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務實小民

昨夜,多倫多冷月無聲,寂寥之下,看了很多博客,想到自己也開通一個,權當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個人資料
務實小民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統計數據,聊中國經濟(係列之6:關於人口的N個問題)

(2021-02-02 17:11:22) 下一個

中國人口其實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無論是經濟意義,還是政治意義,社會意義,統計技術考驗......

關於中國人口的問題可以寫一大堆

1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少人口?

2中國人口眾多,是優勢還是劣勢?中國人口過剩嗎?

3中國人口出生急劇下降的問題。

4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

今天先討論一下前兩個問題。

1. 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少人口?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1年1月18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對於最新人口數據,社會上,人口學界,經濟學界都特別關心。

一方麵,二胎政策鬆綁之後,經過兩年的“補生”,2020年人口出生會不會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麵,新冠之下是不是對人口生育也產生了影響。

另外,第七次人口普查有何進展,有沒有初步統計結果?

但是,統計局沒有按照慣例通報2020年人口數據。

寧吉喆稱::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去年11月1日全麵展開,700多萬普查員深入社區、城鄉,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場登記已經完成,目前在進行質量抽查核實和初步匯總過程中。人口普查是十年一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是在11月份進行的,於第二年4月份公布。今年人口普查的結果也將在4月份向全社會公布。

其實兩者公布並行不悖啊!是不是今年的數據有點“奇葩”,如果2020年出生數下跌到1300萬就讓大家詫異了,是不是可能擔心數據偏差太大?

這裏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人口統計數據的質量問題

通俗地說,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少人口?

這個問題都統計不準,性別問題,年齡分布,地域分布…….就更說不清了。

很多人認為,由於農村大量超生隱瞞,中國實際人口早就超過15億,甚至更多。

但這隻是猜測,無法驗證核實。

統計數據最權威的要算國家統計局了,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最新數據,這是經過每年年底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後,匯總出的最新數據。需要結合公安係統戶籍數據,醫療,民政係統的相關數據進行一定程度的驗證複核。每十年進行一次全麵人口普查,再作複驗。

但是中國人實在太多,牽涉麵太廣,流動人口太多,統計成本實在太高。人口數據不那麽準確也可以理解。

有國家統計局高階官員曾經指出:“目前人口調查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全國人口數大於各地匯總數。多年來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有時候這種差距會超過上千萬。

每年我們看統計數據,前一年人口數+出生數一死亡數就等於當年人口數。因為數據“精確”到萬位,而每年移民出去的有好幾萬,這個肯定就有瑕疵了。

但是考慮統計成本,而人口總數不準確常常會差上千萬,每年對外移民幾萬就“忽略不計”了。隻能等到人口普查時統一調整修正了。

其實在計算機普及之前,當時網絡沒有那麽發達,計劃生育政策有非常嚴厲,二十年前的人口數據偏差可能更大,漏報,重報都非常嚴重。

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總人口隻有12.426億。這個數據比1999年國家統計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總人口少1648萬,比1998年年底少549萬。於是按照人口普查辦公告的1.81%漏報率(未充分考慮重報)進行校正,將這個數據修正為12.658億。

對於1990年代以來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學界普遍認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報。

但是隨著身份證的廣泛應用,計算機聯網等技術進步,人口政策也大幅鬆綁,目前的人口數據信度肯定是大大提升了。

我們姑且相信:

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總人口為1,370,54萬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6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台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3人

2019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出生率為10.48‰;

死亡人口998萬人,死亡率為7.14‰;自然增長率為3.34‰。

2020年末人口待公布。

2.中國人口眾多,是優勢還是劣勢?中國人口過剩嗎?

談論這個問題,不能不提攜程老板 梁建章 

梁建章,上海複旦大學少年班畢業後赴美國留學,21歲獲得喬治亞理工學院電腦係碩士學位。之後在美國矽穀從事技術工作多年。1999年回國,與3位商業夥伴創建了“攜程旅行網”,在2000年-2006年,2013-2016年期間任CEO,並從2013年起兼任董事會主席。攜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之一。2011年,梁建章獲得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創新,創業和勞動力市場。他在合著的新書《中國人太多了嗎?》中,分析了人口結構改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全麵批評檢討了計劃生育政策。

在中國從官方到民間,大眾的普遍意識是中國人口太多了(潛台詞是:中國人口眾多是劣勢,中國人口過剩了!)

