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略

全球軍事,曆史,戰略
正文

航母對決係列: (六A) 萊特灣,1944年10月23–26日

(2022-10-29 22:15:29) 下一個

1(題圖):凱旋返航的第三艦隊第38.3航母打擊群(一部):(從最近處開始)蘭利號(Langley)輕型航母;列克星頓號(Lexington)大型航母;華盛頓號(Washington),馬薩諸塞號(Massachusetts),和南達科他號(South Dakota)戰列艦;聖塔菲號(Santa Fe),比洛克西號(Biloxi),和莫比爾號(Mobile)輕巡洋艦。

背景:太平洋戰爭中(和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

在1944年10月23–26日爆發的萊特灣海戰(Battle of the Leyte Gulf)是太戰中,二戰中,和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雙方海軍參戰人員20萬人以上,艦艇1000多艘,飛機2000多架。另外美國陸軍已有13萬人上岸,和日本陸軍兩萬人廝殺。10月20日美國海軍護送陸軍在菲律賓中部萊特島登陸,打響了解放菲律賓的第一槍。為了保衛菲律賓,萊特灣海戰是日本海軍前赴後繼,孤注一擲的最後決戰。盡管四個月前在菲律賓海海戰中日軍海航兵力大規模被殲,水麵兵力除損失三艘航母以外基本保存(見《航母對決係列五》)。所以在萊特灣海戰中日軍能夠出動強大的水麵兵力,進行最後一搏。這場紛繁複雜,氣貫長虹的海空大戰中不但有最後一場航母對決(恩加諾角海戰),而且有最後一場戰列艦對決(蘇裏高海峽海戰)。大戰的結果:實力強大,越戰越勇的美軍摧枯拉朽般地碾壓了日薄西山,回天乏術的日軍。

由於日軍拚死奮戰(著名的“神風”特攻就在此役出場),美軍遠非一帆風順。由於戰役規模宏大,雙方都出現多次失誤,險象環生。有趣的是作為最後一場航母對決,恩加諾角海戰隻是萊特灣五場大型戰鬥中的一場。盡管美軍大獲全勝,一舉擊沉四艘日航母(以前僅在中途島有如此輝煌的戰果),但這場戰鬥中日航母是誘餌,美軍被調虎離山,其他日軍部隊乘虛突入,差點釀成大禍。所以航母對決是萊特灣海戰中最有爭議的部分,值得關注。

其實“萊特灣海戰”中沒有一場戰鬥發生在萊特灣(萊特島東麵的海灣)。這場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縱橫千裏,範圍極廣,基本都在菲律賓海西部(菲律賓海地圖可見《航母對決係列五》圖3)。所以一開始美方將這場戰役稱為“第二次菲律賓海海戰”(Second 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這樣1944年6月打的那場菲律賓海海戰(在菲律賓海東部馬裏亞納群島附近,俗稱“馬裏亞納火雞大射獵”)就成為“第一次菲律賓海海戰”(First 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後來美方為將兩場不同的海戰區別開來使用了“萊特灣海戰”這一命名。日方命名類似:レイテ沖海戦(Reite oki Kaisen,“Leyte Open Sea Naval Battle”)。美方戰史上另外還有萊特島戰役(Battle of Leyte),指的是奪島作戰,從1944年10月登陸起激戰至12月結束。加在一起,萊特灣戰役(海戰)和萊特島戰役(陸戰)成為1944–1945年菲律賓群島戰役(The Philippines Campaign)的第一部分。

2  戰略方向:解放台灣還是解放菲律賓?

在1944年6–7月爆發的馬裏亞納群島戰役(“第一次菲律賓海海戰“是其中海戰部分——見《航母對決係列五》)還沒開打以前,盟軍高層已對下一步目標展開了大辯論。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Combined Chiefs of Staff,美,英雙方最高軍事首長參與)在1943年12月開羅會議上對太戰戰略的指導方針是“要奪取能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基地”,但具體在哪裏沒有指示。

美軍領導太戰的兩位巨頭是西南太平洋(西南太)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陸軍上將和(中)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他們對戰略方向各執一詞。多次成功指揮“跳島”作戰的尼米茲認為菲律賓可以跳過。菲律賓麵積大,日軍兵力強,機場多,岸基飛機無數。要強攻,美軍損失會很大。從比較單純的軍事角度,他主張從馬裏亞納出發,先解放台灣,再從台灣進軍中國沿海,然後北上入侵日本。這一計劃簡稱馬裏亞納–台灣–中國計劃。

麥克阿瑟認為美國在道義上一定要解放菲律賓。做了50年日本臣民的台灣人民沒人盼望解放,但做了50年美國臣民的菲律賓人民都在殷切盼望美軍從日軍鐵蹄下解放他們。菲律賓是麥克阿瑟的傷心之地。他在1942年3月灰溜溜地拋下在菲數萬被圍將士被魚雷艇救出(奉總統命令),輾轉到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成立西南太司令部時,就發誓雪恥:“我一定會回來”(“I shall return”)。經過兩年多浴血奮戰,西南太部隊從新幾內亞東部經過多次登陸作戰,一路高歌猛進終於打到了新幾內亞西部的比亞克(Biak),和菲律賓隔海相望。在這緊要關頭,若不解放菲律賓,麥克阿瑟認為,絕對是政治不正確,美國會威信掃地。政治角度以外,從軍事角度看,菲律賓橫亙於日本本土和東南亞(日方稱“南方資源區”)之間。占領菲律賓後,美海空力量可切斷兩者之間的聯係,日本無法獲得燃油,橡膠,礦產,糧食等資源,必然戰敗。所以,麥克阿瑟指出:菲律賓是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指導方針裏“能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基地”。

