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務實小民

昨夜,多倫多冷月無聲,寂寥之下,看了很多博客,想到自己也開通一個,權當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個人資料
務實小民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印度,粉墨登場

(2023-12-30 20:41:14) 下一個

二十年前我就到過印度考察參觀,跑了幾個主要城市。彼時印度經濟才剛剛起步,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居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大部分印度人生活在貧窮落後的鄉村不說,就是在城市裏,貧民窟也很多,中產家庭購買29寸彩電也十分吃力。

街上,公共汽車都沒有門的,速度實在太慢,不用強求進公開汽車站,隨時可以上下,很多人甚至不用進入到汽車裏麵,隻是手拉在車窗上,腳踩公共汽車側麵的專用踏板上。

街上高樓不多,地麵實在太髒,有很多人就睡著大路邊,還有不少神牛也睡在附近。路邊不遠處隨地小便的不少,隨地大便的也不罕見。所以散步都要小心。巴黎小街道散步要小心狗屎,印度城市小街道則要小心人/牛的排泄物。

當然,2004年左右,中國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也不高(肯定甩印度好幾條街),隻是中國才加入WTO,騰飛在即。

又過了十年,我再次踏足印度,因為時間太短,隻是匆匆一瞥。毫無疑問,印度已有長足進步,隻是十年間中國發展實在太快,感覺把印度越甩越開。(突出表現是市容市貌,汽車普及,通訊便捷,全麵移動互聯)

時間過得很快,又快過去十年了,中國瞎折騰,活力大減。中西關係交惡,各種脫鉤。

反而印度抓住機遇,大踏步前進,目前暫時沒有機會到印度親眼去看看,隻能先在網上做做功課。

把筆記貼到城上時,我已經努力把內容精簡了,但是還有十幾頁,與有緣人共享,歡迎交流。

印度  (Republic of India)

1. 概述

印度是位於南亞次大陸上的國家,(印度半島亦是南亞的主體)

印度麵積位列世界第七

(3,287,263平方公裏包括了所有印度聲稱的領土;3,166,391平方公裏為印度實際控製區的麵積)

人口:印度人口眾多,列世界首位

截至2022年12月,約14.17億。

2023年4月19日,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印度人口數量14.28億,已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GDP2023年估計

總計3.74萬億美元(按當前匯率),雖然總量已經是第5大經濟體,但人均僅2600美元左右,仍然屬於輕度貧困國家 (順便說一下,美國2022GDP總量33萬億美元,中國18萬億美元)

GDP按照購買力平價(PPP)  2023年估計

• 總計13萬億美元(全世界第3名) 人均9,072美元 (世界排名第127)

首都:   新德裏(New Delhi),人口3207萬(2022年)

最大城市:孟買

聯邦官方語言:印地語 英語

印度並不是單一民族及文化的國家,其境內民族和種族繁多,各族群都擁有各自的語言文字,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和英語均被定為聯邦官方的語言,並且法院裁定印度沒有國語;英語作為共同語言使用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南印度,地位更高於印地語。

宗教

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多信仰的國家,號稱“宗教博物館”,世界主要宗教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古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作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也有1億8千萬信徒,自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次大陸,公元10世紀後北印度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信奉伊斯蘭教  

79.8% 印度教

14.2% 伊斯蘭教

2.3% 基督宗教

1.7% 錫克教

0.7% 佛教

獨立 (自英國)

• 自治領1947年8月15日

• 共和國1950年1月26日

人類發展指數  0.645(2019年)全球排名 第131名

時區      UTC+05:30(印度標準時間)(這一個很怪,時差相差半小時的地方不多,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就覺得很好玩)

行駛方位            靠左 (英聯邦的產物,剛開始去印度也挺不習慣)

印度被視為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如前述,人口眾多,已然全球第一

領土世界第七,耕地占比很高。(印度耕地麵積約1.5億公頃,中國僅1.2億公頃)

經濟上,印度飛速發展,經濟總量排第五(按購買力平價,已經排第三)

國家舞台上,印度也是眾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邊國際組織的成員,包括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英聯邦、金磚五國等。

軍事上,印度是世界第三大軍費支出國,在2021年其軍費預算達到766億美元。

印度是公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

2.地理

2.1 地形

印度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戛納章加峰)、中央平原/恒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幹高原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裏,其中大多數位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

肥沃的恒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幹高原占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

2.2 河流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裏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源於喜馬拉雅山的有恒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他們都注入孟加拉灣,其中恒河的重要支流科西河常有洪水。

2.3 氣候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少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2.4 自然資源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錳、雲母、鈦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印度森林覆蓋率為21.9%。