不久前,李鐵作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仍然撰文強調我們大眾普通采信的觀點

李鐵認為“中國還有八億農民,人均耕地一畝多,所以還有很多過剩人口”,

 “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麵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人口過多,導致發展麵臨的短板難以補齊。

這種把就業和人口關聯起來的思維,是有廣泛市場的,當然批評的人也慢慢多起來。

反對者認為:人口既是勞動力,但同時也是消費者,會創造需求和就業機會,這是經濟學的常識。照李鐵的邏輯,地廣人稀的俄羅斯還會有失業問題嗎?至於人口密度遠高於中國的韓國,就要普遍失業了嗎?如果研究一下人口和失業的經濟理論,再研讀一下各國的數據,不難得出人口和就業率高低基本無關的結論。

另一種觀點是“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將麵臨著過剩,因為它會出現技術替代”。

反對人士認為:這個觀點是想當然的錯誤觀點。主流經濟學家對此的觀點是,技術進步會取代一部分工作,但是又會創造很多工作。一百年前,大部分人還在從事農業,後來大部分人從事製造業,現在大部分人從事服務業。未來有更多的人從事創新、文化、娛樂、醫療和護理的行業。技術越進步,人口對資源的消耗就越小,人口多的負效應也就減小。技術越進步,人口多所帶來的創新和需求的規模效應就更加明顯,人口的正麵效應就越大。所以人口在當代會成為財富而不是負擔。隨著技術進步推高了整個社會的富裕程度,在邏輯上,各方更應該珍惜人口規模帶來的正麵效應,今天反而要擔心人口萎縮所帶來的負麵效應。

中國的發展短板並不是因為人口過多。相反,隻有政策對頭,管理提升,技術進步,人口數量隻要不極端,同類人口眾多是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有利因素,更是中國的核心優勢。

梁建章在駁斥了以李鐵為代表的人口過剩論的觀點之外,

還專門出書闡述過他的觀點。(梁建章也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

核心觀點包括:

一、人口增加並不會加重就業困難

二、技術升級不會導致人口過剩

三、現代科技讓人口規模更加重要

四、減少人口數量無助於提高人均收入

 

一、人口增加並不會加重就業困難從李鐵的表述來看,他似乎認為勞動力過剩是因為人口過多。但實際上,勞動力是否過剩是相對工作機會而言的。所有的工作機會都來自人的需求,人口多會導致需求大,於是工作機會也變多。中國每年需要就業的人數超過歐洲和美國的總和,但中國人口總量也更大,衣食住行的需求也更多,因此工作職位也多於歐洲和美國的總和。

整體而言,人口規模對就業的影響為中性,但略偏正麵。這是因為人口越多,求職者與工作機會越容易匹配。比如,在人少的地方,一個有表演才華的人,因為觀眾太少也許隻能把表演當成愛好,但到人多的地方就可能成為一個專業演員。再者,人口多的社會複雜性更高,容易孕育新的工作機會。如果中國人口隻有現在的1/5,教師、售貨員、出租車司機這些職位可能也隻有現在的1/5,但航天、高鐵這類唯有人口大國才能支撐的行業職位可能就不存在了。過去30多年,中國人口從內陸到沿海,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都是從人少往人多的地方遷徙。這也印證了,人口越多,就業反而可能越充分。

就好像生態係統一樣,生態係統越複雜,越完備,係統生命力肯定越旺盛。

梁也用圖標顯示了

在全球180個有數據的國家和地區裏,人口密度越大的國家失業率明顯更低。其中,地廣人稀的阿根廷和俄羅斯,失業率分別為10.6%和4.3%,遠高於地少人稠的日本(2.3%)和德國(3.1%)。

說明人口密度大小不是重點,重點還在於社會管理體製和經濟的活力。

在中國,反例就是東北,東北的生育率在中國幾大區域中長期墊底,人口已經開始處於加速萎縮狀態。根據《中國就業景氣報告》,從有數據的2016年開始,東北的就業景氣指數在每個季度都在中國幾大區域中墊底。這也印證了,人口萎縮惡化並不會緩解的就業形勢。

二、技術升級不會導致人口過剩

李鐵在文中提到:“我們將進入技術升級和製造業升級的時代,未來工業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已經是大趨勢。”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完全不支持李鐵所說的中國人口太多的結論。

技術升級帶來的效率提升,讓人們可以投入較少的工作時間來贏得更多的閑暇。更多的閑暇會創造更多的需求。更多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來滿足,並催生新的行業和就業。比如,汽車的出現,固然導致馬車夫失業,但卻創造了諸如客車和卡車駕駛、汽車研發、製造、修理等職位,汽車行業的從業者要遠多於以前馬車行業。正是由於技術進步能夠產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和供給,因此技術水平程度越高的社會,整體上就業可能越充分。一個數學天才在現代社會可能成為一個數學係的教授,但在農業社會卻可能是村裏的遊手好閑之徒。

