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戰鬥4:薩馬島海戰(A):10月25日0000–1200
在第11節結束時,我們講到栗田部隊(此時還有23艘戰艦)於25日0時30分成功地駛出了危險的聖伯納迪諾海峽。離開了周圍都是島嶼,無法高速行駛的菲律賓內海,日艦沿薩馬島東岸開始衝刺,南下撲向萊特灣。
日出後不久的06時45分,大和號觀察員報告:東麵19海裏(35公裏)處發現美艦桅杆!在圖27,此時日軍位置在紅線“0645”處,美軍在黑線“0645”處。期待已久的美攔截部隊終於出現了。空中出現了美偵察機。一艘日艦的高炮馬上開火驅趕美機。
“敵大型航母發現!. . .”觀察員再報:“敵巡洋艦發現!. . .”在這麽近的距離上遭遇航母,栗田和幕僚馬上意識到這不是攔截,而是戰機 (!)。有機會敲沉敵主力航母,不但會為武藏號,愛宕號,和摩耶號報仇,更是戰艦派將領夢寐以求,大顯身手的機會。在大和號艦橋內,隨著觀察員的不斷報告,激動的呼聲不斷響起。
其實栗田部隊發現的不是第三艦隊第38特混艦隊(此時正在北方撲向小澤部隊——見第13節)。被發現的是第七艦隊第77.4.3護航航母特混群——代號“塔菲3”(TAFFY 3)。斯普雷格(C.A.F. Sprague)少將旗下全部兵力僅13艘戰艦:六艘護航航母(表10),三艘驅逐艦,四艘護衛艦。第3節已介紹過:每艘載機28架的護航航母航速僅18節,艦體是從民用船舶改建的,既無裝甲,也無火力(高炮以外,每艘僅區區一門象征性的127毫米/五英寸炮)。不堪一擊的護航航母(escort carrier)代號 CVE,被部分官兵自嘲為Combustible, Vulnerable, Expendable(易燃,脆弱,可犧牲)。由於尺寸超小而被貶稱為“吉普航母”的護航航母是比速度快,能跟隨大型航母作戰的輕型航母更輕的“超級輕型航母”。
“塔菲3”還有兩支部署在南麵的兄弟部隊(“塔菲1”和“塔菲2”)(圖27)。三支“塔菲”部隊一共有16艘護航航母,400多架艦載機(滿編450架),任務是(1)反潛,(2)空中支援登陸部隊,(3)在登陸場上空戰鬥巡邏。25日天亮後追殲從蘇裏高海峽狼狽逃竄的誌摩部隊的任務落到了部署在最南部的“塔菲1”頭上(見第12節)。05時30分,“塔菲3”出動了12架戰鬥機去萊特灣戰鬥巡邏。06時07分,“塔菲3”再出動四架魚雷機和兩架戰鬥機執行艦隊上空戰鬥巡邏和反潛巡邏任務。這些都是日常“低端”任務,和敵主力艦隊硬剛這種“高端”任務是輪不到“塔菲”部隊的。現在“塔菲3”遭遇栗田部隊簡直像幾隻小狗遇到了一大群獅子。
表10 第77.4.3護航航母特混群(“塔菲3”)艦載機實力
護航航母(CVE) | 戰鬥機(F4F 野貓Wildcat) | 魚雷轟炸機(TBF/TBM複仇者Avenger)* | 總數 |
方肖灣 (Fanshaw Bay, 旗艦) | 16 | 12 | 28 |
聖洛 (St. Lo) | 17 | 12 | 29 |
白平原 (White Plains) | 16 | 12 | 28 |
加裏寧灣 (Kalinin Bay) | 16 | 12 | 28 |
基特昆灣 (Kitkun Bay) | 14 | 12 | 26 |
甘比爾灣 (Gambier Bay) | 18 | 12 | 30 |
總數 | 97 | 72 | 169 |
【資料來源】整理自S. E. Morison, 1958, Leyte, June 1944–January 1945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vol. XII), p. 421,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注] 這是開打時的滿編兵力。10月20–24日五天戰鬥下來,會有戰損,但全球戰略沒能查到薩馬島海戰時“塔菲3”的實際兵力。假設每天損失五架,“塔菲3”會有144架飛機參戰(169 – 25)。* 盡管“複仇者”是魚雷轟炸機,在“塔菲3”的主要任務是(1)反潛(掛炸彈和深彈)和(2)支援登陸部隊對地攻擊(掛炸彈和火箭)。