3. 簡要曆史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 ,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臥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3.1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

最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製度,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其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字也衰亡,無人能懂。導致古印度文明衰落中斷的原因至今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恒河流域,在之後的數世紀中,雅利安人逐漸定居並從事農業活動。雅利安人帶來的外來語言印歐語係取代了當地語言,在文化上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

雅利安人帶來的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恒河文明。恒河文明成為延續至今的印度文化的源頭,恒河也被印度教徒視為神靈和母親河。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製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次大陸。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

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和起源於尼泊爾的佛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3.2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次大陸,引進了伊斯蘭文化。

後麵經過幾世紀的混戰,各種勢力鬥爭,起起落落,分分合合,總體上列國割據的時間更多。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辟殖民地,施加影響力。

來自中亞的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裏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後經曆發展壯大,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宗教衝突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次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

1757年,莫臥兒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隻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起義,反抗英國統治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殖民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臥兒帝國。

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裏。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受英式教育培養的印度精英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不平等,印度民族主義逐漸興起,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係列謀求印度獨立的不合作運動。

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裏·真納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宗教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兩國理論逐漸流行。

3.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英國是戰勝國,但由於在戰爭中消耗太大,使得英國實力走向衰落,加之印度人民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於是英國準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隻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

3.4 獨立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執政的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製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一方麵是為了擺脫英國殖民的痕跡,另起爐灶,另一方麵蘇聯發展似乎欣欣向榮。實踐證明,印度跟錯了老師。)

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獨立於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集團之外。

獨立後的印度政府先後通過歸並、改組以及對土邦王公實行贖買政策,最終消滅了印度境內分裂割據的土邦國。同時在獨立後第一年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得到克什米爾約2/3的領土。1949年6月初,印度派兵進駐錫金。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印度的“指導”。1950年12月印度與錫金簽訂條約,規定錫金作為印度的“保護國”,由印度的政治專員控製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錫金最終在1975年被印度正式吞並。

3.5

1959年西藏騷亂後,印度接納流亡的十四世達賴喇嘛,中印兩國同時因邊界問題交惡。

1961年與葡萄牙爆發戰爭,印度得到果阿。

1962年由於印軍開始進入中印邊界主權爭議地區建立軍事哨所,爆發中印邊境戰爭,擴張態勢受挫。

1965年和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先後兩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其中1971年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國。

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第二次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

由於印度國內教派林立,各種衝突頻仍,金廟事件致使時任總理英迪拉·甘地遇刺,國家長期經濟幹預造成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

3.6

1991年,由於蘇聯垮台,印度總理拉奧奉行經濟自由化政策,開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然而受製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頸,印度的產業工人和工業發展緩慢,強大的工會和嚴格的勞工法也限製了外來投資。印度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麵臨了多項挑戰,貧富分化、環境惡化、赤貧人口眾多,國內種族/宗教衝突。

2014年印度人民黨執政以來,大力吸引西方投資,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增長,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同時,印度民族主義的崛起也增強了印度發展成為“全球領導大國”的野心。

4. 政治

 納倫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總理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1,000多個政黨參與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大黨(政黨聯盟)、40個地區政黨,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

印度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統帥。

總統虛權,總理平時掌握實權。(納倫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總理)

行政權力主要控製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會實行兩院製,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中聲明印度是一個主權、民主、社會主義的共和國。

行政區劃

印度法律上劃分為28個邦,8個中央直轄區(union territories,包括國家首都新德裏)。

中央直轄區  G. 德裏(首都新德裏所在地)

邊境爭議地區

印度和中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實際控製中國宣稱的藏南地區,劃歸阿魯納恰爾邦;另外,印度宣稱中國所控製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克什米爾地區與巴基斯坦存在爭議,印度實際控製其南部。現今在印度百分之五的領土是屬於有爭議性的。

東段:印度實際控製,屬1987年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管轄,麵積83743km²,其中爭議地區麵積大約6萬平方千米;中國稱藏南地區。

西段:中國實際控製阿克賽欽地區33500km²[38]。喀喇昆侖走廊和巴裏加斯大部分地區也由中國控製。

5. 經濟

印度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印度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務接包國,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件大國

2022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以匯率現價計算):

國內生產總值

3.39萬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6.8%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380美元

貨幣名稱

印度盧比(Rupee)

匯率

1美元≈83.2印度盧比(2023年10月數據)

通貨膨脹率(以CPI衡量)

5.02%(2023年9月數據)

外匯儲備

5859億美元(2023年10月數據)