雖然技術升級對就業市場的長期和整體影響是正麵的,但也可能產生短期和局部的衝擊。特別是在現代經濟中,各個行業高度專業化,一旦某個行業的工作被新技術取代,該行業從業者長期積累的技能將失去用武之地,這些人會麵臨如何轉型從事新行業的就業困境。如果人口相對年輕,這種新技能的轉型會比較順利。反之如果人口老化,這種轉型會變得很痛苦,就會使得產生比較高的由於技能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業,也會使得老齡化國家在這些新行業中的國際競爭失去競爭力。

有人會說,如果有一天所有工作都可由人工智能勝任會怎麽樣?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就意味著人類無需勞動就可獲得物品與服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社會的主要問題將變成如何把商品和服務分配給個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技術的變化最終促使人類回歸其更基本的意義,即生存、繁衍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現代科技讓人口規模更加重要

李鐵說:“時至今日,中國已經從低要素支撐的‘世界工廠’時代翻篇了。我們將進入技術升級和製造業升級的時代,未來工業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已經是大趨勢。即使在加大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情況下,我們也會發現,技術和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是普遍現象,而不是倒退到幾十年前,靠人海戰術進行各種大生產。”

李鐵的言下之意是認為人口規模不再重要。其實在技術升級時代,雖然工業勞動力的需求大幅減少,但人口規模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要。這是因為,龐大的人口規模對於經濟的意義不隻是勞動力,優勢也不隻是低技能勞動力,更是市場需求的細分和多樣化。經濟和科技發展最根本性的動力來自於需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眾多的人口能促成細分、多樣化、競爭激烈的更大市場。

近年來,美國極力阻礙華為設備進入西方通訊市場。對此,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澳大利亞市場還不如廣州移動大,新西蘭市場還不如我的老家益陽大。華為連廣州移動都沒有提供產品,少幾個國家也無所謂。”徐直軍的直言,充分體現了巨量人口規模給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帶來的底氣。得益於眾多人口,中國現在的製造業在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雖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明顯高於東南亞等國家,但巨大的市場規模及產業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會讓很多高附加值的產業仍然選擇留在中國。

李鐵似乎認為技術和資本比勞動力更重要,但他恐怕忘了技術和資本有賴於人口規模的重要支撐。目前人工智能、互聯網和5G技術發展最好的國家,恰恰是美國和中國。這是因為,美國是人口最多的發達國家,美國過去就仰仗在發達國家中最多的人口及全球最大的市場規模,成為高科技、互聯網、電影和金融服務的世界中心,突出表現在穀歌、亞馬遜、臉書等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互聯網市場。而中國是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全世界隻有中美兩國有如此大量的數據、大規模的計算和應用場景。所以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公司都集中在美國和中國。而老牌的科技強國如西歐國家和日本在這一輪的科技競爭中卻落後了。

在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時代,少數傑出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李鐵也提到:“當前我國的問題是,如何提高人口質量和改善人口結構。”但質量與數量是相輔相成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在同等質量下,人力資源的總量與數量成正比,因為聚集和規模效應,甚至可能呈現加速正比關係,也就是說數量多一倍,總體力量多一倍還不止。

由於傑出人才取得成功所需的個人能力通常是在人群中隨機分布,人口規模越龐大,具有傑出特質的人就越多,隻要選拔人才的機製公平,讓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合理,最後脫穎而出的人也會越優秀。在其他條件一樣的前提下,從13億人中選出的最優秀的1萬人,肯定比從3億人中選出的1萬人要更優秀。未來幾乎所有中等發達國家都有能力普及高等教育,所以在這個要素基本相當的情況下,各國到底會出現多少天才,根本上將取決於其年輕人口的規模。年輕人越多的國家,將越多出現為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天才科學家。

人口規模效應是通過人力、物品、資本的需求和匹配來實現的,所以在一個體係內,交流和交往越密切,人口規模效應越大。到信息時代,通訊和交通的便利,使得交流和交往與人口規模呈超線性關係,也就是說人口多一倍,交流和交往會多不止一倍,這更加凸顯規模優勢對競爭力的強化作用。而且高科技行業裏,產業鏈條越來越長,人口規模帶來的市場和人才等綜合優勢更為重要。

