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康震因為《中國詩詞大會》走紅,圈粉無數,但是他講《石壕吏》的視頻流傳到了網上。康震,瞬間就變成了“康錫進”。
原因是康震解讀杜甫的《石壕吏》,肆意“曲解”杜甫,加進了濃濃的“愛國主義”說教。
我們的教科書一般認為:郭子儀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赴任。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
但是康震在這個講座視頻裏麵卻說:《石壕吏》裏麵的老人三個兒子戰死了兩個,老太太仍然願意做出犧牲。杜甫寫這首詩是在歌頌老婦人的愛國精神,而不是在同情她的家人被“抓壯丁”。
因為征兵的是郭子儀的部隊,官軍,征兵的目的是平叛,平安史之亂。淨想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些好事,不想到付出,不想到犧牲?
雖然石壕吏態度不好,但是他是公務員,秉公辦事,隻是工作方式方法的問題,無可厚非,而且征兵這麽重要這麽急的事情,態度沒法太好,太好也不行。
康震說:《石壕吏》這首詩表達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價值觀,就是當國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災難的時候,我們的老百姓還是會毅然決然,挺身而出。
他的這種解讀,讓很多人感到非常吃驚。因為我們一直把杜甫這首詩,理解成對封建時代酷吏的批判,以及對百姓深切的同情。看上去,他是把杜甫對老婦人一家的同情理解成了“矛盾心理”和“歌頌”了。在家國民族遭受危難的時候,連老婦人都肯挺身而出。反倒是那家的老頭子最不愛國,還連夜越牆逃走,思想覺悟豈不是太低了?!
(當然,在學術界這首詩的解讀的確小有爭議。因為杜甫寫《石壕吏》的時候,是唐朝一位低級的官員。從他的另外幾首詩來看,他對唐軍征兵的行動其實是支持的。於是,這裏就出現了一個矛盾: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到底是站石壕吏的立場,還是“老婦人”的立場呢?杜甫固然寫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是這裏的“寒士”,可能並不包括普通農民。當然,這僅僅陷入學術界,並沒有形成共識。而且時代越發展,人文關懷應該更超越。)
康震的這番解讀一出,當初有多紅,質疑的聲音就有多大,
網友立馬進行了大量的反駁:
當時唐朝征兵有年齡限製,征的是18-22歲的年輕人。石壕吏卻連老頭、老太婆都抓,這顯然是違規的。
網友還指出,從杜甫在詩中的用詞,也可以判斷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杜甫寫“石壕吏”的行為時,用到了“捉”、“呼”、“怒”等帶有貶義的字眼,而描寫被針對的老婦人的時候,卻是又“啼”又“苦”。
杜甫雖然為唐朝低價官員,但是對為君者的要求很高。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身為官員,杜甫仍然會選擇站在普通人民的立場看問題。並且杜甫用詩歌反映民生疾苦,是其一貫的作風。他不是一首詩這樣,而是絕大部分的詩都這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杜甫被稱為“人民的詩人”。
對於《石壕吏》這首詩中老婦人的行為,曆朝曆代的詩評家都認為,老婦人從軍是無奈之下的“急智”。也就是說,老婦人是被逼而非自願的。硬把她的行為說成是愛國精神的體現,這是在侮辱誰的智商?
康震之所以會誤讀這首詩,不僅僅是因為他“嚴重缺乏常識”,而是他內心缺乏人文關懷,下意識甘為犬儒。聯想到他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對太祖如此推崇,眾多網友越發覺得應該對他口誅筆伐。
有人從其他的角度指出: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康震對古詩進行了“六經注我”式的解讀。一切為他的身份和立場服務,根本不從實際出發,可以把圓形說成是扁平的,真是讓人無語。
有人還從潛意識的角度指出:康震腦子裏麵還想著“複辟帝製”。他居然把“石壕吏”這種不入流的,唐代官員都看不上的貨色比成國家公務員,把他們的暴行比喻成是正當的執法行為。
在這一條點評下麵,有近400多個點讚。於是,網紅教授康震得了一個外號——康錫進。
(不過,由於各種原因,目前網上已經找不到那個視頻了。)
由此倒是讓人想起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瑞恩》
該片描述了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兄弟在前線參戰,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然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讓老媽媽得以心靈的寬慰。
可是在《石壕吏》中的老媽媽,情況類似,她還需要麵對石壕吏的野蠻對待?
康教授居然說不用同情,反而力“讚”老媽媽深明大義,當國家遭遇重大災難時挺身而出。
------難怪康教授會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