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討厭自私的人,可我們又個個都自私。沒有人不自私,哲學家休漠曾說“人性就是自私”。自私是生命的基因。英國著名的演化理論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更從生命的本質,著眼於基因,對生物體的自私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無情的自私性“,而”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基因創造的機器“,從而得出了“人們生來就是自私的”結論。盡管他的結論引起過爭議,但並不影響我們對人的自私的認識。我們所要討論的是,為什麽生活中,有人表現出來的自私,並不特別討厭,讓人容易理解接受,而另有一些人表現了一點點自私,就讓人受不了,引起強烈的反感情緒。厘清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自私有一個新的認識。
自私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類社會現象,無論從動機,還是行為以及效果,我們過去對其的認識,都具有一定的片麵性。嚴格的說,我們對自私,一直是存有誤解的。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無私是美德,自私是罪惡”。這種教育理念固然不錯,但事實上更多的人在長大,進入社會以後就隻是將其當作一種口號理解,在麵對社會現實生活時,則運用生活教會他們的原則予以對待。對自私的誤解,表現在於對其的理解過於狹窄。以為自私就隻有一種,那就是損人利己。從而帶來行動上的迷茫。一說到某人自私,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這人道德水準很低。大家都不願意公開來談論這個問題。可是人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複雜性,這個問題又繞不過。現實的生活,提示我們對自私應有更寬泛的把握。
把自私僅定義為損人利己的行為,不足以概括人們實際運用這一概念的全部特征,更難以說明人類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麵對利益選擇以及由此帶來的結果的複雜性。
全麵的認識自私,應該從更多的角度理解自私的寬泛性。自私的表現有其前提,沒有相互產生的關係以及利益時,自私不會顯現。一個獨處的時候,無所謂自私不自私。自私總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發生交往建立聯係時,存在著物質和精神利益取舍以及相關權利與義務享有和履行時突顯,除了極度的損人利己的自私外,自私與善惡不能直接劃等號,那麽,如何定義自私呢?我以為至少有三個方麵的內容要考慮:第一、當人同他人以及社會發生利益關係時,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這是人的本能的反應,無關善惡。第二、當人認為自己同他人以及社會的利益不矛盾時,而為自己利益考慮的動機,帶來的客觀上利己利人的行為。這是合理自私,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活動的發生正是靠這一力量推動。市場經濟的鼻祖亞當.斯密曾揭示了市場經濟的根本所在”人們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更能促進社會利益“,從而客觀上實現了“人性自私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發達的市場經濟其實是自私的結果。深一點看,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自由公平,實質上不也是滿足個體的自私嗎?第三、當人認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及社會利益構成矛盾時,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他人及社會利益,以滿足自己利益的行為。這是損人利己的自私,是我們應該鄙視和擯棄的。
從上述對自私的定義,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人的自私有著分層多重性,而且可以做出不同的分類。我們知道,人的任何行為,隻要不完全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隻要其中存在著行為者本身意識的選擇,即使是潛意識的作用,那麽,其行為總要符合行為者本人的意願、欲望、情感和價值觀。直白的說,行為來自動機,動機決定行為。從人的行為動機看,自私可分為三類,即損人利己的“惡性自私”,利人利己的“合理自私”,舍己利人的“大公無私”。
人是社會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其利益既存在著統一性,也存在著矛盾性,倘若一個人依據統一性原則行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以利他作為手段,達到了利己的目的,兼具利己利他的客觀效果。這種自私的行為應視為“合理的自私”。它不僅沒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任何損害,相反還帶來了利益,這種自私,不僅不應限製,而且應該鼓勵和提倡。因為在滿足行為者需求的同時,也給他人帶來了利益。倘若一個人依據矛盾性原則行事,不僅從自己的利益要求出發,而且以損害或犧牲他人及社會的利益為手段,最後達到損人利己的效果的行為,這種自私就是“惡性自私”。這種自私是應該堅決反對和製止的。損人利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一種罪惡。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那就是一個人無論出於什麽動機和目的,一心隻為他人作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其最後客觀的結果是於別人的利大於自己,甚至損害自己,成全別人,將其稱為舍己利人的“大公無私”。從人性的角度看,這種現象有悖本質,但也有理論對其解釋,“明顯的利他行為實際上是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想想齊恒公的三個寵臣,爹死了也不回家奔喪而留在他身邊的公子開方,寧願自宮喂狗也要回到宮裏飼候他的豎刁,更有那把自己的兒烹給他吃的易牙,算得上絕對的無私,但管仲的預言以及後來的結果,讓我們明白了,違背人性的東西隱藏著多麽不可告人的卑鄙和罪惡。當然,如果你覺得這過於極端的話,也可以相信,世界的豐富與複雜,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任何一種現象的存在都很正常。能遇到大公無私的聖人,我們應該慶幸,更應該讚美和敬仰。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對自私進行另外類別的劃分,比如為了達到利已的目的,主動地提供價值來交換自己需要的行為,就可稱為善意的自私。還有能分清時機、場合、對象、事件,能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在大家能接受程度內,表現出來的為己利己的行為,可稱為聰明的自私。而那些不分對象,不分場合,隻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利己行為,便可稱為愚蠢的自私。再還有如帕累托效應的,可稱為有益的自私等等。
如果從人的角度轉換到事角度,以是否受益還是受損來看,世界上的事無非就隻有四種狀況,即利己利人、利己損人,損人損己、損己利人。利人利己,皆大歡喜,這是我們推崇和倡導的。利己損人,己喜人厭,這是我們反對和製止的。也是我們通常人們泛指的自私。損人損己,人己不得,這是最不劃算的,從動機上看這種事情應該不會成立,但實際生活中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我們熟悉的孔子批評他的學生“子貢贖奴不取酬”的事,應該屬於此類。損己利人,崇高無限,這類情形在前麵已作討論,不再贅言。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作用。自私也不例外。自私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有消極的一麵,也有積極的一麵。消極的作用主要是惡性自私帶來的,最能表現自私消極作用的是萊斯頓的那句話“自私是萬惡之源”,因為惡性自私,人就會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貪戀、冷漠、吝嗇。從而引來為利是圖,相互傾紮,你死我活,殘暴無情,世界會成為人間地獄。這就是我們為什麽堅定反對人的惡性自私的原因,文明社會必須抑製惡性自私漫延。自私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其積極作用是通過合理自私而發揮出來的。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發展正是合理自私的前提下,每個個體以及由個體組成的群體的合理的為自己,在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向前推進社會的發展。可以這麽說,合理自私是人類社會進步最深層、最根本的動力。否則,亞當.斯密不會說“國富”的人性動力,正是不越法律的自私自利“。
對自私全麵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我們提高“自私”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不令人討厭的“自私”的人。我們當然應該明白,一個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自私”的人,其行為一定是僅限於合理自私的範圍內。在合理自私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麽呢?