GDP2023年估計

總計3.74萬億美元(按當前匯率),雖然總量已經是第5大經濟體,但人均僅2600美元左右,仍然屬於輕度貧困國家 (順便說一下,美國2022GDP總量33萬億美元,中國18萬億美元)

過去20年間,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幹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重視對外貿易及外國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WTO會員國之一。

印度有5.1億勞動人口,其中5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18%從事工業。

印度的海外勞工約兩千五百萬人,所賺取的外匯每年高達千億美元,是全世界第一大外匯交易金額。

從GDP構成比例來看,農業占GDP的18.1%,服務業和工業分別占55.6%和26.3%。

農業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麵積約1.5億公頃,人均0.11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65%。印度雖然是14億人口大國,但目前是農產品淨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不太穩定。

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

工業

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采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係。近年來,印度的軟件,汽車,化工,生物醫藥,消費電子,精密儀器、航空等工業發展迅速。

印度是世界上通訊用戶成長最快的國家;2017年Q3起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僅次於中國。

印度汽車工業的成長率是世界成長速度第二快的國家。

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

印度醫藥產業也是全球醫藥產業重要的新興市場。印度醫藥產業產值超過600億美金。

服務業

近年來,印度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服務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超過為一半,係印度創造就業、創匯和吸引外資的主要部門。

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件出口國,(同時也為世界輸出了眾多軟體工程師人才)。印度已經成為軟件業出口的霸主。

對外貿易

2011年,印度為世界第10大進口國及第19大出口國;印度主要出口品為石油製品、紡織品、珠寶、軟件、工程器材、化工製品及皮革;進口品則為原油、石油石化產品、機械、電子產品,金銀珠寶、肥料及化工製品。

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

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電子產品,金銀,機械,化工產品。

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等。

印度曾經是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國,印度外貿總局於2012年3月5日宣布,禁止棉花出口,一度引起世界棉花市場波動。

外匯儲備

截至2020年底,印度央行公布,印度外匯儲備達5793億美元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等管製較多。

雖然過去幾十年間印度經濟成長相當迅速,但仍持續麵對社會經濟上的挑戰。

其人均GDP,人均收入仍然很低。印度為世界銀行定義日收入低於1.25美元貧窮線以下人口最多的國家,貧窮人口的比例雖然大幅降低,但是不完全統計,目前仍然有2成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有20%左右的孩童體重過輕甚至營養不良。

另外印度經濟迅猛發展,但是交通,能源,通訊等基基礎設施相對滯後。

特別是交通運輸,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方式。盡管印度交通係統近年來有所改善,但總體仍舊相對落後。

隨著印度城市化的發展,交通擁堵問題逐漸顯現。

嘟嘟車是一種三輪摩托車,在印度常作為出租車使用。而隻有大約10%的印度家庭擁有摩托車。

鑒於印度經濟基數,機會多,有很強的後發優勢。

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2050年前,印度有潛力保持世界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其主要成長因素為:年輕且快速成長的勞工人口紅利;因為發展教育與工程技術成長使得工業成長力道強勁;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驅動了持續增長的消費市場。

世界銀行提醒印度要達成其經濟潛力,必須持續專注在公共改革,交通基礎建設,農業與鄉村發展,解除勞動法規限製,教育與能源安全,以及全民健保及飲食營養。

6. 社會: 人口/種族/種姓/語言/宗教

6.1人口

2011年3月31日,印度進行了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的人口達到1,210,193,422人,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第二大國。印度於2011年的識字率為74.04%(男:82.14%;女:65.46%)預期壽命68.59歲,出生率為22.69 /1,000人。

於2001年至2011年間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1.76%,較前一個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為低。

截止至2019年, 印度的人口數為13.7億,此前5年每年以1.08%在增長。增速比前二十年顯著下降。

截至2022年12月,印度人口增至14.17億。

2023年4月19日,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印度人口數量14.28億,已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早在二十多年前,印度已經進行計劃生育宣傳,但是,效果有限。

但是由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居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印度人口出生率不斷走低,隻是因為人口基數過大,人口結構年輕,育齡婦女較多。所以印度人口增加還有一段時間的慣性。但是人口學家估計,二十年後,印度人口增速也會顯著下降。

另外,隨著印度經濟發展,都市人口大幅增長,印度城鎮化率有所提升,但是,全國仍有7成的居民居於鄉村。

隨著人口快速上升,印度在收獲人口紅利的同時,印度麵臨數個公共衛生相關的挑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印度每年有90萬人死於飲用受汙染的水以及呼吸受汙染空氣,每10萬人僅有50名醫師。

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甲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6.2 族群/印度種姓製度