圖27 薩馬島海戰示意圖
[注] CENTRAL FORCE(KURITA)= 中央部隊(栗田);7TH FLEET 3 CVE GROUPS(THOMAS SPRAGUE)= 第七艦隊第77.4護航航母特混群(總司令托馬斯·斯普雷格少將 [和“塔菲3”司令碰巧同姓]); NORTHERN CVE GP(C.A.F. SPRAGUE)= TAFFY 3(第77.4.3護航航母特混群,六艘護航航母,司令C.A.F. 斯普雷格少將——薩馬島海戰主角 [和總司令同姓] ,本篇中斯普雷格指的是他);MIDDLE CVE GP(F. STUMP)= TAFFY 2(六艘護航航母,司令斯蕩普少將); SOUTHERN CVE GP(THOMAS SPRAGUE)= TAFFY 1(四艘護航航母,總司令托馬斯·斯普雷格少將親率)。
就在小狗們大驚失色時,獅子們也緊張萬分。因情報部門失職,栗田和幕僚不了解美軍新開發出了護航航母這一艦種,他們極目遠眺,將各種美艦放大了一號:護航航母成了主力航母,驅逐艦成了巡洋艦,護衛艦成了驅逐艦。他們認為敵主力航母能以30節高速逃跑,而日戰列艦目前最多隻能開到22節(理論航速可達24–25節,但長門號受傷僅能達到22節;大和號最高能飆到27節,但在其它戰列艦無法跟上的情況下會太危險)。戰列艦作戰的傳統模式是列隊組成顧名思義的戰列,穩紮穩打(在三小時前美軍在蘇裏高海峽就如此從容布陣,大獲全勝)。但栗田覺得時不我待,萬一大批美機起飛後,錫布延海的悲劇又會重演。所以他決定不浪費時間調整隊形,下令全軍突擊各自衝鋒:“捕捉天佑戰機,以現陣型全速迫近敵軍。先封殺敵航母飛機起降能力,隨之殲滅敵機動部隊!”
栗田一聲令下後,日艦如猛虎下山,放開手腳,以戰隊為單位捕捉獵物,迅猛開火。06時58分,大和號的460毫米/18英寸主炮在17海裏(32公裏)外率先怒射,這是大和號首次有了用武之地:炮擊敵艦。不久,其它各艦進入射程,萬炮齊發。
06時45分,“塔菲3”的雷達發現遠方有艦隊,大家都在納悶:這不至於是日軍吧?06時47分,一架反潛巡邏機報告發現四艘敵戰列艦,八艘巡洋艦,加上大量驅逐艦,並且衝過去投彈,遭到日艦炮擊。“注意敵我識別!”斯普雷格擔心這可能是第38混艦隊的一支,怕誤炸友軍。幾分鍾後,美觀察員報告發現日戰列艦獨特的“高聳入雲”的塔式桅杆。06時59分,大和號的首輪炮彈(因距離遙遠,在空中有一分鍾)砸了下來。不久,其它日艦的炮火此起彼伏地將“塔菲3”打得暈頭轉向。
大和號不愧代表了日軍炮術最高水平:首輪射擊就對白平原號護航航母實現了交叉跨射(圖28)。盡管沒有直接命中,近失彈的彈片擊傷了一台主機。而且不可思議的是大和號的炮彈將海水染成了粉色。原來為了觀察識別,不同的日戰列艦炮彈內裝了不同的染色劑:粉色,紅色,黃色,綠色。這場海戰不但扣人心弦,而且色彩繽紛(美戰列艦炮彈也有染色劑)。
圖28 戰列艦炮打航母:大和號射擊對白平原號護航航母的交叉跨射:10月25日07時
[注] 這張攝自基特昆灣號上的照片是薩馬島(和萊特灣)海戰流傳下來最經典(肯定是最清晰)的照片之一。甲板上四架展翼的“野貓”式戰鬥機正在緊急起飛,其它折翼的飛機是“複仇者”式魚雷轟炸機。二戰中戰列艦炮打航母以前隻發生過一次:1940年6月,在挪威海,德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和格內斯瑙號(Gneisenau)戰列艦擊沉了隻有兩艘驅逐艦護航的英光榮號(Glorious)航母。光榮號艦載機來不及起飛就被擊沉。