對一個國家來說,其內部的語言、法規、市場壁壘越小,通訊和交通越發達,信息和人員流動性越大,規模效應越能體現。主權國家是現代世界框架下的主體單位。主權國家內部交流和交往的流暢性一般要遠好於國家之間,至少決策的權力和責任能夠維持一致。所以在西方體係內,美國憑借其內部語言文化一致和政治統一的優勢,盡管人口總量不及歐盟,但科技尤其是新興科技卻遠勝於歐盟,使得美國人均GDP在主要發達國家中處於最高之列。

中國的核心優勢,在於擁有語言相通、文化一致、聰明勤勞、追求世俗成功的十多億人口。數倍於美國並超過整個西方體係的人口規模,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底氣。美國在1960年代就曾討論高鐵計劃,但現在依然是空中樓閣,原因是人口密度不夠,經濟合理性不大。而中國高鐵建設之所以能夠高歌猛進,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同樣,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在被美國製裁後,依然可以頑強發展,就是因為中國有更大的市場,以及科技人才和研發投入的規模優勢。

相比之下,俄羅斯麵積是中國的1.7倍,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大學學曆人口比例全球最高。但俄羅斯僅有1.43億人口,除非整合到更大經濟體,與中國、美國和歐盟完全不是一個體量。也因為如此,俄羅斯除了能源和軍事工業外,幾乎在任何行業都沒有競爭力。即便其軍事工業,主要也是依靠之前人口規模更大的前蘇聯時期留下的底子。

雖然目前中國人口總量是美國的四倍多,但實際人口優勢卻沒有這麽大。首先,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與美國在語言、文化、安全上是一體的,在科技交流與合作上更密不可分。這個體係的人口資源至少有4.5億而不隻是美國的3億多。其次,美國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又顯著放大了美國實際可利用的人口基數。目前,美國的企業家和科學家裏有1/3左右是移民,如果再計入第二代移民,這個比例可能上升到1/2左右。

也就是說,中國目前在人口規模上的優勢的很大一部分,卻被美國與其他英語國家的一體化,以及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廣納精英的能力所抵消。更關鍵的是,中國的自然生育率遠低於美國,按目前的趨勢,如果無法大力提升生育率,兩三代人以後,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就將跌至美國的水平,中國將徹底喪失對美國,更不用說對整個西方的人口優勢。李鐵作為能影響決策的官方智庫重要學者,麵對這樣令人痛心的趨勢毫不在意甚至樂觀其成,實在令人遺憾。

 

四、減少人口數量無助於提高人均收入

李鐵說:“我們現在發展麵臨最大的問題,是收入結構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主要是中低收入人口過多,嚴重影響了未來可能激發的消費和投資潛力的釋放。這也是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短板。”

李鐵似乎在說,因為人口太多,中國才有那麽多貧困人口。但我們同樣可以說,因為人口眾多,中國才有這麽多富裕人口。因此,真正有意義的是貧困人口的占比,或者整個國家的人均GDP。這方麵一個非常大的誤區是,雖然中國GDP總量世界第二,但因為人口太多,人均GDP卻不是很高。其實,但更恰當的表述是,中國還隻是一個中高收入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就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

也就是說,人口眾多可以說是中國GDP總量巨大的原因,而不是中國人均GDP依然不是很高的原因。這種表述不是文字遊戲,而是有深刻的經濟學含義。這是因為,歸根結底,GDP衡量的是經濟活動,即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其中人均GDP反映技術水平,即需求與供給匹配的效率。而GDP總量反映的是匹配的價值總量。這意味著,一個社會技術和經濟效率基本決定了其人均GDP水平。在同樣的技術水平下,人口越多,GDP總量就越高。比如,在歐盟內部,除了發展水平較低的南歐和東歐外,其他國家的人均GDP都差不多。人口多一倍的國家,GDP總量差不多也多一倍。

其實,根據我們上節的分析,更準確來說,如果其他基礎條件相似,人口更多的國家,人均GDP甚至應該更高,隻是歐洲內部較高的流暢性,弱化了不同國家的人口規模效應。但在歐盟內部,經濟和科技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即使在國家人口密度不大的北歐,情況同樣如此。

這種人口與經濟發展的正相關性在一個國家內部能更清晰地呈現。比如,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5個省區(不含直轄市)分別是江蘇、山東、廣東、河南、浙江。除河南外,其他4省也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幾個省。當然,影響經濟發展的除了人口這個基礎因素外,還有曆史軌跡、教育水平、文化和製度等因素。

那些相信人口太多拉低人均GDP的人,潛意識中把GDP視為存量。對於固定的存量來說,參與分配的人越多,自然平均到每人就越少。但GDP其實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我們所享用的物品和服務幾乎都是在過去幾年或幾十年內創造的。宏觀上的存量如果不通過積累轉換成長期創造流量的能力,那麽很快就會被消耗掉。

由於GDP是單位時間內生產和消費的價值,經濟體的富裕程度,也就是人均GDP的高低,取決於消費需求和生產供給能夠實現多少匹配。每達成一次匹配,生產和消費同額增加,社會財富增多。那麽人口對這種匹配的作用如何呢?

