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6億中國人收入不足1000元?撕開中國人的收入“假象”

(2024-10-25 06:37:07) 下一個

最近披露的一份個稅清繳數據,讓打工人們再次具象化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
         
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2023年度個稅匯算清繳數據顯示,我國取得綜合所得的人員中,無需繳納個稅的人員占比超過七成。
          
我們都知道,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每月5000元。此外還設立了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住房貸款利息等7項專項附加扣除。
          
也就是說,我們每月的稅前工資在扣除了三險一金以及符合要求的專項附加扣除後,仍需繳稅的人,隻有三成。
          
顯然,這個數據比什麽平均工資更具參考價值。
          
我們先來一個前情提要:
         
據2022 年的統計數據表明,起征點從 3500 提升到 5000 元後,個人納稅人從 1.57 億人下降到了 6512 萬人,僅占總人口的5%。
         
然後,再來仔細盤一盤今年國家稅務總局披露的這份數據:
          
首先,2023年全國申報取得綜合所得的人數中,無需繳納個稅的人員占比超過七成。‌ 在剩餘不到三成的實際繳稅人員中,60%以上僅適用3%的最低檔稅率,繳稅金額較少‌。
          
也就是說,那三成實際繳稅人員的總數是6512萬人,我們就按6600萬人計算,那麽可以得出所有存在綜合所得收入的人大概是 2.2 億人(申報人數)。
          
其次,根據清繳數據,60%以上僅適用3%的最低檔稅率,也就是說,每月納稅基準在 3000 元以內的大概有 4000 萬人,對應的年薪大約是 10 萬以內。
          
再次,2023年‌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具體數據為 14775 億元,相當於每月 1220 億元;申報繳納的人中,收入前 1% 的人納稅 50%,前 10%的高收入群體繳納個稅占比達九成以上。   
          
根據這幾個披露數據,我們就能大致描摹出,當下我國打工人的收入水平:
          
申報取得綜合所得的人員:2.2 億人(還有大量人不申報,但有收入)

月收入 3500 元以下: 6000 萬人;

月收入 3500~5000 元:9000 萬人;

月入 5000 元 ~ 年入 10 萬:4000 萬人;

年入 10 萬 ~ 30 萬元:1900 萬人 ;

年入 30 萬 ~ 100 萬元:600 萬人;

年入 100 萬元以上:70 萬人。
          
注意,以上收入均為稅前收入。
          
另外,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就業人口為7.4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數為4.7億人,鄉村就業人數為2.7億人。
         
由此可以推算出,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中國打工人,近7億人,占比超90%。
          
我們再通過今年前三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側麵進行一下交叉印證。
          
據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31省份2024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941元。
          
換算一下,就是每月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收入是3438元。
              
通常來說,可支配收入包含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對於大部分打工人來說,就是每月扣除五險一金的稅後到手收入。
          
這與個稅匯算清繳的數據基本吻合。

也就是說每月到手三、五千塊,是中國老百姓的收入“底色”。
          
在很多人的認知裏,月入5000基本就是在貧困線上掙紮了。
          
但大家或許忘了一個詞叫幸存者偏差。
          
尤其在移動互聯網的世界裏,大數據算法會打造一個完美的信息繭房,進一步放大這種認知偏差,讓我們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而所謂的低收入者又是互聯網上的沉默的大多數。
          
所以就造就了這種認知與現實的割裂。

6億中國人收入不足1000元
          
剛剛我們推導了中國勞動人口,也就是不包含老年人和兒童的收入情況,那麽14億中國人整體的收入水平大致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早在2020年,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就講到,我們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隻有1000元左右。
          
時間來到了2024年,曆經口罩之後,這個數據是否依然如此?
          
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末,中國擁有14.1億人口,其中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6億人,0—15歲人口為2.5億人,60歲及以上人口近3億人。
              
未成年人加老年人這部分非勞動人口為5.5億人,那就是這部分人收入不足1000嗎?
          
