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學小提琴時,處於徹底砸爛封資修的環境,沒有任何古典音樂可聽,所以學了一兩年琴,仍對真正的小提琴音色一無所知。
有天媽媽下班回家,神神秘秘地拿出幾張黑膠唱片,於是我們關緊門窗,開啟唱機,傳出了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次聽到了真正的小提琴音色,我呆了,原來小提琴具有這樣揪人心弦的聲音,貝多芬的旋律又是那樣無以倫比的美,那幾天一得空,我們全家就沉浸在傾聽貝多芬的幸福中,記得有一晚還把燈關上,黑暗中,全家人擁靠在床上,虔誠如癡如醉地欣賞。
唱片還了,可那絕美的音樂從此深印在腦中。當年我要求練這首協奏曲,老爸說太難了,等你長大吧。可沒想到這一等就過了大半輩子。
這首看似沒有特別高難度技巧的協奏曲,容易上手,卻非常考驗演奏者。因為旋律極美,眾人熟知,又過於純淨透明,有大段大段需要一氣嗬成的長長樂句,氣度不足,定力不夠,沒有絕好的修養,就不可能將這首協奏曲表現完美。
看各大比賽拿頭獎的曲目,以貝多芬協奏曲奪魁的極少。這是一首令眾多提琴家上台生畏的協奏曲。二十多年來在樂隊中為一些提琴家伴奏這首協奏曲,親眼看到不少演奏家在開頭那段長長的引子中失手。
我所經曆的各個重要考試比賽,提琴老師從不建議我上這首協奏曲,都是靠老柴,西貝柳斯,帕格尼尼為我拿下好分數好成績。我當年的同學和現在的同事用貝多芬協奏曲考試的幾乎沒有。有了工作後,在沒有考試壓力,沒有老師指導的條件下,就更難有機會了,雖然自己試著練過這首協奏曲,可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的老奧版本太深刻太震撼,而聽著自己奏出的聲音離記憶中的標準相距甚遠。一直對這首協奏曲懷有崇敬,為不褻瀆心靈中美好的記憶,總是開練不久便很快鳴鼓收兵,草草收場。
去年回上海時,帶了一些多餘的樂譜放到父母家,以便每次回去抽空練琴活動手指,其中有貝多芬協奏曲。四十多年後在上海家中重新開始練習這首心目中的聖曲,很神奇,居然首次能淡定麵對,並且很快投入沉迷於中。似乎這首協奏曲一直在等待我重返家鄉時去演奏它。經曆了半輩子,它終於成了我的保留曲目之一。
再說說貝多芬鋼琴小提琴奏鳴曲,最早讓我聽到的貝多芬鋼琴小提琴鳴曲是那首著名的“春”。小時家中常有愛音樂的朋友來聚會,母親的視奏很好,從不需練譜就能上手合作。有天我聽到母親在練“春”奏鳴曲,大為驚奇,太陽從西邊出來啦,這首曲子聽上去並不難,怎麽讓母親這麽重視。好奇詢問,母親說:這是鋼琴與小提琴一起演奏的奏鳴曲,不是伴奏。當時似懂非懂。
奏鳴曲常常不被國內的音樂界人士重視,認為炫技不夠,風頭不足。其實奏鳴曲最考驗涵養,在國際比賽中,中國選手往往輸在奏鳴曲上。
當年剛到澳洲,提琴老師聽我拉完老柴協奏曲,稱讚了一番,然後為我布置了貝多芬第七奏鳴曲,練了一周回課,滿以為自己完成得很好,可當老師開始提出一串串要求時,讓我立刻垮下,完全喪失了信心,因為幾乎每一句都有問題。那時才知道,最簡單的音樂是最難表現的,因為沒有技巧問題,沒有眼花繚亂的高難度片段來迷惑人時,演奏者的本質就一覽無遺了,人的素質修養不是一步能升天的,一口不能吃成胖子,得靠真實的吸收消化。
工作後,一直沒機會好好再練習貝多芬奏鳴曲,幾年前,找了鋼琴手,開始了練習貝多芬奏鳴曲的漫漫征途,至今合作了八首.萬裏長征已接近尾聲,艱苦但陶醉。如此苦練,隻為滿足一份熱愛貝多芬的心願。
如今雖然上台演奏貝多芬的協奏曲和奏鳴曲是不可能的事了,但是這將我引進音樂聖殿的音樂,肯定會伴隨我一生。
謝謝作者的分享,讓我漲了很多知識 :)
聽得最多的,也是最喜歡的還是我的偶像HEIFETZ的”引子與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