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點出發

每個人或許隻有一個故鄉,家卻可以無處不在。親人在的地方是家,心安定的地方也是家。。。。。。
個人資料
正文

病毒何所懼?我們漂洋過海去探娃

(2020-08-17 20:38:04) 下一個

疫情致使加拿大航空公司從今年1月30日起停止了往來北京和上海的航班,從2月到7月經過多次反複,由上海飛往溫哥華的首次航班終於在8月8日落實。“8”在中國是個能帶來財運的數字,停飛達半年之久的加航,經濟損失之慘痛,可想而知,他們選擇8月8日作為首航日,似乎也希冀借此吉祥數字開啟複興之旅。

8月8日從上海飛往溫哥華的航班原定起飛時間為當天晚上8點30分,正常情況下國際航班提前三小時開始檢票,所以通常規定乘客要在起飛前三小時趕到機場。因為網上訂座不成功(兒子預定上了座位,我沒訂上),所以我們決定提早趕往機場。當我們一行三人到達浦東機場時還不到下午三點,距離規定的檢票時間尚存兩個半小時。出乎意料的是檢票口已經全部開放,除了檢票員外,還有好幾個維持秩序,負責引導乘客的工作人員,人人麵部的藍色口罩嚴絲合縫,個個神情嚴肅,如臨大敵。與龐大的工作人員隊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機場的乘客寥寥無幾,我們因此無需排隊就來到了檢票口,遞上證件後被告知,我們的信息將發往加拿大和韓國(經停首爾)的海關驗證,通過驗證後方可辦理檢票手續。

等待期間,右側檢票口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你們去加拿大幹什麽?”

-“探親,看女兒”

-“她(指女兒)在加拿大是什麽身份?”

-“PR(加拿大永久居民)”

-“有沒有你女兒的身份材料和你們和她的關係證明?”

-“有,有,在這兒”。

 

循著聲音望過去是一對中年夫婦,男的正在把手中的材料平攤在台子上,女的靠後站著,身體微微向前,他們一身上下都掛滿了背包,和大多數的中年人一樣,兩人的眼神凝重、謹慎,聲音也壓得低低的,不過這些都掩飾不住他們眉眼間的期盼和喜悅。

這個時候左邊檢票台傳來檢票員洪亮的聲音,“今天的航班全滿,飛機上的行李架根本沒有空位,所以我們免費給您多托運一個包”(按規定每人可以托運兩件行李,每件23公斤)。

聽到這個消息我全身一激靈,全滿?!不是說為了避免感染,飛機隻運載負荷量75%的乘客,以便乘客間能夠保持適當的距離嗎?全滿,意味著飛機上將是座無虛席,wow,這豈不是增加感染的機率嗎?加航這是拚了?!既來之則安之,作為乘客隻好隨遇而安,乞求蒼天保佑吧!

轉過頭一看,左麵的檢票口是一對六十開外的夫婦,聽他們和檢票員的對話,得知他們要去溫哥華探望兒子一家。

加拿大目前邊境管製開始鬆動,曾經一度隻允許加拿大居民返回本土,現在這一政策已經惠及至持PR的人士,以及他們的直係親屬。難怪左一對,右一對,都是心急火燎的父母。他們冒著遭遇感染的危險,跨越太平洋去探望血脈至親。血濃於水,哪怕是濤濤疫情也阻斷不了親情。

登機手續辦得還算順利,有兩隻箱子超重,另外兩隻卻是欠了點分量,於是稍加調整,便順利過關。選座位的時候遇到點麻煩,雖然機場內乘客寥寥,但令人驚訝的是靠邊的座位都已經被預定了,盡管熱心的檢票員嚐試了好幾次,要把我和兒子的位置調整到靠邊且緊挨著,都未能成功,最後我選擇了在兒子後排的一個中間位置。