首先,人口越多,居住越密集,現有的需求和供給的匹配越容易。即使在人均意義上,城市也比鄉村富裕,大城市通常比小城市更富裕。因為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很稀奇的物品和服務都可能有商家和機構願意提供。隨著社會複雜程度的增加,需求和供給更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大城市的優勢將來會越發明顯。

其次,人口越多,現有的需求和供給越可細分,專業化越高,勞動效率越高,匹配效率越高。比如,珠三角製造業各種專業的技術工種不計其數,相互關聯,零配件的種類和型號更是數以千萬計,這種專業化和綜合化的優勢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國家難以複製的。

再次,人口越多,社會經濟複雜程度越高,越容易產生新的需求和供給,孕育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達成新的匹配。比如,中國的航天、高鐵和印度的電影,都是中小國家難以支撐的。

也許有人會說,發展經濟需要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是存量不是流量。但從使用價值來說,自然資源其實也是流量,因為資源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類科技發展不斷變化的,100年前很少人能認識到石油和稀土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現在自然資源占商品和服務價值的比例整體不到5%,而且會越來越低,遠不到人口聚集帶來的效率提升所創造的價值。經濟活動是圍繞人進行的,有人的地方才有需求和供給,而資源永遠是為人服務的。

總體來說,廣義的交易成本占GDP比例遠高於自然資源的貢獻,因此,隻要發揮得當,人口眾多的規模和聚集在節省廣義交易成本上的優勢,很大程度可以彌補甚至超越自然資源相對較低的不足。如果把財富看成存量,分享的人越多,人均當然越少。但從長期和宏觀的視角來看,財富是流量,是經濟體內消費需求和生產供給的匹配。參與經濟循環的人越多,需求和供給的匹配越容易,效率越高,循環越順暢,人均創造和享用的財富也可能越多。

認識到人口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就知道人口萎縮對人均GDP提升的影響是負麵而非正麵的。這點能從東北的發展得到印證。東北資源豐富,人口在全國占比不斷下降,近年更是進入絕對負增長。與此同時,東北人均GDP增速卻大大低於全國人均GDP增速。從1980年到2019年,東北占全國人口比例從9.01%降至7.71%;而東北人均GDP則從1980年的比全國高39%,變為2019年的比全國低34.1%。也就是說,人口相對減少了,人均GDP卻更低了。

實際上,這種人均GDP增長更慢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東北,也出現在江蘇如東和湖南常德這些當年計劃生育工作做得最好的地區。這種結局也印證了所謂“少生快富”的口號,完全是違背經濟規律的臆想。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人口下降帶來的是需求和供應的同步萎縮,經濟效率降低,投資意願低迷,而相應的人口老化則是雪上加霜。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與核心,少生不僅不會快富,反而是致窮。

人口萎縮帶來的不隻是經濟發展的萎靡,更是生活水平的相對下降。隨著人口不斷減少,基礎設施也會因為需求和財力的不足而難以更新,最終不斷地被廢棄。現在的大城市會隨著人口減少而退化為中等城市,再變成小城市。機場、醫院、學校、公園也將不斷地關閉,讓居民的選擇越來越少。

 

結論:現在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都認識到,中國經濟最大的優勢就是龐大的人口規模,但限製生育的政策把人口規模優勢當成劣勢來消減,把人口看作負擔的錯誤觀念也一再延誤了人口政策改革的時機。中國人口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唯有力挽狂瀾地扭轉中國的人口頹勢,把生育率提升至更替水平附近,中國才能實現長久的繁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ysyphe 回複 悄悄話 讚!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pika' 的評論 : 我前麵去學習了一下蘇教授的文章,受益匪淺。 ----謝謝推介!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事實上中國人口不是少報而是多報了,為了維持計劃生育政策的繼續推行,有關部門有些人口數據是值得商榷的,國內專業人士早就在大聲疾呼,公布真實的人口數據,你有興趣可以搜一下我的老朋友北大教授蘇劍的相關論文,蘇劍認為,我國人口數據存在嚴重的問題,用這樣的數據來分析中國的經濟形勢和房價形勢很產生非常大的誤導,僅供參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