從最初的震驚中被炮彈打醒的斯普雷格沉著應戰:(1)下令各艦排放煙幕,影響日艦觀瞄;(2)使盡全力向東加速到17節,一躲進雨區,二放飛全部戰機(還好,風向是東風,這樣航母朝東航行戰機可逆風起飛,同時可遠離日艦炮火)。為保衛母艦,飛行人員奮不顧身:不但用魚雷,炸彈,和火箭,連反潛的深水炸彈也砸到日艦頭上。彈藥打完後,很多飛行人員不肯返航——返航更危險,很可能在甲板上被炮擊。因距離極近(一起飛就能上陣),飛機留空時間很長,彈藥打完的戰機無數次呼嘯著向敵艦俯衝,迫使日艦為了防空改變航向,影響操炮。
薩馬島海戰中最可歌可泣的是“塔菲3”三艘驅逐艦(滿載2500–3000噸)和四艘護衛艦(滿載1300噸)的官兵。他們不畏強敵,奮不顧身地衝向數量和質量都占極大優勢的日艦(滿載的日輕巡7000噸左右,重巡14000噸左右,最老最小的戰列艦金剛號36000噸,最大的大和號71000噸)(圖29)。用自我犧牲來誓死保衛航母的這些輕型戰艦被戰列艦,巡洋艦的巨炮打得猶如“小狗被大卡車一下子壓扁了,”一位生還的軍官這樣回憶。約翰斯頓號(Johnston)驅逐艦高速闖入四艘戰列艦之間,日艦的主炮和副炮因距離太近無法開火,反而被驅逐艦的炮火猛掃。霍爾號(Hoel)驅逐艦奮戰四艘重巡,壯烈犧牲前發射魚雷驅散了敵艦的隊形。07時54分,混戰中大和號發現水裏有六枚美驅逐艦投下的魚雷,慌忙轉舵向北,被夾在左右六枚魚雷當中,等於離開戰場(圖30)。由於美魚雷速度低,比27節的大和號快不了多少,但在魚雷左右“護航”下,大和號在整整十分鍾內無法掉頭。因長門號和大和號同屬一個戰隊,長門號二話沒說緊跟旗艦北上,這等於一艘驅逐艦趕走了兩艘實力最強的戰列艦。等大和號,長門號回頭趕回戰場,20分鍾已經過去,它們原來要追逐的目標已消失。
圖29 赫爾曼號驅逐艦(左)和山繆·B·羅伯茨號護衛艦(右)一邊施放煙幕,一邊衝向日艦:10月25日 07時45分
[注] 赫爾曼號(Heermann)在慘烈的薩馬島海戰中幸存。山繆· B·羅伯茨號被擊沉。
圖30 大和號戰列艦為躲避美驅逐艦發射的魚雷,向北規避(在左右兩側可看到魚雷的軌跡):10月25日07時55分
[注] 左側是長門號戰列艦,正在左轉跟上大和號。
混戰中力量薄弱的七艘護航戰艦逐漸寡不敵眾,驅逐艦霍爾號和約翰斯頓號和護衛艦山繆· B·羅伯茨號(Samuel B. Roberts)被擊沉,其餘四艘都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六艘護航航母中甘比爾灣號(圖3)於09時07分沉沒(130人殉國,800多人獲救)。其餘五艘護航航母在五顏六色的炮火中紛紛中彈,苦苦掙紮(圖31)。而且能飆到35節的日重巡部隊已從另一麵對“塔菲3”形成包圍(圖27的紅色虛線),形勢危在旦夕。
金凱德下令“塔菲1”和“塔菲2”所有飛機都去空襲栗田部隊。不同於一天前在錫布延海海戰中艦載機被命令集中攻擊某一大艦(結果武藏號中了“頭彩”),在薩馬島海戰中艦載機被命令不要集中攻擊某艦,要分散攻擊,讓每艘日艦都為了防空疲於奔命。盡管“塔菲”部隊艦載機沒受過嚴格的攻艦訓練,但他們數量不小,反複炸射使日艦疲於奔命。由於好幾百架艦載機的輪番攻擊和“塔菲3”的拚死抵抗,日艦也遍體鱗傷,損失慘重。三艘重巡被擊沉:鳥海號(Chokai),築摩號(Chikuma),和鈴穀號(Suzuya)。
在萊特灣,金凱德手裏還有剛在蘇裏高海峽大捷的以六艘戰列艦為核心的重兵。但是奧登多夫部隊為配合登陸大肆岸轟又對西村部隊一頓痛擊以後,彈藥隻剩一半不到。金凱德,奧登多夫,和幕僚討論了兩種方案:(1)駛出萊特灣去北上增援“塔菲3”,在大洋中打運動戰;(2)扼守萊特灣東端像在蘇裏高海峽那樣利用地形打埋伏戰,爭取再劃T字。計算距離後發現如采用方案1,在08時奧登多夫離栗田最後在09時25分調頭的地方還有65海裏,足足三小時航程(老式戰列艦勉強隻能開到20節)。趕到時“塔菲3”可能已被全殲。所剩彈藥打伏擊尚可,在無地形優勢的大洋中打運動戰彈藥會不夠。而且小心謹慎的金凱德深怕被調虎離山:沒人敢保證基本完好無損的誌摩部隊不會掉頭打回馬槍。另外,全球戰略認為還有一個美方資料裏不願公開承認的原因:對大和號的恐懼。奧登多夫手下僅兩艦有16英寸炮(西弗吉尼亞號和瑪麗蘭號),其它四艘隻有14英寸炮。這些美艦不敢硬剛航速高(27節),鐵拳大(18英寸炮)的大和號。大和號的設計就是要在戰列艦對決中戰勝任何美新式高速戰列艦(更何況奧登多夫手下這些老式低速戰列艦)。最後方案2被敲定。
