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寬恕給《辛德勒的名單》刷低分的人吧!

(2023-11-07 15:58:20) 下一個

因為他們的智商或良知,根本不支持他們看懂這部電影。

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不知怎麽動筆。

寫它的初衷,當然是因為不久前一批無知少年集體到豆瓣、B站等平台給《辛德勒的名單》刷低分的行為。但冷靜的想了想,專為批駁或諷刺這種行為寫一篇文章,對我來說多少顯得有些掉價。無知少年們集體到網站上去給一部水平已經受到世界公認的作品刷差評,讓人懷疑的隻有這一代少年們的審美鑒賞能力,平台如果縱容這種行為的話,影響的也是這些平台評價電影的可信度。而對《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來說,其實沒有絲毫的減損。

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目明。解一個高數題你可以洋洋灑灑列一堆公式,可是要解釋1+1為什麽等於2,你讓我怎麽說?我也實在不知道,自己的影評係列,有一天要淪落到解釋“《辛德勒的名單》為什麽好?”這種基礎問題的境地。

但還是寫幾句吧,至少談談全球反法西斯題材的電影不可勝計,為什麽唯獨《辛德勒的名單》得了那麽高的讚譽?

我知道,刷差評的很多年輕人隻在乎立場,因為新近的新聞他們恨猶太人,所以他們覺得納粹殺猶太人“殺得好”。可是作為一部麵向全世界、也能打動全世界所有有良知的人的電影,民族立場恰恰是最難以爭取觀眾的那個東西。所以除了譴責納粹屠殺猶太人這個立場而外,《辛德勒的名單》一定有一些別的什麽東西。

那麽它是什麽呢?

想來想去,我覺得一個詞可以總結:理性的克製。

是的,克製。從同名小說到電影版,《辛德勒的名單》的表達一直都很克製。按理說,想要控訴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日本這種法西斯政權的暴行,有一種非常簡單的途經就是對他們的暴行進行直觀的呈現,集中營的毒氣室、焚屍爐,大屠殺現場的慘像直接往鏡頭上一擺,用最慘不忍睹的慘像直接刺激人們的感官,觀眾的淚水和憤怒嘩嘩的就來了。

可是這種拍攝和描寫方式其實藏著一個陷阱,因為對慘景的無節製表達,總會激起觀眾情緒中最非理性的那一麵,當這種表達達到一種極致時,它就不再是一種描寫,而成為了一種煽動。而頗為諷刺的是,最先使用這種表達方式的,其實恰恰是納粹——納粹剛剛在德國秉政的那幾年中,在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的親自關懷下,德國曾經斥資拍攝了一大批如《猶太人徐斯》的反猶電影。在電影中就最先使用過這種表達方式,很多納粹黨徒就是在看過《猶太人徐斯》之後,直接燃起了對猶太人的無限仇恨,直接上街打砸搶的。而最耐人尋味的是,你說納粹拍的這些電影完全子虛烏有吧,似乎也不是,他們隻是站在“民族社會主義”的立場上,把某一部分曆史和現實做了無節製的表達和放大而已。

所以作為一部反納粹、反種族主義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最高明的一點,就在於它把納粹電影所開創的那種無節製的煽動性表達一起“反”了、拋棄掉了。《辛德勒的名單》當中也不排斥展現屠殺的慘景,但都做了非常克製的處理。沒有大量血腥鏡頭的反複渲染,對觀眾的強感官刺激。而是會把鏡頭避開、拉遠。用一些別的手法,去強調那個人間地獄中生命的脆弱——比如影史上最經典的那個鏡頭。黑白影片中唯一的紅衣小女孩在街上走,然後,女孩成了運屍車上的一具屍體。

這種克製卻鮮明的表達的巧妙之處,在於能把思考、判斷和情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觀眾,不是用刺激感官的鏡頭強迫你接受某種觀點,而是讓你在這些細節中自己形成對這段曆史的價值判斷。

這裏多說一句,如果你看過澳大利亞作家托馬斯·基尼利寫的那本同名紀實小說的話,你會發現那本小說讀下來也給人這種感覺——小說甚少血腥暴力鏡頭的直觀描寫,作者的態度也十分克製,隻陳述事實,不作任何介入式評論。斯皮爾伯格的鏡頭語言是忠實複刻了這位原作者的文筆的。

《辛德勒的名單》所展現的另一重更深的克製,則表現在它的人物塑造上,對於辛德勒這樣一個在其國家掀起的種族滅絕中拯救了大量無辜者的人,如果交給一個庸俗的導演或編劇,他會怎麽展現?也許這個人應該一出場就帶著聖徒的光環,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恨不得把善良寫在臉上。

但《辛德勒的名單》中,主角一出場時,恰恰不是這樣的——影片中的那個辛德勒一出場平凡、庸俗、俗不可耐、唯利是圖。是一個比《威尼斯商人》中的猶太商人夏洛克還典型的“在商言商”的人。他貪財好色、投機鑽營、沉迷享樂,對當時已經開始的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屠殺視而不見,甚至哪怕以納粹黨徒的身份來看,他對他所屬的黨派、主義乃至國家都不夠“忠誠”。

想讓這樣一個起點極低的人物在短短三個多小時的電影裏完成令人信服的道德蛻變,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導演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其實是在給自己的電影拍攝加難度。

但是《辛德勒的名單》高就高在它恰恰把這樣一個俗人向聖人轉變說圓了,整部電影中,觀眾似乎一直被帶入了辛德勒的視角在經曆那個時代,見他所見、敢他所感,然後你(如果有起碼的是非判斷和良知的話)能感覺到辛德勒的每一次轉折都是那麽漸變而自然——

