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當做是探討一種可能性吧,因為所有的問題目前都是假設的。但我想,這些問題是很多人關心的。
一個簡單的是與否的結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這當中涉及的一些因素的認識。
第一個變數: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宮,會不會放棄對烏克蘭的支持?
美國的總統大選,還要幾天才能出最終結果,因為在投票結束之後,計票還要幾天的時間。所以,特朗普如果重新入主白宮,是否會放棄對烏克蘭的援助,這本身就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但在大選期間,特朗普解決俄烏戰爭的方案已經大體浮現出來。其基本內容大體是:第一,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第二,按照當時的俄烏雙方的戰線,各自後撤等同的距離,形成非軍事區,由“歐洲軍隊”進駐將俄烏雙方隔離開,進行維和和隔離任務的是“歐洲軍隊”,而不是北約軍隊或聯合國維和部隊;第三,如果烏克蘭不接受該方案,美國將減少甚至取消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如果俄羅斯不接受該方案,美國將極限施壓俄羅斯經濟,並“提供給烏克蘭任何它想要的武器”。
10月11日,美國國會眾議長邁克·約翰遜在與Punchbowl News的交談中也明確表示,他並不想繼續資助烏克蘭。他認為,人們已經對烏克蘭戰爭感到厭倦,並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雖然我們不能將特朗普的方案進行簡單化的理解,但如果其當選,減少甚至停止對烏克蘭的援助應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第二個變數:如果美國取消對烏援助,烏克蘭會不會放棄抵抗?
如果何種情況出現,接著的問題就是,烏克蘭會繼續抗戰嗎?特別是戰場上的情況對烏克蘭並不是很有利的情況下。這裏首先涉及的是一個抽象的問題:一個國家為保衛國家的領土可以承受多大的犧牲?曆史上有兩個例子可供參考。
第一個例子是巴拉圭戰爭,從1864年一直打到1870年。在這場6年的戰爭中,巴拉圭以一敵三,人口減少了60%以上。戰後,巴拉圭的人口從525000人下降到221079人,成年男子僅剩28746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最後的結果巴拉圭還是被迫放棄了與阿根廷和巴西有爭議的領土。第二個例子是在一戰中,法國傷亡700多萬人,而且戰爭中傷亡的都是年輕人,整整一代人差不多要打光了。
這裏,我們對一個民族保衛家園與犧牲之間如何做道義的平衡與選擇不做評論,我們關注的隻是現實中選擇的可能性。
此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多次公開表態,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即使美國停止對烏軍援,烏克蘭也絕不會放棄一寸領土。”最近,澤連斯基更是明確強調,無論誰擔任美國總統或普京掌權多久,烏克蘭都不會承認俄羅斯對其所占烏領土的主權。他指出,烏克蘭沒有放棄合法國家領土的憲法權利,從法律上來說,割讓領土是不可能的。
無論如何,烏克蘭人的選擇都是先決的條件,否則,後麵的問題也就無從談起。
第三個變數:歐洲有沒有獨撐烏克蘭的意願?
再接著的問題是,假如特朗普獲勝執政,假如美國確實取消對烏克蘭的援助,還假如烏克蘭人決心抗戰,那麽,歐洲能不能獨立地支撐烏克蘭將這場戰爭進行到底並獲得最後的勝利?
