兵)之間密集的武裝衝突。聯合國對侵略的定義是指一個國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個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或以本《定義》所宣示的與聯合國憲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所以說,把戰爭和侵略行為弱化成“特別軍事行動”,不過是騙小孩子的把戲。
現代社會不具備出現“百年戰爭”這種長期戰爭的可能。因為二戰後已經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備的國際關係體係。主要強國和國際組織對局部衝突有軍事、外交、經濟手段的強力幹預。任何人想把戰爭“延續一百年”而不被國際調停或外力介入造成停頓,幾乎不可能。此外,現代戰爭的破壞性遠大於古代,戰爭成本極高。戰爭的長期消耗會摧垮參戰各方的經濟與社會承受力。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僅持續了六年。大多數近現代“長期衝突”,往往會演變為不連續的“多次局部衝突”或“低烈度的武裝對峙”。其間會伴隨有停火、政治談判、國際調停或局勢的階段性穩定。
那麽,為什麽俄羅斯地堡總統會宣稱要打一場“百年戰爭”呢?我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會先看這則消息是從哪來的?是誰說的?《焦點》周刊是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周刊之一。它在德國屬於中右翼新聞媒體,偏向於政治保守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這就讓報道遠比鵝媒更令人信服。但報道裏也說了這是一次閉門會議。即一場不會接受外部采訪的內部會議。以俄羅斯這種國家的行事風格,所謂“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很大可能就是專門釋放的政治信號。作為一種談判策略,在重大爭端或衝突中常使用誇張或極端的表態來向對手和外界傳遞決心:表示“不惜一切代價”,以尋求談判的心理優勢。地堡元首之所以要擺出這樣一副死纏爛打的無賴嘴臉,不外乎就是想告訴烏克蘭和西方支持國家:俄羅斯人們可以在WD領袖的指引下忍受任何戰爭痛苦(詳見前文,俄烏戰爭打到今天,不要讓烏克蘭的旗幟孤獨飄揚!);俄羅斯的老百姓經得起生命的消耗,吃牛糞也能活十年;你們這些歐洲國家的大爺們能不能堅持住就兩說了;沒有了選票那些白左政治精英啥也不是。事實上,俄羅斯釋放“百年戰爭”信號就是在衝擊或分化歐美內部的“耐心”,嚐試讓西方國家產生“再這樣持續下去也無果”的心理,從而在外交層麵做出妥協或鬆動。
此外,俄羅斯官方敘事一直在強調發動侵略戰爭的正當性。不斷為民眾灌輸如“反對北約東擴威脅”“保護俄語區居民”“打擊新納粹”以及不過是一場“特別軍事行動”等理念,並塑造了一種“我們正與整個西方進行對抗”的形象。試圖用這種敘事煽動愛國情緒、激發凝聚力。盡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隨著戰爭的長期化,國內經濟日益惡化和國際社會壓力持續增強;反對地堡元首和質疑戰爭合法性的聲音也在不斷發酵。這時候發出“我們哪怕打百年也絕不讓步”的信號,能在一定程度上穩住民意支持,讓愚眾相信這場戰爭注定“無法逃避”且“久戰必勝”。回顧三年前就會明白,地堡元首就是用戰爭掩蓋了俄羅斯的國內危機。但是不要忘了,俄羅斯是誕生過普希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大文豪的國家。就算如今已經犬儒和禦用文人遍地,批判精神依然有廣闊的民眾市場。一旦戰爭停下來,人們就會反思為什麽平民的兒子被送上戰場,為什麽經濟製裁隻會讓老百姓的餐桌上沒有奶油。
於是問題來了,俄羅斯目前是否有能力打一場“百年戰爭”?如果像英法百年戰爭那樣打打停停、談談打打;始終維持維持一種低烈度對抗,俄羅斯確實有這方麵的戰爭潛力。畢竟俄烏雙方的體量差距擺在那裏。西方白左的口炮支持頂不上真槍實彈。但就算俄烏戰爭不持續高烈度的正麵對抗,轉向為類似“冷衝突”或“陣地僵持”狀態,也意味著需要不斷投入兵力、維持占領區和前線補給。這對雙方都會是長期負擔。而俄羅斯因為要麵對國際經濟製裁,承受的壓力會更重。現代社會中,總體性戰爭動員對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破壞性會持續幾代人,這不是簡單靠“一腔愛國熱情”就能支撐的。
