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徐之明在其社交賬號——“老徐說道”中寫道:
“現在的袁立,越來越像公知了”。
其在文宇下,還轉發了一條“袁立語錄”的截圖,其中袁立如此稱:
“一個看見不公就想發聲、不吐不快的人,是最值得深交的,那不是莽撞、幼稚,那是正直、俠義”。
“一個對醜陋袖手旁觀、對罪惡保持沉默、置若罔聞的人,那不是理性和寬容,那是隱藏起來的罪惡”。
袁立是一位知名女演員,她不僅在演藝圈裏很有名氣,且在網絡社交媒體上,也被很多人關注——其中的原因大致有:
一是她從事的公益慈善事業。袁立曾上了“2017中國慈善名人榜TOP30”第8位;2020年時,還登上了《2020中國慈善明星榜》;在汶川大地震時,她曾捐款31萬元;她還向西南幹旱災區捐款16萬元;作為“大愛清塵”公益基金誌願者,她多次到秦嶺山區,探訪塵肺病農民。
因為做慈善,她卻引發過爭議,於是,袁立在2019年9月12日,於朋友圈中,曬出兩張自己做公益的票據,證明她做公益三個月,就已捐了40萬元。
其二,袁立還喜歡在公共領域發聲,並由此出現了一些“袁立名言”。
比如,袁立曾說:“希望將來我們的孩子,能像文明國家的孩子一樣,擁有五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底的善良,融進血裏的骨氣,清風拂麵的溫柔,刻進生命裏的堅強”。
她還說過:“不論這個世界多麽糟糕,現實多麽喧囂,我的內心總要有一片寧靜敞亮的天地,那裏生長著美!無論人心多麽黑暗,我的內心一定要明亮!”
“你可以侮辱另外一個人的身體,但決不可以侮辱人的靈魂”等等。
其三,在袁立身上,發生過一些社會性事件,引發人們對她的爭議。
比如,她曾因誤闖公交車道被罰款。還有,2016年12月,袁立在美國華盛頓時,參觀了朝鮮戰爭美國士兵紀念陵園;且她竟將“朝鮮戰爭”表述為“韓戰”,也是一時引發了較大的爭議聲音。
正是因為這些爭議性的表達與觀點,也讓一些人給袁立戴上了一頂似乎已被汙名化的帽子——“公知”!
而人大的徐之明教授,在看到袁立的這段名言後,也調侃稱“袁立越來越像公知”了——但顯然,徐教授表達的含義,並非真的是對袁立的否定!
不知為什麽,我們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在遇到老人摔倒時,不敢毫不猶豫地上前幫扶了;還有,在遇到社會不公、醜惡現象時,也開始大多變得沉默不語、無言以對了——像王小波所言的“沉默的大多數”,確實成了一大悲哀的現實存在!
原因何在呢?顯然與社會環境大有關係——當“南京彭宇案”橫空出現後,有人說,這會讓中國的社會道德水準,從此下降若幹年!
因為,對敢於出手的好人,有人反而誣陷之,好人好心,卻不能得到社會的很好支持和保護,這能不讓人心冷和後怕嗎?
同理,對於敢於發聲,與醜惡現象勢不兩立者,卻有可能被認為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甚至當作“抹黑社會的負能量”,這確實會讓正直敢言者心寒。
因此,就會使得很多人開始選擇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漸漸變得息聲不語,呈現出“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冷漠社會景象。
對於保持沉默者而言,如果是囿於社會環境的原因,而不敢吱聲,特別是麵對強權而無能為力時,這種沉默態度,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
但是,沉默者們或許不知道的是,誰也無法保證自己將來有一天,一定不會成為別人沉默圍觀以對的對象!——到那時,沉默的對與錯、利與弊,或許置身其中的當事人,就會有著極為深刻與沉痛的體驗了!
所以,對於袁立所言的“見到不公而發聲是正直,而對醜陋旁觀就是罪惡”,我們或許就能有著更為切膚之深的痛悟理解與感同身受了。
有人給袁立扣上所謂“公知”標簽,對此,我們不僅要聽其言,更應觀其行。
放之於袁立身上,我們不僅要從她的很多“仗義執言”中,更應通過她所進行的公益慈善行動上,足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即使袁立自身的言行並不完美,但是,她卻不僅在言上,更是在行上,讓人們感覺和認識到:如果“公知”是如此模樣和形象,那麽,還是讓這樣的“公知”多多益善吧!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不知從何時起,這一名詞變得“汙名化”了。
當然,這跟一些所謂公共人物確實在言行上表現不佳有關,但是,具體的某個或某些公共知識分子,並不能代表所有的公共知識分子這一整體——如果我們端著洗澡水,連孩子也給潑掉了,這顯然才是社會的真正悲哀與無知了!
所以,那些敢於麵對不公,就要勇敢發聲的正義之士;還有那些麵對醜陋的社會現象,就能敢於不畏邪惡與權貴,成為“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的勇士,那麽,麵對這樣的公共知識分子—— “公知”,如果是良知尚存的人們,顯然就應說一句:還是讓袁立這樣的公知,從此多多益善起來吧!
作者: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