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航母(1917–1918)】 開發真正的航母因前無古人,創新難度大,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一戰正酣,軍情緊急,也不可能重起爐灶。日德蘭戰敗後,痛定思痛的英軍改造了一艘滿載23000噸,還沒完工的戰列巡洋艦暴怒號(Furious)。作為戰列巡洋艦,暴怒號的設計十分奇葩:前後各僅有一門主炮。相比較當時英軍最先進的鐵公爵號戰列艦(1912年入役)裝備的10門343毫米/13.5英寸主炮(5座炮塔),暴怒號的主炮口徑達到了不可思議的457毫米/18英寸(二戰中日艦大和號的主炮才達到460毫米/18.1英寸)。由於主炮口徑在設計上“大躍進”,兩萬噸級的艦體隻能裝備兩門主炮。由於製造工藝,彈藥研發,操炮係統都不過關,所以暴怒號在船台上就成了雞肋。
但和鐵公爵號20節穩紮穩打的航速比,暴怒號作為戰列巡洋艦最高時速可飆到32節(巡洋艦普遍航速快)。母艦的高速對艦載機起降十分有利:這是因為艦載機起降時母艦需高速行駛產生逆風,逆風越強,起降所需的甲板長度越短。要成為機場讓飛機起降,體態再大的軍艦還是不夠大,所以必須提高母艦航速。改造成航母後,暴怒號不再是雞肋;相反,其高速的優點變得十分突出。具體改裝方案是將前炮塔拆除,鋪上一條49米/160英尺長的永久性跑道,下方為可載8架飛機的機庫。艦體後方還保留一門原配的主炮(圖9)。
圖9 “半航空母艦”:暴怒號(1917年6月,第一次改裝後入役),23000噸(滿載),8架艦載機
[注] 注意後甲板一門單管457毫米/18英寸巨炮。無獨有偶:1943年日航空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保留前部艦炮,拆除後部艦炮,鋪上跑道,飛機隻能起飛不能降落。這和最早期的暴怒號神似(見《航母對決係列六:萊特灣》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124441.html)。
暴怒號的試驗發現,飛機能起飛。但降落太難:飛行員需將飛機與母艦航行方向保持一致,將速度降到最低,等飛到艦橋前麵的一刹那側飛到跑道上空,馬上降落(圖10)。當時飛機沒刹車,甲板上也沒阻攔索。要在超短的跑道上完成這一係列驚險動作,飛行員一定要藝高人膽大,稍有閃失飛機就會衝出跑道墜毀。1917年8月兩次成功的降落後,第三次降落就不幸失敗,試飛員埃德溫·鄧寧(Edwin Dunning)中校犧牲。顯然,這樣的“半航空母艦”無法作戰。
圖10 首次在航行中的航母上降落:暴怒號(1917年8月2日)
[注] 鄧寧中校駕駛的索普維特(公司)小狗式飛機(Sopwith Pup)盡管低速性能優異,要成功降落也需靠人力 (!) 拉住左右兩翼下的皮圈和機尾的滑橇。
1917年11月,暴怒號再入船廠,後麵的炮塔也被拆除,鋪上91米/300英尺長的永久性跑道,下方加設一個機庫(艦載機數量增加到16架)。這種水多加麵,麵多加水的方法的確拚湊出一艘 “完整航母”。但中部的上層建築(艦橋和煙囪)被保留,所以這還不是一艘有全通甲板的 “真正航母”。前後各有一個飛行甲板,一部升降機,前後甲板之間靠上層建築兩側的過道連接(圖11)。前甲板用於起飛。用於降落的後甲板上首次使用了阻攔索。但是母艦航行時上層建築帶來的擾流嚴重影響飛機降落。從暴怒號失敗的教訓中英軍認識到:一定要發展有全通甲板 (俗稱“平頂” [flat top])的真正航母。
圖11 拚湊出來的“完整航空母艦”:暴怒號(1918年3月,第二次改裝後再次入役),23000噸(滿載),16架艦載機
[注] 注意後甲板上的充氣飛艇:濃濃的一戰風情。當時英軍也未徹底放棄海航發展的第一條路徑,對飛艇進行了大量試驗。
1918年3月暴怒號完成第二次改裝後再次入役。5月起,暴怒號在北海出動艦載機攔截德飛艇。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起飛攻擊了在同德恩(Tondern)的德飛艇基地。這是艦載機從航母甲板起飛的首次攻擊行動,但戰果不顯著。
對多數讀者來說,顧名思義:航母就是要有全通甲板。這種設計在當代司空見慣,但在100年前讓一艘大型軍艦無重炮武備,等於一絲不掛,鋪上極其奇葩的全通甲板,讓一些在海戰中隻能擔任打醬油,跑龍套角色的小飛機起降要遇到海軍內部和外部(采購預算在政府和國會手裏)的極大阻力。任何創新都需要衝破阻力,航母的發展也不例外。
1918年9月,英百眼巨人號(Argus)航母服役。這艘由一艘未完成的遠洋客輪改裝的獨特的戰艦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圖12)。盡管早在1912年就有有誌之士向皇家海軍建議建造全通甲板航母,英軍循序漸進的航母發展過程(如前述)當時無法接受如此激進的方案。但在日德蘭艦隊決戰中吃虧以後,英軍開始不再固步自封,願意加大創新步伐。