顯然不是,因為老齡人口中是有養老金的,但問題就在於城鄉養老金數額差距極大。
          
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我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約為1.4億人。這樣就有1.4億老年人不在5.5億人裏麵了。
       
而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4 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將提高 20 元,也就是從103元漲到123元。(各地標準不一)
          
所以,去掉非勞動人口的部分,在8.6億勞動人口中還有1.4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這個人數依舊很高。
          
先來粗略計算一下農村低收入人群:2023年農村常住人口為4.8億,農民工總數為2.9億人。
          
也就是說,剩下這1.9億人中包含農村的兒童、老人以及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
          
所以整體來看,這六億收入不足1000元的群體主要是2.5億未成年人、1.4億低收入群體以及大部分農村老人。
          
我們再來看看2022年中金給出的統計數據,它將中國人的月收入分為了11個等級:      
         
將1-4級的人數加起來5.46億人,這也印證了我國大約有6億人月平均收入僅有1000元。
          
咱們再看一下前段時間招商銀行公布的2023年財報。
              
截至2023年末,招商銀行的零售客戶總數為1.97億戶,其中日均總資產50萬元以上的金葵花客戶和日均總資產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私行客戶一共為478.94萬戶,占總客戶數的2.43%,這些客戶擁有總資產的81.22%‌。
      
而19221.06萬戶“一般客戶”的戶均資產隻有1.3萬元,占總客戶數高達97.56%。
          
不難看出,從資產到收入,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裏了。
  
2024年還有兩個多月就要過完了,很多人也到了年底衝刺的終極時刻,畢竟年底獎金的多寡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今年的收成。
          
而個體收入毫無疑問是與整個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的。
          
在剛剛披露的9月及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中,GDP數據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其中:
          
社融:9月末,M2餘額309.48萬億元,同比增長6.8%;M1餘額同比下降7.4%;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   
          
貿易:9月,我國出口2.17萬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有所放緩。
          
消費:1月-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564億元,同比增長3.3%,比1月-6月(3.7%)回落0.4個百分點。
          
投資:1月-9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78978億元,同比增長3.4%,比1月-6月(3.9%)回落0.5個百分點。
          
生產:1月-9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比1月-6月(6.0%)回落0.2個百分點。
          
就業:9月,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7.6%,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6.7%,不包含在校生的30-5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3.9%。
        
總體來看就是依舊疲軟,而這幾個數據之間也是環環相扣的。
          
首先:
              
M1=現金+活期存款

M2=M1+各類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也就是說,M2的大幅上升,主要是“存款”給推上去了。這裏的存款,有個人的,也有企業和其他機構的。
         
如果整個社會的“存款”不斷攀升,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企業如果把錢存起來,肯定就沒準備繼續擴張,投資就會減少;也不準備多招人,就業就不會好到哪。
          
所以我們的青年失業率一直高居不下,而中年失業率雖然表麵上看似不高,但由於統計口徑以及失業定義的原因,其實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而就業環境不好,肯定就會影響個人的消費決策,普通老百姓就傾向於把錢存起來,自然消費就不給力。
          
於是就形成了當前的“窘境”:企業降本增效,個人消費降級,整個社會動力不足。
          
每個人過得都不太舒服,皺皺巴巴。
         
因為對於各個生態位上的人而言,業績增長都變得難上加難,錢也變得越來越難賺。

很顯然,這一係列數據背後反映出的是社會經濟的“轉型陣痛”。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總要有一個開端,市場需要預期,老百姓也需要信心。
         
於是,超市場預期的924政策組合拳來了,直接讓萎靡的大A一夜成長為“瘋牛”。   
          
但要讓“瘋牛”不摻水,真正成長為“長牛”,光靠政策調動情緒顯然是不夠的,經濟的基本麵一定不能拉胯。
          
當房地產和大基建退出曆史舞台,外貿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之下壁壘重重,引領未來的高新科技尚在孕育之中,消費是時候扛起拉動經濟增長的大旗,真正滿足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麽提升廣大打工人的收入,讓普通群眾有閑有錢地去消費,無疑是破解當前需求不足的唯一答案。
          
要不,任何政策都會如同今年的雙11一樣:因為再怎麽優惠,兜裏沒錢也買不起。   

 

 


作者: 格致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市人' 的評論 : 謝謝支持。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ager812' 的評論 : 不知要多長時間。
多市人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您的分享和對官方各種數據認真的綜合分析。
cager812 回複 悄悄話 這“陣痛”有多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