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關於“有禮貌”
西村愚夫 2020年10月8日
對昨晚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辯論的印象,也許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還比較“civil”。對比幾天前的總統候選人辯論,則更為明顯。“Civil”一詞在這裏可以翻譯為“有禮貌”。但是,如果就此而止,也許就失去了對這一詞更深、更廣含義的理解。根據我有限的知識,在西方文化中,Civil與city(城市)、civic(公民的)、citizen(公民)、和civilization(文明)同源,始於古希臘、發展於古羅馬帝國。在當時,“公民”隻包括少數人。在其中,公民享有特定的權利,同時負有特定的義務和責任。而當時這些並不適用於之外的非公民。公民的出現與大城市的出現有關聯。在城市中,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近、更複雜,如果沒有某種共同的行為道德規範,社會難以運轉。從而出現了civil – “有禮貌”的要求,也是“進化”(evolved)的標誌。Civil的反義詞或對立麵是什麽?是在西羅馬帝國行將滅亡時的“barbarian”。中文裏常將這一詞翻譯為“鄉巴佬”、或“野蠻人”,我覺得也許不合適。在當時是指講話“吧啦吧啦”的北方人,並無褒貶之意[1]。但他們不屬於civil society,更不是公民,他們沒有所謂的“禮貌”。公民意識在歐洲“中世紀”受到抑製。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本主義,和“啟蒙運動”、以及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使公民意識得以恢複和發展[2]。
如果可以把昨天辯論話題內容、或者今天關於漏題的爭論放在一邊,我覺得昨晚辯論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兩個辯論者對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的反應。我今天又反複看了幾遍這最後幾分鍾的對話錄像,十分有趣。這是會場本地一個8年級小姑娘提出的問題:“在新聞裏,看到你們兩黨政客一天到晚在互相爭吵、公民之間也在爭吵、現在兩方總統候選人也在爭吵。作為領袖你們都不能和平相處,讓我們公民如何和平相處?希望你們的榜樣作用將會幫助我們走到一起來”。 很明顯,這是兩個辯論者都沒有事先準備的話題,漏題的可能性也很小。注意,這裏“公民”二字反複出現。兩位候選人的回答非常顯示各自的本性。Pence的回答是有感而發,很直接、扣題,解釋了“辯論”在民主製度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有非常不同的觀點,我們激烈辯論。但辯論結束後,我們走到一起,因為我們都是美國人”。建議大家也去看看,這是對美國精神和公民意識的很好回答。對於Harris,讀者看後自己判斷。
在我上次讀書分享後,很高興聽到一些朋友們的反饋。有朋友問我為什麽會發表自己這些看法,我的真心回複是“我用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習盡公民義務”,是用行動參與民主政治。我收獲最大的,是與一些持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們的真誠討論。現在社會很分裂,保持獨立思考、中間溫和不容易,時常左右兩邊挨打。目前的社會問題非常複雜,也許是多維的,而不是簡單地左中右在一條一維直線上。觀點不同沒關係,要有包容、傾聽、理解不同意見的胸懷就好了。然而現在社交媒體上互相肮髒謾罵、而不是“有禮貌”地討論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禮貌”、講“文明”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和學習。另一方麵,時常也聽到有朋友講“我自己好就行了,這些不關我的事”。我個人認為,這兩者都與公民意識有距離。公民社會需要每個公民的文明參與和關注。“我並不認同你所說的觀點,但是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講這些話的權力”。禁言使公民社會窒息,理性辯論則使其健康發展。
參考書籍
[1] “The Foundation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y Thomas Noble, January 2002.
[2] “Foundation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I”, by Robert Bucholz.
我並不認同你所說的觀點,但是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講這些話的權力”。禁言使公民社會窒息,理性辯論則使其健康發展。
-- agr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