即使如此,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結果。百眼巨人的初始設計和暴怒號第二次改裝時的設計類似,擬在艦體中部保留上層建築和煙囪(圖11)。但暴怒號第二次改裝造成後甲板降落困難的失敗教訓迫使英軍大改設計方案:取消了全部上層建築,廢煙用管道從艦體後部排出。飛行甲板長167米/549英尺,寬15–21米/48–68英尺,艦載機數量達到了18架。
圖12 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號(1918年9月),16000噸(滿載),18架艦載機
[注] 注意甲板前部低矮的微型駕駛室。為了操艦方便,駕駛室被設計成可上下升縮。有航空作業時可降到甲板下,這樣全通飛行甲板無任何障礙。五架艦載機是索普維特(公司)的支撐者式雙座戰鬥機(Sopwith Strutter)。
但是百眼巨人號服役太晚,無仗可打:入役兩個月後德國就投降了。其主要貢獻在於為航母設計和艦載機使用進行了多方麵的試驗。這些試驗表明:
(1)從全通甲板起降代表了海航的未來。比水機結構更強,體態更大,出勤率更高的陸機上艦後能裝載更多的燃油和彈藥,從而有更遠的航程和更大的威力。索普維特(公司)的布穀鳥式魚雷轟炸機(Sopwith Cuckoo)是第一種專為艦載海航設計的陸機,能攜帶一枚454公斤/1000磅的魚雷,是一種革命性的海戰利器(圖13)。1918年11月初布穀鳥上艦後,英軍秣馬厲兵,打算派出百眼巨人號和其它幾艘航母(如暴怒號),一舉出動100架以上的布穀鳥將龜縮港內的德艦隊一網打盡。要不是11月中旬德國投降了,艦載魚雷機群將港內艦隊一舉殲滅的壯舉就不必等到1940年11月的塔蘭托或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估計在1918年底或1919年初就會發生)。
圖13 第一種專為艦載海航設計的帶輪式起落架的陸地飛機(陸機): 布穀鳥式魚雷轟炸機(1918年11月)
[注] 和四年前海航首次出戰的法曼HF.20水機(靜重360公斤,全重660公斤,圖5)相比,布穀鳥陸機淨重1000公斤,全重1761公斤,攜帶的魚雷重454公斤(超過了法曼HF.20水機的淨重)。
(2)航母上安裝阻攔索是必須的。一開始百眼巨人號沒安裝阻攔索。設計人員認為能有167米長的全通甲板來降落飛機太“豪華”了,若降落不順利可放心的重新拉起複飛。相比之下暴怒號用於降落的後甲板才91米長,降落不順利的後果會是致命的:會直接撞上煙囪和上層建築。所以暴怒號後甲板改裝完成後就有阻攔索。百眼巨人號的試驗表明由於艦載機體態越來越大,要安全降落沒有阻攔索不行。
(3)航母上必須設置艦橋。這不是橫亙在艦體中央類似暴怒號的艦橋,而是專門設計的僅在一側(通常右側)的狹長的上層建築。這樣不但方便艦長操艦,而且為飛行員提供一個垂直參照物(在下降過程中特別有用)。
從百眼巨人號起,航母的標配就是(1)全通甲板,(2)阻攔索,和(3)右側艦橋。不愧是獨領風騷幾百年的海上強國,英國在航母和海航發展的早期絕對處於領先地位。這不光是由於皇家海軍雄厚的技術,資金,和人才資源,也是在嚴酷的戰爭中被激烈的對抗和慘重的損失(如達達尼爾和日德蘭)逼出來的。日本盡管領先世界率先將海航投入實戰,但1914年青島戰役後在遠東稱霸海上無敵手,所以沒有進一步發展航母和海航的壓力。美國盡管開展了最早的從戰艦上起降飛機的試驗,但沒有趁熱打鐵進一步開發航母(美海航在1912年發明了飛機彈射器,對水機彈射技術很有研究)。由於美國1917年才參戰,沒有嚴重的海上挑戰,所以對開發造價昂貴的航母缺乏動力。
【急起直追】一戰以後,積極向上的美,日海軍對英軍強大的艦載機群從日趨成熟的航母騰空而起,經略海空羨慕不已。1922年,美,日海軍分別迎來了第一艘航母:蘭利號(Langley)和鳳翔號(Hosho)。從此以後,美,日航母和海航的發展急起直追,後來居上,最終超越了英國。二戰中航母之間的對決都是美,日航母之間的拚殺,沒有英航母的戲份。對航母和海航在一戰以後如何繼續發展壯大的曆史有興趣的網友歡迎欣賞愚作《航母對決係列》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124441.html
【航母和海航的起源:全文完】
多謝戰略介紹英軍Argus號航母服役的故事,航母作為海軍一百年左右最重要的武器裝備,對戰爭的曆史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我最近幾個月一直在油管上看軍事題材的片子,有些做得嚴謹,大開眼界,尤其是太平洋係列海戰和蘇聯衛國戰爭中係列攻防戰役。
戰略同誌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