辦好手續正要離開,一聲尖利的喊叫讓我停住了腳步。右麵的檢票口不知什麽時候來了一對母女,那刺耳的聲音正是那女孩兒發出來的。少女穿著一身粉紅套裝,後腦紮著個馬尾,她不安地左右晃動著,口中也不斷發出啊啊的叫聲,惹得周圍的人都對她側目而視。孩子的媽媽一臉疲憊和尷尬,當我們目光相遇時,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微微笑了一下,我也報以微笑回贈,女孩媽媽對我說,你拉拉她(指少女)的衣角吧!她比較怕生人,所以生人說話比我管用。檢票人員憂心忡忡地對女孩媽媽說,她這麽叫喊,恐怕是上不了飛機。女孩媽媽一聽就急了,連連央求道,讓我們上去吧!我們一月份回來,原本打算三月就返回加拿大,這一拖就是半年,家裏還有老公,父母等著我們哪。這個孩子隻要坐下來就安靜了。求求你們,求求你們了。她轉過臉,再次請求我拉拉孩子的衣角,我走上前去,輕輕地拉了拉女孩兒的衣袖,然而女孩兒並不理睬我,依舊哭叫不已。

過安檢的時候人並不多,速度卻慢如蝸牛。好不容易輪到我們,隨身的三件行李和背包被打開仔細檢查,有一個包還被重新放回傳送帶接受掃描,結果犧牲了一把迷你型螺絲刀。非常時期,草木皆兵啊。

正在慶幸完成了所有手續時,一條短信叮咚闖入,通知我們飛機將延誤至晚上十點半。

信步穿行於候機廳間,有點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這還是往日那個繁華熱鬧的浦東機場嗎?多數店鋪關門閉戶,一片黑燈瞎火,昔日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盛況竟然沒有了一點蹤影。直至走到我們的候機廳81附近才終於看到一家亮著燈的免稅店和一家康師傅。候機廳內的乘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華人,其中不乏一些單身旅行者;也有一家三口的小家庭,但更多的是一對對中年或者老年的夫妻,想必太平洋的那一頭都有他們的子女在牽掛著他們的心。

飛機比預定的時間晚了兩個多小時,直至晚上10點41分才終於騰空而起。機艙內果然滿員,目及之處沒有空位,廣播卻不斷響起,提醒乘客不要在旁邊的空位置上放置物品,空出來的位置是留給後續乘客的。原來說好的直飛也改成了在首爾經停,以便承載更多的客人。加航這是要錢不要命的節奏嗎?

在接下來十個小時的飛行過程中,航空大嬸和大叔們一共集體出現過三次,給乘客送飯送水,頭套、護目鏡、口罩和防護服將他們全副武裝到了牙齒,大叔大嬸們每次經過都如驚弓之鳥,幾乎是扔下餐盒便倉皇離去,此後不管你如何按壓呼救按鈕,連個鬼影都看不到。廁所沒有人打掃,進去了一次,滿地狼藉,慘不忍睹。

飛機由太平洋西岸向東飛行,行駛在黑沉沉的大洋上空。機艙內人們都將口罩拉到了鼻子上方,露出的隻有一對眼睛。中國人不喜歡眼睛的對視,談話時盡量將目光停留在臉上的某個部位,而不是眼睛,此時卻是別無選擇,因為其他部分都被遮蓋了。我倒是喜歡看人們的眼睛,眼睛不會欺騙。

靠窗的鄰座是位年齡和我相仿的女性,她有著一雙漂亮的眼睛,我在她的眼神裏讀到了溫和、嫻靜。這樣一雙眼睛撩動了我談話的欲望,可能她也正無聊,所以我們很快攀談起來,原來她是一位幸福的母親,而且很快就將升級為尊貴的外婆。因為幫助她填寫了一份英文表格,我知道她姓CH, 也知道了她的生日,她隻比我大兩歲,女兒卻已經二十有八,而且身懷六甲。

CH女士來自西安,當天乘飛機趕到上海,然後乘晚上的飛機赴溫哥華,到了溫哥華後再轉機去女兒生活的城市多倫多,粗粗一算,人在旅途的時間至少二十四小時,真夠難為一個不諳英文,而且獨自旅行的中年女性了!但一提起女兒,CH女士的眼睛便眯成了月牙形,一路上的辛苦勞累都煙消雲散了。她說女兒從小到大都愛學習,在北京一所高校讀的英語和法律專業,畢業後申請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獎學金,在那裏讀到碩士畢業。畢業以來一直在北京某知名的律師事務所工作,若不是女婿申請到了在多倫多大學攻讀法學博士的位置,女兒可能會一直呆在北京工作。