此外,這場侵略戰爭也讓俄羅斯在科技、文化和經濟合作方麵與國際脫鉤;導致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力降到曆史最低點。科技方麵:製裁環境下,俄羅斯的高新技術進口和產業升級受阻,無法與歐美、日本等在關鍵領域進行正常合作。在全球化合作已成定式的當今,想要實現技術創新,不僅需要龐大的研發與人才培養體係,更需要不同背景下的技術交流。任何國家都做不到脫離朋友圈的完全自主創新。經濟方麵:俄羅斯雖然擁有豐富自然資源,也必須確保國際市場通暢。如果一直在製裁下自給自足,經濟規模和居民生活水準隻會不斷收縮。經濟基礎的持續削弱,很難支撐長時間的戰爭。俄羅斯想“一百年”地對抗西方,需要麵對的是在科技、金融、全球價值鏈上的嚴重落後與被孤立。這不是僅憑資源出口和國內宣傳所能長期支撐的。
再說國際政治方麵:戰爭發生後,俄羅斯扶持的阿薩德政權閃崩、哈馬斯和真主黨相繼徹底失敗,神棍國惶惶不可終日;中亞幾個心腹小弟紛紛蠢蠢欲動;就連三哥那個傳統二五仔都開始遞投名狀。更不用提俄羅斯代表在聯合國遭遇的一致抵製和國際法院對戰犯的判決。即便是俄羅斯的盟友方麵也不一定會持續長期地無條件支持俄羅斯的侵略戰爭。而且時間拖得越久,盟友或夥伴關係越有可能變得模糊甚至發生轉向。
國內政治方麵也好不到哪去:在俄羅斯當前的模式下,國家政策的方向與個人意誌高度關聯。若地堡元首真的決心將戰爭維持數十年甚至更長,就必須有足夠的政治資本來“消化”經濟和軍事上的消耗;同時不斷使用鐵腕手段整頓國內社會並壓製組織內部的不同聲音。但這種過於強調個人意誌和影響力的穩定性往往麵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沒有planB就意味著整個國家都被押上賭桌。無論是金雀花王朝和瓦盧瓦王朝,都不可能永遠持續。大俄羅斯夢就像一個美麗的肥皂泡。吹得越大破得越快。
所以說,地堡元首這次釋放出來的“百年戰爭”信號,恰恰說明俄羅斯希望能盡快結束這場戰爭。但對於這頭即狡猾又貪婪的老熊來說,隻要其脖子上的絞索不被鬆開,任何虛張聲勢不過是在強調決不讓步的態度而已。實際情況是,俄羅斯無法在軍事、經濟和國際環境的重重約束下輕易達成一個超長期對抗的目標。而且時間越久,越難爬起來!
回顧近現代史,沙俄時期俄羅斯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敗給英國、法國、奧斯曼帝國以及薩丁王國,被迫簽署《巴黎和約》。一戰中俄國對戰德國、奧匈帝國慘敗,導致沙俄政權崩潰。新政府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1918),割讓大片領土。蘇俄時期發生了波蘇戰爭。蘇俄戰敗,被迫簽署《裏加和約》,放棄對白俄羅斯及烏克蘭西部大片領土的控製。對芬蘭發動的冬季戰爭,雖然迫使芬蘭簽下《莫斯科和平條約》,獲取部分領土。但隻算是一場死亡人數和損失軍備遠超芬蘭的慘勝;並因此導致蘇聯被國際聯盟開除。就更不必提日俄戰爭中俄羅斯的“戰績”,戰爭讓俄羅斯的常規軍事力量幾乎損失殆盡。而二戰期間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俄羅斯精英們現在應該以講德語為榮。那些人口中的所謂“戰鬥民族”!其實不過是一群擅長趁火打劫,習慣性欺軟怕硬,靠無恥瓜分掠奪和輸出暴力和“理想”起家的流氓!他們是文明社會的悲哀,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
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裏吧。因為是清明假期,索性就多聊幾句。現在俄羅斯之所以敢發出“百年戰爭”的威脅,不外乎利用了西方國家的內部分裂。但隨著作為俄羅斯經濟命脈的石油銷售越來越陷入困境,個人意誌很難長期控製多方政治博弈和國內外形勢的演變。在電影《讓子彈飛》中,張麻子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誰說地堡元首口中的“百年戰爭”不會有朝一日演變成“拜年戰爭”呢?畢竟,一個沒有他們的世界才是更好的世界!
作者: 如是大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