應當說,在這次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歐洲各國表現出明顯的綏靖主義傾向。除當時的英國首相約翰遜以及原東歐諸小國之外,法國的馬克龍三天兩頭追著普京要通通電話,在戰爭之初,德國僅援助了5000個頭盔。在對烏援助上,除英國之外的幾個主要歐洲大國,一直是瞻前顧後,生怕觸怒俄羅斯。即使是援助,也主要是財政上的,軍援主要靠美國。
但在最近一段時間,情況在發生明顯變化。針對人們對美國大選後對烏政策發生變化的擔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再強調,無論有沒有美國的支援,我們都不可能讓俄羅斯獲勝。無論在美國大選後發生什麽,歐洲都不能讓俄羅斯贏得這場戰爭。而歐洲的一些主要國家,也都表明大體相同的立場。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當地時間2月26日舉行的一場歐洲領導人會議後對記者表示,不能排除北約成員國和其他盟國向烏克蘭部署軍隊的可能性,西方國家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確保俄羅斯不會贏得俄烏戰爭。特別是在朝鮮軍隊卷入俄烏戰爭之後,歐洲國家以某種方式出兵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第四個變數:歐洲有沒有獨撐烏克蘭的能力
歐洲國家一直視俄羅斯為主要威脅,如果烏克蘭戰敗,這種威脅將更為現實而直接。問題是,如果美國撒手不管,僅僅靠歐洲的力量,能夠支撐烏克蘭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我們首先看經濟的實力。2023年,以GDP的規模論,美國27.36萬億,歐盟18.34萬億。而俄羅斯的GDP不到2萬億美元。歐盟以及沒有加入歐盟的歐洲國家,如英國、挪威、瑞士等,經濟體量差不多相當於俄羅斯的10倍。其中,德國4.3萬億美元、英國3.1萬億美元、法國2.9萬億美元、意大利2.25萬億美元,都超過俄羅斯。
但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並不是一回事。我們都知道,自二戰之後,特別是冷戰結束之後,歐洲承平日久,軍備鬆弛。在2013年,歐洲的北約成員國軍費為2350億美元,僅占GDP的1.47%。這也是令曆屆美國政府惱火的原因之所在。
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情況已經發生明顯的變化。歐洲軍費開支在大幅增加,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後,增幅進一步加大。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3年世界軍費開支比上年增長9%,達到2.2萬億美元,再創新高,其中,在歐洲的北約成員國軍費總和為347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85%。根據北約公布的數據,到2024年,預測分別為3800億美元和2%,
俄烏戰爭前夕,陳誌武曾有一個說法,大意是,看似鬆散慵懶的歐洲一旦觸犯了他們的根本利益,會爆發出驚人的凝聚力和製造力。
這裏特別要看到,歐洲有著非常好的製造業基礎。強大的製造業使其轉化為軍工生產易如反掌。我們隻要看看二戰期間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是如何在瞬間轉為武器生產能力的,就很容易理解這一點。何況,歐洲本來就是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方,法國本來就是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
第五個變數:歐洲的選擇
影響歐洲選擇的最主要是兩個因素。第一,過去的幾十年,歐洲是在和平的蜜罐裏長大的,他們是溫室裏的花朵,尚武精神逐步褪色。第二,俄羅斯的核威脅。因為如果核戰爭爆發,歐洲將會是直接受害者。
但我們一定得記得,曆史上,歐洲這塊地方戰事頻仍,好戰是歐洲人的傳統。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被稱為歐洲三大蠻族,北歐維京海盜更是聞名於世。有人統計過,在二戰之前的1000年間裏,歐洲隻有15年的和平時光。最著名的,就是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歐洲。因此,有人認為,歐洲人比其他人好戰。這大體是一個事實。當然,歐洲也是綏靖主義的沃土。
馬克龍曾多次稱北約已經處於腦死亡狀態。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馬克龍把俄烏戰爭比喻為對北約一次“電擊”。
早前,在馬克龍表示法國有可能出兵烏克蘭之後,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四個北約國家已經宣布,如果烏克蘭戰局發生變化,如果俄軍在烏克蘭東部戰場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麽他們將會向烏克蘭戰場派出軍隊。
與此同時,歐洲國家紛紛通過簽署安全保障協議等方式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進一步凝聚了歐洲的力量。例如,英國、法國、德國、丹麥等國與烏克蘭簽署的安全保障協議,不僅體現了對烏克蘭的全方位支持,也向美國釋放了信號,表明歐洲在麵對外部挑戰時的團結和堅定立場。
但最後的情境與選擇會是什麽樣的?隻有等待事實來證明。我們這裏能討論的,隻是其中涉及的因素及其邏輯關係。
作者: 孫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