金凱德除了(1)指揮“塔菲”部隊艦載機和(2)部署奧登多夫部隊以外,主要精力放在向哈爾西像雪片一樣發救急電報:07時07分,07時25分,07時27分,07時39分,09時05分(表9)。忙著在恩加諾角進行航母對決的哈爾西反應遲鈍,沒有每電必複。09時27分哈爾西總算回電:“我還在和敵航母交戰。已命令麥凱恩率五艘航母四艘重巡馬上增援你。”但麥凱恩的第38.1航母打擊群遠水救不了近火:艦載機要中午以後才能趕到薩馬島外海交戰海域(見第17節)。絕望中的金凱德隻能在09時05分用明碼懇求哈爾西拔戎相助(表9)。最後哈爾西在金凱德反複呼籲和尼米茲特別關注下,總算在10時55分下令第34特混艦隊調頭南下支援“塔菲3”,“但明早0800以前無法趕到”(見第13節)。所以這同樣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圖31 加裏寧灣號快不行了!10月25日09時左右
【資料來源】"Bad Day off Samar" by W. Scarpaci.
求人不如求己。斯普雷格一邊不斷用明碼發報求救,一邊也明白隻能依靠自己手裏這點微薄的兵力來硬頂。但兩個多小時激戰下來,這點兵力已損失殆盡(四艦已葬身魚腹)。09時25分,已黔驢技窮的斯普雷格聽到觀察員最不可思議的報告:“日寇滾蛋了!”用斯普雷格自己的話來說:
“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看來整個日本艦隊真的在回撤。有一大批在日艦上空盤旋的我方戰機發來了報告才讓我相信這是真的。但即使這樣,我的被打得暈頭轉向的腦子還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打到現在這個時候,我其實已做好了下海遊泳的準備。”
扣人心弦的薩馬島海戰就此嘎然而止。栗田在09時11分下令:“向9時所在的位置 [某水域] 集合。”由於這個位置比目前各艦所在位置都靠北,這等於下令結束戰鬥。這個命令當時就引起同在大和號指揮的第一戰隊(轄大和號和長門號)司令宇垣纏(M. Ugaki)中將和其他官兵的不滿,近80年來無數日本軍迷為之扼腕,也為各國無數事後諸葛亮提供了津津樂道的課題和談資。栗田的原意是因為日艦各自為戰,分的太開,不能抓了芝麻,忘了西瓜。部隊需要重新整隊去進攻最重要的目標:萊特灣。但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栗田越來越覺得突入萊特灣不可取。
栗田首先遭到詬病的是清晨他不花時間排成戰列,而是下令“全軍突擊”一頓亂打,結果在混戰中徹底失控。要是他將部隊排成戰列(主力艦在後炮擊,驅逐艦突前雷擊),可以發揮火力優勢和速度優勢,有條不紊地將斯普雷格的全部13艘戰艦一艘一艘幹掉,然後再去可從容地掃蕩萊特灣內的運輸艦船。各國海校教科書裏都這樣教的。