納粹要“處理”猶太人,身為資本家的辛德勒很自然的覺得把這些青壯勞力都“處理”掉太可惜了,不如買來為其提供廉價勞動力。

等到他的“猶太人工廠”開起來,大量在納粹有計劃的屠殺威脅下的猶太人拚命想要進入他的工廠謀一份生路時,辛德勒才感覺到他的國家所進行的有計劃的屠殺實在是太殘酷了,既然有能力救人,那就多救幾個吧。

等到又目睹了數場殘酷的屠戮,辛德勒才又感覺到人命的價值遠比他自己掙錢更重要,徹底敞開了他工廠的大門,本著能救一個是一個的原則,擬定那份“辛德勒的名單”。

甚至辛德勒最後一次人性的蛻變與覺醒,都是在這一切做完,他要離開避難時才發生的。“這輛車!歌德應該會買的。我為什麽留這輛車?它能換十條命,十條命啊!多救十個人。這枚胸針,可以救兩條命。這是黃金,可多救兩個人!……”是我看到過的影史上最感人至深的台詞,但你發現沒有,它其實是一段辛德勒的懺悔,這個角色是在對自己還不夠善良的懺悔中最終走向偉大的。

我們中國古人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講從善的艱難。可是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你會感覺到主角辛德勒的“從善”反而是非常被動的過程,宛如是下山坡一樣,一不留神就“遛”下去了。這給人帶來的另一重深思是:與那些似乎同樣隻是“奉命行事”的納粹軍官相比,辛德勒與他們的區別到底在哪裏?為什麽同樣是在大時代裏被動的“遛”,兩者善惡如此殊途?

我想,問題的關鍵,可能恰恰在於,辛德勒是一個對他所身處的時代的狂熱與煽動免疫的人。那個年頭的德國納粹,絕大多數人也並非天生的殺人魔,他們能心安理得的執行種族滅絕命令的根本原因,在於納粹黨利用一戰後德國戰敗的民族悲情,成功編織了一套民族悲情敘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當中,德意誌人是受欺淩、被瓜分、被暗算的受害者,英法蘇美是外敵,而猶太人則是內鬼。

“我們是受害者,所以我們做什麽都是對的。”——這是最近哈馬斯領導人馬哈德為日前其組織進行的恐怖襲擊辯護時所說的名言。得說時代畢竟進步了,當年無論希特勒還是戈培爾,都沒有把他們的理論總結的這麽經典。但他們的基礎邏輯,其實是一樣的——“德意誌民族是受害者,所以我們做什麽都是對的。”

而辛德勒能夠擺脫這種狂熱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小子壓根不信這一套,確切的講,這夥計本來是個“日子人”。能做好自己的生意,喝美酒、約美女、享受生活,是這人的最大追求。這樣的人,因為天生對宏大敘事免疫,所以他能夠跳出這種敘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命是人命。

所以,當紛爭驟起、亂紀元到來,我們應該怎樣避免“著魔”,尋回人性?

其實無非多一點辛德勒那樣的“日子人”、多關懷一下現實的生活,少一點立場先行與悲情主義的敘事,少一點“我們是受害者,所以我們做什麽都是對的”。

可能無非如此而已。

憑此,我們將在亂世中小心的保護我們的良知與理性,相信一切終將過去,終有一天,一切都會雨過天晴。

最後再說一點今天重觀這部電影的雜感。

我覺得,雖然導演極力想把辛德勒這個人寫成一個“一不小心成聖”的凡人,但除了因為是“日子人”而“免疫忽悠”外,辛德勒身上有一種東西,是非常可貴的,那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在當時的納粹德國那種全民仇猶、反猶,將殺猶太人視作是民族最高的政治正確的大背景下。辛德勒不僅自覺到了這樣是不對的,而且敢於為自己的這種自覺付出行動。

試想一下,如果納粹德國沒有那麽迅速的走向終結,辛德勒保護猶太人的行為東窗事發,怕不是要被當做德奸來進行毫不留情的處置。明知麵對這種風險,他還敢於著這樣做。這份勇氣,我想那些去平台給《辛德勒的名單》刷低分,並以此為樂的少年們是沒有,他們不僅沒耐心原速看完這場三個小時的電影,更感受不到這種勇氣的偉大和可貴。他們沉迷並以此為榮的是“從眾”:當一場風潮興起,別人都給這個電影刷低分,那我也來刷,並以在評論區中“抖機靈”拿電影開涮為樂。

——我知道,促使他們這樣做的,其實壓根不是對某個民族虛幻的恨意,遠在天邊的猶太人與他們有何幹呢?他們這輩子甚至沒見過(也沒機會再)一個猶太人。讓他們樂此不疲的,是他們能從這種從眾中獲得一種融入集體後的安全感和強大感。而那份虛幻的安全與強大,總是一個色厲內荏的弱小靈魂最上癮的東西。

“主啊,寬恕他們吧,因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據《聖經》說,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時,曾如是替把他釘上十字架的人做最後的祈禱。

同理,我們似乎也應該呼籲寬容那些給《辛德勒的名單》無腦刷低分的人——寬恕他們吧,因他們根本看不懂,這是一部什麽樣的電影。

其實,哪怕看電影,有時也是有門檻的,有些電影需要腦子,有些電影需要良心。

而我不知應該先憐憫刷差評者的腦子還是良心——更或許,時下很多人的這兩樣東西,其實都很值得憐憫。

 

 

作者: 海邊的西塞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ananaeEggs 回複 悄悄話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是按部就班,先立法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而俄國人在侵佔了清朝領土後,哪有什麼法,黃皮膚的一律屠殺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