不過,CH女士話題一轉,女兒學習、工作都很獨立,偏偏感情上很粘媽媽,小時候就粘人,一眼見不到媽媽就喊:媽媽,媽媽,你在哪裏?直到聽到媽媽的聲音後才會安心做作業。按說都長這麽大了,也嫁人了,該獨立了,可是女兒依然時時刻刻惦記著媽媽,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就把媽媽接去同住,到了國外以後時不時給媽媽買這買那。現在懷孕了,更希望媽媽能在身邊。CH女士嗔怪著女兒,我和她爸還沒老,還不需要她寄來的補品,再說現在國內什麽買不到,這麽念叨著,C女士的眼睛裏裝滿了溫馨和甜蜜。

除了對女兒的“抱怨”之外,CH女士還有一樁心事。女兒想給父母辦移民,接老兩口來加拿大共同生活。對此CH女士很猶豫,兄弟姐妹都在國內,父母親也都已經步入耄耄之年。“哎,我媽聽說我要去多倫多看女兒,還掉了眼淚”。CH女士歎著氣,我媽這樣,真是讓我左右為難。

“父母在,不遠遊”,“百善孝為先”, 這些古訓都像緊箍咒一樣約束著我們的行為。我想起蔣勳在一期關於美學的節目裏質疑過,為什麽我們的愛是如此沉重?“孝順”,一個太沉重的話題,讓我無力觸摸。麵對C女士的舉棋不定我問她,有沒有想過等到自己真的老了,女兒又不在身邊時會是何等感受呢?比如說生病需要住院,誰來幫你張羅醫院的各種手續?誰又來陪夜或者去請護工?如果這些問題在加拿大可以不依靠子女,全部交給醫院處理(加拿大實施全民醫療保險),你會做什麽樣的選擇呢?CH女士似乎受到了觸動,她陷入了沉思。

睡了一覺醒來,CH女士又想起來女兒說過的話和我分享。聽說外婆因為自己的原因而落淚,女兒的心裏很難過。媽媽,其實,就算你這未來的一年待在西安,你也不可能天天去看外婆。假如說就是因為外婆還在,媽媽就不能離家,那麽我是不是大逆不道了呢?我不但離開家,還出了國,離你們十萬八千裏遠。“父母在,不遠遊”,按照這個信條,我們一輩子是不是哪裏都不能去了。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父母在,我們不能遠遊;等父母不在了,我們也老了,哪裏都不能去了。

可是,外婆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借助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父母對孩子有撫養的義務,孩子對此理當報感恩之心,但是不等於孩子就此成為父母的私有財產,甚至養老保障。孩子長大了就是一個成年人,有他們獨立的思想和行動的自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應該是成年人之間的關係,互相尊重,互相體貼,而不是動輒借助道德倫理彼此綁架。

對這一番話,我表示認同,但也深深了解這是理想,而非現實。我安慰CH女士,等你老的那一天,還有二三十年,不用急,先體驗一下這個國家,自己是不是喜歡才最重要,做父母的同樣有選擇的權力,不必被兒女牽著鼻子走。

窗外,白雲滾滾,地圖上顯示我們的飛機已經越過了太平洋,正在靠近溫哥華的海岸線。飛機慢慢降落,鑽出了雲層,一個一個的島嶼逐漸呈現在眼前,那貼近雲端的可是Grouse Mountain? 闊別了七年的溫哥華,你可一切安好?

我在溫哥華機場和CH女士告別,我又看到了那個穿粉色套裝的少女,她現在安靜地坐在長椅上等待著回家,還有一對中年夫妻,他們是兒子的鄰座,在溫哥華轉機去蒙特利爾看望女兒。一對對的中老年夫妻從身邊經過,他們拖著沉重的行李,背著各色不同的行囊,心中裝滿了思念和期待,走出海關,奔向加國的各個角落。

每個人的故鄉或許隻有一個,而家卻可以無處不在,親人所在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哪怕疫情濤濤,也難以阻擋回家的腳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原點MM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向田' 的評論 : 謝謝喜歡!
原點MM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注冊很麻煩' 的評論 : 同感,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做子女的也是沒有更多的選擇啊,或許這就是生而為人的悲劇
原點MM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tong999' 的評論 : 謝謝指教,下次一定注意
Xitong999 回複 悄悄話 你省掉了”遊必有方”
Xitong999 回複 悄悄話 出自《論語·裏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欣賞,是啊上個月從北京到多倫多的飛機也幾乎坐滿,遇到了七十幾歲的老夫妻到疫情前線看望兒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喜歡這句話:“親人在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