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現在的騙子越來越多?

(2021-01-12 17:35:52) 下一個

最近,我們總能看到各種關於詐騙的新聞:電話詐騙、網絡詐騙、捐款詐騙、投資詐騙、以及公民信息被買賣,都屬於“騙”的範疇。為什麽騙子會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高明?這折射出了社會的一種怎樣的本質變化?

無處不在的騙子

現在的騙子已經泛濫到爛大街的程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小到手機短信,大到戰略謊言。總體而言,當今的騙子可謂體係完整、類別全麵:從體係的角度說,由街頭的低級到廟堂的高級,各種騙子涵蓋一切社會層次;從類別的角度上看,有馬路騙子、外貿騙子、婚姻騙子、販人騙子、學術騙子、短信騙子、連鎖加盟騙子、傳銷騙子、造假騙子,涉及360行……

網上有人做了這樣的總結:現在的騙子呈現出區域性分布的局麵,並且走向全國連鎖,術業有專攻,進行差異化詐騙:比如河南安徽的騙子比較LOW逼一點,主攻低端市場,以傳統詐騙為主,科技含量低,侵害對象多以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農民,所以最引民憤,成為“地域黑”的主要攻擊對象。 廣西、江西(也包括安徽)相對會扯點蛋,主攻中端市場,以傳銷詐騙為主,侵害對象多以想一夜暴富的四五線普通民眾;廣東福建毗鄰港台,逼格比較高,主攻高端市場,以高科技詐騙為主,偏重於利用新興的電信及網絡平台實施詐騙,屬於犯罪產業鏈的上遊,因為很少與受害人接觸,隻能徒徒地吃啞巴虧,重要原因是,由走向國際化的台灣騙子在“傳幫帶”,錢財都打往菲律賓、馬來西亞去了,很難追回來……詐騙呈現出鮮明的“群體犯罪”的特點,湧現各有特色的詐騙之鄉。

總之,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真切實在地感受到各種騙子力量的強大。有人說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防騙”的時代,但又防不勝防。

騙子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們有華麗麗的行騙“黑曆史”,推崇各種各樣的詐術。你看看《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上至廟堂下至江湖,試問哪個不知哪個不曉,簡直就是國民教科書,人人都在活學活用。 但這些書呢,都不是靠什麽實力取勝的,都是靠陰謀詭計的,什麽兵不厭詐,什麽事貴應機,似乎這在體現中國的智商優越性的,產生諸如蘇秦、張儀等鬼才,陳平、賈詡等毒士,諸葛劉溫等謀臣。 另外,中國人與人的信任關係,主要基於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情感,而非利益。而西方人取信於人,首先會強調自己為人誠實,童叟無欺,對所有人一律同等對待,最後締結契約關係。

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如果我們把道德定義為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會習俗,不斷抑製私心的衝動,那麽很明顯,群體不具備任何的道德。” 中國人取信於人,首先會強調與對方的特殊關係,以此套近乎,最後確定社會關係。正是這種情感聯係,掩蓋了人與人關係的實質,極易導致欺騙。 人與人之間,以情感為基礎的信任,極易讓人放鬆警惕,給騙子以可乘之機。因此中國的騙子行騙時都是先從情感入手,攀親戚、攀老鄉、攀同學、攀戰友、攀鄰居、攀朋友的朋友……再進行利誘。 更有甚者,是親戚、老鄉、同學、戰友、朋友之間的欺騙,最典型的就是傳銷,全是基於親人朋友之間的信任關係。 插播一個視頻,這段演講《鄭立鵬:網絡犯罪中的人性漏洞》,他原來是一名警察,現在是騰訊微信安全風控中心的高級總監。罪犯是利用這些人性的弱點來騙我們,大家不妨認真聽一下:

騙子帶來社會效應

騙子的本質上與“哄搶”極其類似。在個人利益麵前,如果大家都在搶,搶了也沒處理,那麽利益一權衡:我不搶我就吃虧;如果大家都在騙,騙了也沒處理,那麽利益一權衡:我不騙我吃虧。 關鍵原因在哪裏呢?就是第一個搶,第一個騙的,他相當成功的,貌似搶到人生“第一桶金”一般,而且並沒有采用相應的辦法來懲治,這樣一來,產生兩個著名的效應:

一是“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裏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裏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事實上羊群效應就是一種跟風行為,它表現了人類共有的一種從眾心理。

二是“漣漪效應”。“漣漪效應”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往一湖平靜的湖水裏扔進一塊石頭,泛起的水波紋會逐漸波及到很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壞規則,而未見對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處理,就會模仿破壞規則的行為。如果對這種現象不加以製止的話,那麽“漣漪效應”就會迅速放大成“潮湧效應”,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泛濫成災。

這兩種效應最適合當下的“群氓”了,就個體而言,他們因為相對理性,他們是想貪小便宜,但考慮到做壞事的成本,似乎又膽小如鼠了,但如果有人登高一呼,則立刻應者如雲,血脈賁張,作惡的勇氣能呈幾何級數地增長,關鍵誰先做出對的椽子,人人都希望別人去出頭,自己隨大流,如果懲治首惡的法律過於嚴苛,先出頭的椽子被砍了,那麽他們便會作鳥獸散,當初慷慨激昂的誓言,萬夫不擋的勇氣全不提了。

反之,若是法律表現出軟弱的征兆,讓首惡者得到巨大的回報而不受懲治或者逃離懲治,如同“漣漪”一樣擴散開去甚至形成“潮湧”,他們便增添十倍勇氣,迸發出百倍的破壞力,去做這些壞事。

魯迅筆下,雷峰塔的轟然倒塌,歸功於第一個“百姓”的示範,抱回家一塊磚,一定是對人吹噓自己的能耐。然後呢,因為每一個人都要貪一點小便宜,所以紛紛學樣抱一塊磚回家。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了,最終造就了雷峰塔的倒塌。雷峰塔比作一個國家的話,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國的信任危機

為什麽現在生意都不好做了? 因為我們之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太野蠻和粗放了,都是以犧牲“誠信”為代價的,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受契約精神的束縛,於是我們的經濟像一匹脫韁的馬,拚命狂奔,而一旦度過了興奮期,就會迅速疲軟。

社會喪失了最基本的東西:信用。而“信用”恰恰是商業的基石。有了“信用”才會有金融。正因為你相信我,我也相信你,我們才可以放手去幹。如果你不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那大家就會互相大眼瞪小眼。 如今整個社會都在為失去“信任”而付出代價。工廠倒閉;商店關門;虛擬經濟都是泡沫,實體經濟都是累贅;產品利潤越來越薄、擠壓卻越來越嚴重;企業埋怨招不到人、人們埋怨找不到好工作。 用心感受一下現在的社會現實吧,我們從來沒有如此這般互相提防、人人自危,幾乎人人都被束縛了手腳。於是社會運作的效率越來越低。

與其說我們遇到了幾十年一遇的經濟危機,還不如說我們遇到了千年難逢的人性危機——信任危機。而一切經濟危機的本質,都是人類的信任危機!我們目前最迫切的不是如何保持經濟的增長率,而是如何構建社會的誠信體係。

 

 


作者: 一凡人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