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還有一群非定居的族群,如以打鐵聞名的加督利亞洛哈爾人,以遊牧為生的拉巴裏人。

2014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曆史性裁決,承認變性人為男性與女性之外的第三種性別。印度目前約有200萬名變性人。

印度的性別歧視相當嚴重,因此經常發生針對女性的強奸和暴力事件,大部分發生在貧窮落後的北部地區,例如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婦女地位非常低下;同時社會有嚴格的種姓之分,關於性別、宗教等的偏見根深蒂固,導致出身於低種姓如賤民的女性往往受害。但同時在印度南部及東部的一些邦和地區,女性社會地位相對較高,針對女性的襲擊事件也較少發生。

印度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尚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印度人根據吠陀經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各個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份、職業世襲,另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該種姓製度由來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吠陀經中最早的本集)中,就出現了4個最初的種姓,即婆羅門(僧侶)、刹帝利(貴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4個等級。以後又演變為三大等級,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刹帝利和吠舍所組成的高級種姓;由原首陀羅組成的低等種姓;第三等級是一些沒有種姓身份的“旃陀羅(賤民)”,社會地位最低,即所謂不可接觸者,為數高達上1億人。種姓之間,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懸殊,經常引起衝突。

目前在城市和較發達地區,種姓間的隔閡有所消除,但農村中仍有很大影響。

6.3語言

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英語在教育方麵也相當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

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各主要語言使用人數統計如下:

順序      語言      使用人口            比例

1             印地語 422,048,642      41.03%

2             孟加拉語            83,369,769         8.11%

3             泰盧固語            74,002,856         7.19%

4             馬拉地語            71,936,894         6.99%

5             泰米爾語            60,793,814         5.91%

聯邦語言不太統一,地方官方語言太多,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6.4宗教

印度也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全印度約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團體還有伊斯蘭教(15%)、錫克教(1.9%)、耆那教(0.4%),又因早期敘利亞基督教的傳入和近現代受到英國殖民統治,也存在基督教(2.3%)。

佛教起源於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響力比較小,占總人口的0.8%,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有相當大的影響。

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後,每年都有眾多佛爾教徒前往其住地朝聖。

6.5文化/新聞/通訊/影視/體育

印度主要的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布署、印度報業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印度聯合新聞社(第二大通訊社)。

印度報業絕大部分為私人和財團所有,官方沒有報刊。

印度主要的電視台有國營的全印電視台和私營的新德裏電視台等。廣播電台主要有國營的全印廣播電台。

T-Series是一家印度著名的音樂錄影帶和電影公司, youtube訂閱數持續領先

此外,T-Series擁有自己的多頻道網絡,有27個在線播放平台

電影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產一千多部電影,是好萊塢的4倍,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同時是世界上電影觀眾最多的國家,每天進出影院的觀眾達1400萬人之多。

以孟買為基地的印地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

由於印度是個喜好音樂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於是歌舞片與愛情片成為印度最有特色的電影類型,如2000年的《真愛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淚》(Devdas)等都是最傑出的代表。近年來印度不僅在不斷學習和模仿美國電影,如現代動作片《遁天神盜》係列都獲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類型開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體育題材的勵誌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後教育思維和模式並著重展現友情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等都帶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魯克·罕,李提克·羅山,阿米爾·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維婭·萊伊,瑪都麗·荻西特,卡約兒,拉妮·穆科吉等。

體育

主條目:印度體育總體上還比較落後,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群眾體育。

印度從未舉辦過奧運會、世界杯、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世界級體育賽事。

7. 外交

冷戰時期,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不與東、西方任何陣營結盟。但是,印度發展了同蘇聯的密切關係,並得到了廣泛的軍事支持。

冷戰的結束大大影響了印度的外交政策。印度開始執行東望和西聯政策,旨在加強與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外交和經貿關係。2003年10月印度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盟關係顯著加深。印度與非洲聯盟,英聯邦國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著緊密的聯係。印度仍然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的軍事聯係。自納倫德拉·莫迪執政以來,印度同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夥伴關係更加密切。隨著莫迪政府在印太地區更自信的外交政策,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更加緊張。

中印邊境戰爭時期,中國因朝鮮戰爭和中蘇交惡的影響,印度因此同時受到美英蘇三國支持。1976年雙方恢複互派大使後,中印兩國關係曾有一定改善。但隨著中印邊界衝突再起和印度積極參加四方安全對話,兩國關係直線下滑。

印度積極參與各項聯合國維和任務。目前,印度是聯合國第三大的部隊派遣國,並且正在努力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印度和中國的精英都愛跑到歐美。但是顯然印度精英更融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