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別冷,是多倫多三年來最冷的一天。
此刻(2022年1月14日星期五,晚十點半),多倫多室外溫度-18度,
風也比較大,20公裏/小時(約5.5米/秒)(風力四級)
濕度49%。
體感溫度負27度。
體感溫度(apparent temperature)是指人體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轉換成同等之溫度,會受到氣溫、風速與相對濕度的綜合影響。
空氣對熱的吸收會受到相對濕度及其密度影響;而風速會影響到與人體表麵可以接觸到的空氣的分量,當風速增加時,與人體所接觸的空氣會增加,所以其所帶走或帶來的熱量亦相應地增加。因此,在天氣報告裏,會把這兩個變量帶來的影響計算進“體感溫度”中。一般來說,當空氣密度及濕度增加,都會使體感溫度更極端。
人體等於浸泡在空氣的水分子中,所以比體溫高溫的水分子會阻礙人體散熱,而比體溫低溫的水分子會加速人體散熱,濕度愈高空氣中的水分子濃度愈高,水分子所造成的效應也愈明顯。
由於體感溫度受到溫度、濕度及風速的影響,這個數值又名“THW指數”(Temperature-Humidity-Wind Index)。
1)1958年,美國的Paul Siple曾就風對人體的熱流失成正比例。根據這說法和當時計算風寒指數的公式,簡化出以下的一條算式:
體感溫度(°C)=溫度(°C)-2√風速(米/每秒)。
但是沒有充分考慮濕度的影響,所以不盡準確
(嚐試計算今天,溫度負18,風速5.5米/秒, 依簡化公式,風速開平方再乘以2,約5,體感溫度應該是負23度左右,畢竟是簡化公式,和氣象係統提供的數據有一定偏差。)
2)1984年,羅伯特·史特德曼(Robert G. Steadman)發表《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如下:
AT=1.07T+0.2e-0.65V-2.7
其中AT為體感溫度(°C)、T為氣溫(°C)、e為水汽壓(hPa)、V為風速(m/sec)、RH為相對濕度(%)。
個人實際感受:
1. 首先當然是氣溫,低幾度還是比較明顯的。下午出去當時還零下十二度,走了45分鍾確實很冷。
2. 風影響也很大,頂著風覺得臉就象刀割(其他部分都捂得嚴嚴實實),七八分鍾就有點受不了,必須用手去捂熱一下臉
3. 濕度,武漢/深圳的十度八度感覺比北方室外難受許多,主要差別應該是濕度。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濕冷真是有點受不了。
4. 有沒有太陽照著,這一點在北方差異尤其巨大,有太陽就象一個烤爐在頭上,一走到陰處,對比非常明顯。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有持續的供暖,湖北那個十度八度的濕冷,加上沒有暖氣從頭到尾硬扛,真是難受。當年老家一半的同學都生凍瘡,首先是手,還有少數同學是腳指,耳朵也生凍瘡。
北方再冷,隻要出門不用太久,回來躲在暖氣房子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