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鄭愁予為鄰20年,但我倆年紀相差20多歲,故很少見麵。他也很少回家,大部分都在台北或外地,讀書,工作。我和他的後母生的2男1女,卻來往頻繁,親近如家人。
據說他很懷念他的生母,他的新詩裏有幾首提及此念母的感情。所以他很少回家,隻有過年必回家,看爸爸而已。
後來,他的新詩在海峽兩岸都非常轟動,過了幾十年,有一天,我在美國的華府新聞看到說他是鄭成功的第15代孫,嚇了一大跳。我們做鄰居20年裏,從未聽他家人說過。
大概,當他成名了後,去查家譜,才發現的,故從此每年紀念鄭成功節日裏,電視裏都可見到他帶領大家做紀念活動。後來,他在電視訪問時才說他父親不讓說,怕政治迫害。
因為他的大名氣,我和他的小妹常拿他的名片,約見了很多心儀的名作家,如白先勇等等,讓我們很是高興,擁有那些特殊的時刻。
|
詩人鄭愁予是鄭成功第十五代孫
|
| 華夏經緯網 2009-03-23 09:03:47 |
|

|
鄭愁予在金門技術學院的閩南研究所任教,他在閩南式建築中回憶過往。記者張天雄/攝影 這土地我一方來,將八方離去。~〈偈〉
“詩人很少在故鄉寫詩的。”鄭愁予說,心中的曆史文化情懷比在什麽地方更重要,“我的故鄉是portable(可攜帶)的”。 斯人一朝操竿在手,卻掛著一串,風幹了的言官的舌頭。~《節操的造型》 國府遷台初期的肅殺氛圍,差一點埋沒了一位詩人。鄭愁予來台先到台大注冊,加入了文藝和土風舞等思想偏左的社團;這些左傾社團受到調查,同學程源申因此被退學。鄭愁予看到這種態勢,燒掉了他在大陸出版的第一本詩集和存稿,跑到新竹中學從高三念起。回想當年,“在白色恐怖年代,唯一保全個人的方式大約就是自焚自己的曆史”。 澎湖當兵 拾筆解悶 “我本來準備不寫詩了”,直到赴澎湖當兵,鄭愁予為抒發內心苦悶,才重新拾筆創作。 成長的達達馬蹄
不存在故鄉的詩人,選擇最具包容性的海洋作為心的歸宿。“我一生中大半時間住在海邊”,祖籍河北寧河靠渤海灣;大學念統計,不像大多數同學選擇坐在城市裏的辦公室,鄭愁予自願來到基隆港務局,“這段時間我的詩作特別多”。近年他落腳金門,離海更近了。他自己算了算,至今七十六年的人生歲月,在海邊就度過逾一甲子。 他連在美國也住在康乃迪克州海港邊的北海芬市(North Haven)。三十四歲那年,已頗具文名的鄭愁予受邀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訪問,時值保釣運動方興未艾,詩人自然也沒缺席。 源源詩句 豐饒生命
盼望啊,鄉國的土壤有一天,也這麽地,連天越野地,肥沃起來。~〈在溫暖的土壤上跪出兩個窩〉 在一間由古厝改建成的民宿前廳,鄭愁予據著八仙桌的一頭,就著一杯酒,回憶當時的壯懷激烈:當時留學生在外國,看到人家富裕的生活、肥沃的土地、筆直的大路,“難免與自己的祖國比較,愛國情緒自然升溫”。保釣並不是鄭愁予參加學生運動的初體驗,十五歲還在大陸時,他已經隨著大學生的示威隊伍,呼著“反內戰、反饑餓”的口號。 淡遠低調 危機不起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①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②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英文譯文
創作背景編輯
鄭愁予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曆,他小學時,抗戰就全麵爆發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後一畢業就被送到湖北抗戰前線,調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著母親經曆過各種逃難,一路上看到很多傷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個村落,那裏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曆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為原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