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安森·伯靈格姆,1820年11月14日—1870年2月23日)是美國著名的律師、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國對華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既擔任過美國駐華公使,又擔任中國使節的美國人。
生平
美國共和黨創黨元老
1820年11月14日,蒲安臣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的新柏林。1823年隨父母移居俄亥俄州,10年後再移居密歇根州。從1838年到1841年他在密歇根大學的一個分校學習。1846年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他在波士頓擔任律師,並開始投身政治。1848年,他為美國自由土地黨(United States Free Soil Party,存在於1848年—1852年)所作的演講使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1853年,他成為馬薩諸塞州的參議員。
不久,美國全國對奴隸製度產生激烈的爭議。蒲安臣是一位堅定的廢奴主義者。1856年6月2日發表著名演說《馬薩諸塞州的抗辯》,為美國解放黑奴運動的重要文獻。1854年,一群反對黑人奴隸製的人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共和黨,蒲安臣正是美國共和黨的創始人之一,由於他的幫助,該黨在馬薩諸塞州成立。1855年,他進入美國國會,當了6年的國會眾議員(1855年—1861年)。
美國駐華公使
1861年6月14日,林肯總統就職後不久,任命蒲安臣為美國第十三任駐華公使。任期共有6年。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到達北京,成為第一批入駐北京的外國公使之一。在駐華公使任上,蒲安臣積極執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提出的對華“合作政策”:開展“公正的”外交活動,以取代“武力外交”。“在條約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領租界”,“也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相對於俄、法、德等國的橫暴而言,美國的對華態度贏得清政府的好感,對蒲安臣也具有特別的信任。
1867年11月27日,擔任駐華公使已達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將離任回國,在總理衙門為他舉辦的餞行宴會上,“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當時,清朝政府正在準備第一次派團出使外國,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外交人才,並對禮節問題感到十分為難。恭親王奕?上了一道奏折,建議委任蒲安臣這個友好人士擔任中國首任全權使節(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代表中國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諸國,進行中國首次近代外交活動,這個意見隨即被采納。
訪美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第一個蒲安臣使團一行三十人,自上海虹口黃浦江碼頭乘坐“格斯達哥裏”號輪船起航前往美國舊金山。隨同出訪的還有兩名中國官員:總理衙門記名海關道誌剛和禮部郎中孫家穀,以及翻譯張德彝。
為這次出訪,蒲安臣還受委托設計了中國第一麵國旗。
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團到達舊金山。5月中,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在招待這個使團的宴會上祝賀蒲安臣是"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的兒子和最古老的一個政府的代表"。
6月2日,使團到達華盛頓,次日拜訪了美國國務卿西華德。6月6日,美國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在華盛頓接受了中國的首封國書。他也以中國代言人的身份到處發表演說,強調中國歡迎美國的商人和傳教士,而各國應該對中國保持一種明智的態度。“我希望中國的自主,應該維持。我希望它的獨立,應該保全。我希望,它能獲得平等,這樣它就能以平等的特權給予一切國家”。
7月28日,蒲安臣與西華德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對等條約《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承認中國是一個平等的國家,反對一切割讓中國領土的要求。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曆,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美國在條約中聲明不幹涉中國內政,中國何時開通電報、修築鐵路,何時進行改革,完全由他們自己來決定。美國則通過這一條約得到廉價的華工,解決了內戰後和修建太平洋鐵路勞動力緊缺的問題。
訪英
9月19日,蒲安臣使團繼續以“中國欽差”身份,到達英國倫敦。10月20日,蒲安臣一行在溫莎宮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接見。正在蒲安臣使團訪英期間,12月4日,英國內閣改組,自由黨獲勝,葛萊斯東任首相,克拉蘭敦取代司丹立出任外交大臣。12月26日,新任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會見了蒲安臣等人。28日,克拉蘭敦發表一份自製性的照會,表示英國政府願意同中國政府“以和濟事”,實行修約緩進政策,“不實施與中國的獨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種不友好的壓迫”;並且寧願同中國的中央政府直接接觸。
訪法(效果不佳)
1869年1月2日,蒲安臣一行到達巴黎。法國一向反對美國的“不割讓主義”,但由於英國已經表示采納修約緩進政策,法國也隻得與英國保持一致(1月5日法國外交部長拉發特向駐法英使表明態度)。1月21日,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接見蒲安臣。但是由於反對勢力強大,蒲安臣一行在巴黎前後停留了半年多,仍然無法取得任何成果。既未能取得像在華盛頓那樣的條約,或者像在英國那樣的自製性照會,隻好失望的離開法國。
訪問普魯士
使團於1869年9月21日前往瑞典,10月7日離開斯德哥爾摩,10月30日離開丹麥,11月18日離開荷蘭,1870年1月前往柏林。在柏林,蒲安臣順利地完成了談判;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發表了與英國類似的對中國有利的聲明。
訪俄
1870年2月1日,使團由普魯士前往俄國。2月16日,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在聖彼得堡接見了蒲安臣一行。當時俄國與英國在亞洲爭霸,與後起的美國關係相對友好。但是沙皇在會談中竭力回避中俄領土糾紛等實質性內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鬱愁悶,日夜焦思:
會見後不久蒲安臣就感染肺炎病倒,而且病勢日加。
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因肺炎在聖彼得堡突然逝世,終年50歲。
清廷首肯嘉獎
清朝政府為表彰蒲安臣其擔任駐華公使時“和衷商辦”及出使期“為國家效力”,竭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授與一品官銜,以及撫恤金一萬兩銀子。他的遺體從俄羅斯送回美國。波士頓市政府在著名的法尼爾廳(Faneuil Hall)為他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大廳內掛起美國的星條旗和中國的黃龍旗。
後人紀念
今天,在美國加州舊金山附近、堪薩斯州、威斯康辛州,各有一座以蒲安臣的姓或者名命名的城市,加州的伯靈格姆建立於1908年。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就蒲安臣的逝世寫下如下悼詞:“他對各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和仁慈胸懷,已經越過國界,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世界公民。”
蒲安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