任何時候,人都不能隻為自己想,切不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這個世界,不隻有你聰明,大多數人都不傻。如果你把別人當傻子,你可能就是最大的傻子。不要以為人家沒挑明說,你就可以忽悠過去。有一句話說得好,前半夜為自己想,後半夜還要為別人想想。麵對利益不能吃獨食,你在用湯勺在鍋裏撈的時候,一定不能禁止人家用湯匙在鍋裏取,否則,你就觸眾犯忌了,就肯定會遭人討厭。
任何事情,都要留有餘地,不可去做滿。你自己有私心,你得明白和你打交道的人和你一樣,也都有私心。你心裏渴望的利益最大化,他們也是這麽想的。你想得到的,人家也想得到,人同此心,這是人之常情。但你想這種利益長久,你就得對自己有一個調整。李嘉誠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的“七分合理,八分也可,隻拿六分”的生意經,不僅適合生意場,而是人際交往的一條通則。在人家和他合作開發房地產時,他總先問別人想要在項目中分得多少利潤的比例,人家若期望5%的話,他總是超出別人的預期分給人家。讓人有意外的驚喜,這是人際合作長久的法寶,也是自己獲得更多利益,別人不反感的秘器。
為人做事考慮別人的感受,要在別人承受的範圍內,更應注意說話的方式。人生除利益之外的大部矛盾和紛爭大多由言語不當引起。民間有很多話說的形象深刻。如:說得好水都可以點燃,說得不對油都點不著,還有:良言一句三冬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學會好好說話是圓融人際關係的法寶。禍從口出,一定是千真萬確的。人生最無奈的是,語言這東西,不好把握,表達愛意時,不一定有力,但傷害人時,如刀子一般鋒利,而且造成的傷害如釘子釘在木板上,即使拔出來了,那痕跡永遠難以修複。與人交流時,一定要記住說話的本質技巧在,不在於你說什麽,而在於對方聽到了什麽。可說可不說的堅決不說,非說不可的想明白了說,千萬不過腦子亂說。
分辯主次,認清場合,學會吃小虧,不要時時事事斤斤計較。人不要想把天下所有的好事都想占盡,好事全占便有壞事必來臨,物極必反,這是規律,也是法則。事有主次,人有命福,天賜你的你可適當盡顯風頭,你的主場你風光,知道見好就收。人家的舞台,該由人家當主角。自己當主角時臉不紅,盡力發揮好,主角要有主角的樣。人家當主角時眼不紅,自覺補台,當好配角。輪為觀眾的時候,也要熱心喝彩,不冷場。在這紛繁的凡塵,搶盡風頭不如隱藏鋒芒。學會吃小虧,不要過於斤斤計較,學會“裝”,“裝”不是不真誠,裝是人生的高境界藝術。裝裝糊塗,裝裝傻,在別人眼裏傻一點,在自己心裏更通透些。明事理,懂人心,知人性,你的“自私”便少有人計較。
學會和人打交道。圓融人際關係。人終其一生,根本的目的是追求快樂和幸福,無論你多麽自私,也離不開這個終極目標。而和諧處理好人際關係,是保證這一目的實現的關鍵。哈佛大學持續了78年,耗資2000多萬美元,人類曆史上著名的“格蘭特研究”,已經證實了,獲得真正人生贏家的人,正是那些有能力獲得良好人際關係的人。“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人更快樂、更健康”。這也從另一個側麵提示我們,讓人舒服的程度,成就人生的高度。
“自私”藝術的本質,其實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既在意自我,也不忽略他人存在的分寸的把握,是通過有取有予,取予平衡來實現的。當一個人的“自私”的藝術,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可以從別人身上獲得很多東西,神奇的是,要麽人們甘心情願地給予,如粉絲對偶像一般,要麽付出的人沒有感受自己失去了什麽。
“自私”的藝術在於藝術的“自私”。
如果哲學本體有東西,那它意味著精神與智慧。精神不是以價值概念支撐的人類意誌;而是直覺心性中的grace。而智慧就是grace流淌的具體體現。當覺知深入到精神與智慧層麵,人會明白,生活中頭腦裏的善惡意識僅僅是習性而非本性。習性沒有根,如同身上穿的衣服;它總在變。而精神與智慧卻是不變的,隻不過被衣服蓋住了。相信人的本性是自私,是將衣服當成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