但教科書裏的案例在實戰中會走樣。首先,栗田不知道他有速度優勢。他以為美航母是獨立級(Independence)輕型航母(見《航母對決係列五》),能飆到30節,超過他的戰列艦部隊當時能達到的22節最高速。他和幕僚由於缺乏基本情報,始終沒明白他們的獵物是隻能跑到18節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其次,栗田對他的火力優勢也不了解。由於美艦施放的大量煙幕,大家都將美驅逐艦看成巡洋艦,護衛艦看成驅逐艦。打昏了頭的日軍不相信火力微薄的驅逐艦,護衛艦有如此大無畏的勇氣自殺性地撲向主力艦,紛紛報告敵艦是巡洋艦(還有報告發現一艘戰列艦)。所以栗田下令“全軍突擊”是希望在沒有速度優勢的情況下抓緊時間殲敵,是有他的道理的。有關這個決策是否“最優”的討論一定不能忘記栗田已48小時沒有合眼,一直高度緊張:兩天以前愛宕號被擊沉,他不顧登革熱初愈,帶頭下海遊離高速下沉的旗艦;一天以前他連續五個多小時抵抗空襲,新旗艦大和號多次中彈,同時姐妹艦武藏號慘遭擊沉。在極度驚恐又極度疲勞下,麵對突然出現的全新戰機,一下子變得極度激動,無法保持冷靜,情有可原。
從9時11分開始整整三個小時,栗田和幕僚在不斷猶豫討論,艦隊的航跡像他們超負荷運轉的腦子一樣不斷地在原地轉圈。他們對決戰當天的全局缺乏基本情報。從大和號派往萊特灣的兩架水機一去不複返。從小澤那裏一個上午沒聽到任何音訊。其實小澤不斷地將他正和美機交戰的消息通報給栗田,但大和號的通訊人員忙不過來,竟莫名其妙地沒及時處理這些極其重要的電報。從西村那裏自4時以後再無音訊,估計已遭全殲。從誌摩那裏在05時左右收到:“本隊已完成攻擊,正脫離戰場,以圖後策”(沒任何可吹噓的戰果)。10時17分,誌摩再次來電,確認萊特灣內有強敵駐守。栗田對金凱德,斯普雷格明碼拍發的求救電報的解讀不是他們已驚恐萬狀,在哭鼻子求救。相反,栗田認為:(1)他們召喚的更強大的美航母部隊就在附近,錫布延海的悲劇會重演;(2)美軍故意用明碼發報,誘敵深入。10時14分,10時35分,兩波美機再次來襲,鈴穀號重巡就是在這時慘遭擊沉,其它日艦又添新傷。空襲結束後,栗田收到了時雨號艦長於10時18分發的報告:西村部隊除了時雨號以外全部被殲(見第12節)。這份電報確認了栗田擔心的最壞的情況:他若率軍突入萊特灣,隻能孤軍奮戰,這樣很有可能全軍覆沒。
11時左右,栗田在百般猶豫後總算決定排除萬難,南下進軍萊特灣。但不久,11時20分,栗田收到岸基航空部隊一份偵察報告,稱在萊特灣最東麵蘇祿安島以北僅113海裏處發現敵機動部隊, 離栗田部隊此時的位置僅55海裏。這份情報帶來極大震撼:考慮到萊特灣內磨刀霍霍,以逸待勞的強敵,本來已需拚死突入的戰鬥在背後有敵機動部隊夾攻的情況下無一絲勝算可能。25日已是登陸後第六天,運輸艦船上的物資肯定多數已上岸。沒完成卸貨的運輸艦船今晨知道了南北兩麵的戰鬥後,肯定已轉移到安全水域。在這種情況下,不惜代價,拚死突入,不但戰果會很小,而且會白送人頭。栗田和幕僚在內心深處一直排斥進攻運輸艦隊這類“低端”任務,而渴望再次通過一場堂堂正正的“高端”海戰——像上午的“大捷”一樣——來敲沉敵主力航母,證明自己的價值。12時26分,在幕僚支持下,栗田做出了一個戰史上爭論不已的決定:停止南下,北上攻擊美航母部隊。十分種後,他發報通知聯合艦隊司令部:“一遊終止萊特灣突入作戰,改由沿薩馬島東岸北上,與敵航母機動部隊決戰之後,經聖貝納迪諾海峽撤退。”當時栗田部隊若全速衝刺,會在兩三個小時內抵達萊特灣。
不可思議的是當時在栗田率軍前往攻擊的那個位置,既沒有第38特混艦隊的艦隊航母,也沒有第77.4特混群的護航航母。這份電報的來源是太戰戰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有人說偵察,發報,收報時有筆誤;更有人懷疑栗田授意手下偽造了這份電報。栗田身為前線指揮,突然中止執行突入登陸場的命令,總要有個說法。10月20日,聯合艦隊司令部的命令很明確:“25日黎明時分突入登陸場,先殲滅附近的敵海上主力,再殲滅敵登陸部隊”(見第4節)。現在“敵海上主力”出現了,栗田理所當然要執行“先殲滅”這部分命令。結果,“捷一號作戰”功虧一簣,徹底崩潰。
【航母對決六:萊特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