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間,求佛拜菩薩的人很多,真正願意潛心修佛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個現象,過去如是,現在依然,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估計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為什麽呢?這是因為修佛不僅是一個需要有毅力不斷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有勇氣不斷挑戰權威的過程。我這裏所說的權威,包括了佛,菩薩,天神,包括了佛經聖典,也包括了那些被我們所熟知的觀念和教條。
這一篇來聊聊佛家的男女觀,很有趣的是,關於這個話題,相關的回答卻往往是兩極分化,即便是修佛的人也多是各執一詞。其中有一部分人會說,佛家追求的是眾生平等,所以肯定推崇男女平等,畢竟佛經裏也曾提到:法無男無女。
不過呢,也有很多人會說,佛門畢竟還是崇尚男權的。你看修佛的人,包括了釋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還有那些在寺廟裏供奉的五百羅漢,全部都是男相。甚至會有飽學之士來告訴我們,那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其實隻不過是中國本土的漢化版,而古印度的觀世音,是一個妥妥的男性。曾經有位熟讀經書的佛家大德還親口告訴我,非男身不能成佛。他還搬出《無量壽經》的經文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在這本經文中,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其中的第三十五願,就是願“女人轉生男身”,方可成佛。
上麵這兩種答案,明顯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同時成立。那麽,佛家的男女觀到底是什麽樣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上麵所講述的內容裏麵,有哪些是事實,哪些則有偏差。 首先,佛經中確實有提到,法無男無女。這是在《須摩提菩薩經》中,當須摩提被文殊菩薩問及為何不離女人身時,其明確回答:“法無男無女”。其次,釋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的確都是男性;但是,五百羅漢中是有女性的,其中有一位婆須蜜多,她就是位女羅漢。這位婆須蜜多,是個牛人,她還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中的第二十五位善知識。接下來,看看觀世音菩薩。在佛經中,他的確是男性。據《悲華經》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眴”,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不僅是在印度,在藏傳佛教中,觀世音菩薩也多呈男相,很多人都知道格魯派的達賴喇嘛,他在藏地就普遍被視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波羅王朝時期那爛陀寺觀世音菩薩像(新德裏國立博物館藏)
最後來講講《無量壽經》。這本經文流傳至今,有梵文本、藏譯本和五種漢譯本。其中梵文本和藏譯本的第三十五願基本相同,均譯為:“若我得證菩提,於十方無窮無盡不可思議佛淨土,女人聽聞我名時,發菩提心,厭棄女身,若仍轉生女形,我不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好了,現在理清了事實,不過我估計有很多朋友是越看越糊塗,這佛經裏麵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怎麽就沒個準繩呢?
佛家的道理廣博精深,佛家經典也是卷帙浩繁。就拿大家所公認的大藏經來說吧,1997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藏經·正編》,全部106冊,收集了經籍約4,200餘種,23,000餘卷,約一億多字。估計我們大多數的人,一輩子也讀不完這所有的經文。依我個人的淺見,讀佛經很重要,但是,該怎麽樣讀經,是有講究的。我覺得我們讀經的目的,是要係統地了解釋迦牟尼的思想,開啟自己的智慧;而不是為了抱著隻言片語,去和別人爭勝負,賣弄知識。佛經中關於男女平等的描述,比比皆是,而關於唯有男身方可成佛的記載,卻寥寥無幾。而且佛家的第一義是無分別,無概念,簡單一點兒說,也就是平等的思想。正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果連成佛都有著性別上的區別,那還談什麽平等?我想,從這一點來看,大家應該非常清楚了。
關於女身能否成佛的問題,在佛經之中,也有多處討論。《佛說海龍王經》中:海龍王之女寶錦同大迦葉辯論,大迦葉提出觀點“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寶錦女駁斥道:“如果不能以女身成佛,那麽也不能以男身成佛,因為道心無男無女。” 大迦葉理屈,歎服道:“如女之辯才,不久當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佛陀亦授記道:“此寶錦女,三百不可計劫後,當得作佛。”
關於“女身成佛” 問題最著名的討論,是《維摩詰經》中天女和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之間的辯論:
麵對舍利弗“為何不轉女身”的問難,天女反詰道:“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 天女隨即將舍利弗變為女身,告誡道:“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複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舍利弗並非女人,而現女身,因此女身非女;同理,男身非男,此是為無男女之分別。舍利弗恢複原相後,天女問道:“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即答:“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也就是說,男女色相身形實際上與成佛無關。
現在的印度,佛教日趨衰弱。不過,佛家思想卻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不管是南傳佛教,還是大乘佛教,都將釋迦牟尼的眾生平等思想很好地繼承並且發揚光大。自公元八世紀蓮花生大師入藏至今,西藏的金剛乘,也叫密宗,出現了眾多的女大師,瑪久拉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瑪久拉仲出生在公元11世紀的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她以淵博的佛學知識和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不僅修為精深,而且創立了藏傳佛教中獨具特色的宗派,女係覺域派,成為了開宗立派的祖師。後來收她的影響,西藏還出現了女活佛製度。現在有史可查的第一世女活佛叫傑增·卻吉卓美,法名金剛亥母,她於1439年創建了著名的桑頂寺。到今天為止,這一係的女活佛已經轉世到第十二世的德慶卻吉卓美。
瑪久拉仲的唐卡
但是有一個問題,為什麽在釋迦牟尼時代,絕大多數的修行者都是男性呢?這其實和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習俗有關係。大家想必都知道印度的種姓製度,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的女性處於完全的依附地位,未嫁靠父、出嫁靠夫、夫喪靠子,無法在經濟上取得獨立,在社會地位上連低種姓的男子都不如。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提出了一切眾生無有差別,無種姓之分,亦無男女之別。但是,在具體傳教的過程中,他和他的僧團也必須適應當時的社會習俗。這就是為什麽在佛經之中,會不時出現願女身轉為男身的記載。
最後想說的是,佛,菩薩,他們都是人。有人會說,是啊,他們是人,不過他們都是聖人。我的看法有點兒不同。我所理解的佛菩薩,他們是覺者,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先賢。雖然現在他們都被高高地供奉在廟堂之上,受著普羅大眾的膜拜;但是,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曾經在世間真實生活過的凡人。
凡人和聖人有什麽區別?區別在就是,凡人都是會犯錯誤的。 也就是說,佛菩薩的教誨,哪怕是根據釋迦牟尼親口所言而記錄編纂的佛經,也並不是所謂的終極真理。從這一點上來看,佛經和聖經是有很大區別的。據我的理解,聖經代表了神的指示和意誌,是不容置疑的。而佛經,是覺者用來開啟我們智慧的工具,隻是一個文字的載體,它並不是完美無缺的。這也是為什麽釋迦牟尼在涅槃之前慎重指出:他傳法四十九年,不曾說過一字。
我現在可以體會釋迦牟尼的心意,他不希望他生後的修行者,拘泥於他的言說和文字,而忽視了那真正的智慧和解脫。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1
讚!
宗教信仰一旦有組織,介入世俗,就變味,就脫離本意,拋棄自身,變成世人的工具。
謝謝分享!如果是一言不發,他怎麽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