7月26日,在尼米茲領導下馬裏亞納群島戰役大捷之時,羅斯福總統乘坐巴爾的摩號(Baltimore)重巡洋艦來夏威夷視察,親自聆聽兩位巨頭對下一步戰略目標的意見(圖2)。羅斯福在11月要麵臨第四次連任的選舉,他來視察也是為了在媒體(和選民)麵前表現出上前線親自指揮的高大形象。兩位巨頭在總統麵前各抒己見,結果麥克阿瑟的三寸不爛之舌打動了羅斯福。總統表示他個人支持解放菲律賓的計劃,但具體要請參謀長聯席會議,兩位總司令,和高層幕僚進一步研究。

麥克阿瑟,羅斯福,和尼米茲:726

[注] 攝於巴爾的摩號重巡,當時總統剛抵達檀香山不久,兩位上將登艦歡迎。

就在美軍高層大辯論時,日軍也沒閑著。1944年5月,眼看本土和東南亞之間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逐漸被美潛艇切斷,侵華日軍打響了“一號作戰”(中國戰史稱湘桂戰役)。目的是打通從武漢到河內之間有鐵路聯係的大陸交通線。長沙,衡陽,桂林,柳州等重鎮相繼淪陷,前身是飛虎隊的美陸航第十四航空隊(Fourteenth Air Force)在機場落入敵手後被迫將戰機西撤。兵敗山倒後的相互指責使蔣介石和美在華將領史迪威(J. Stilwell)和陳納德(C. Chennault)之間本已緊張的關係雪上加霜。原來國軍在東南沿海還有幾塊地盤(如1942年4月杜立特 [J. Doolittle] 空襲日本後就迫降在浙江衢州附近——見《航母對決係列二》),現在全部淪陷。尼米茲的馬裏亞納–台灣–中國計劃原來指望能在國軍幫助下,在東南沿海某處國軍占領的地盤登陸,建立反攻日本的基地。由於國軍潰不成軍,極不爭氣,這個計劃隻能告吹。解放台灣?隻能算了。

這樣美軍高層終於取得共識:兩大戰區齊心協力,調兵遣將,劍指菲律賓。具體是瞄準萊特島,計劃12月20日登陸。原因是萊特島有菲中部罕見的優良港灣,麵向菲律賓海,登陸艦艇可直接突入。而島上守軍較弱(日軍主力在菲北部大島呂宋島 [Luzon])。奪取萊特島可將菲律賓群島攔腰斬斷,將南北日軍各個殲滅。初步計劃是三級跳:先在菲南部大島棉蘭老島(Mindanao)登陸,然後進攻萊特島,最後進軍呂宋島。

3  美軍戰役準備

前所未有,浩浩蕩蕩的海陸空力量參加了菲律賓群島戰役。海軍參戰部隊由西南太旗下的第七艦隊和中太旗下的第三艦隊組成,由金凱德(T. Kincaid)中將和哈爾西(W. Halsey)上將分別指揮(表1)(登陸的陸軍第六集團軍 [Sixth Army] 由克魯格 [W. Krueger] 中將指揮,下轄兩個軍共四個師)。航母參戰兵力達到了不可思議的33艘(九艘大型航母,八艘輕型航母,16艘護航航母)和1524架艦載機。在1944年6月馬裏亞納群島戰役時,投入了22艘航母和1126架艦載機。在萊特灣,美軍在太平洋的全部力量傾巢而出(表1)。前來鼎力相助的澳軍出動兩艘重巡洋艦,兩艘驅逐艦,一艘護衛艦,和八艘登陸和輔助艦艇;英軍出動一艘掃雷艇來象征性助戰。

金凱德在戰區內的頂頭上司是麥克阿瑟。麥克阿瑟除了乘納什維爾號(Nashville)重巡率登陸部隊出征以外,對海軍作戰基本不插手,讓金凱德和他的老上級哈爾西自行協調兩大艦隊之間的合作關係。哈爾西(既在戰區內也在海軍內)的頂頭上司是坐鎮珍珠港指揮的尼米茲,對前線作戰十分關注。他能直接命令哈爾西但無法直接命令金凱德(金凱德在海軍內的頂頭上司是在華盛頓的海軍總司令金 [E. King] 上將,但他遠在天邊,對前線當然不管)。金凱德和哈爾西再上麵沒有一位在前線的海軍總指揮。如此頂層設計的一大缺陷是金凱德和哈爾西經常各自為戰,溝通不暢,也無上級責成他們協調行動。戰鬥順利時這個問題不嚴重,但緊急情況下會出現重大隱患(日軍也有如此分頭指揮,各自為戰,溝通不暢的問題)。

理論上兩大艦隊之間分工明確。第七艦隊掩護登陸部隊:航渡中主要任務是反潛護航,登陸時掃雷,搶灘以外主要任務是對岸炮擊和空中支援。第三艦隊為第七艦隊提供遠程保障,負責殲滅威脅菲律賓地區的敵海空兵力。但尼米茲給哈爾西的命令中有耐人尋味的一段:“一旦能殲滅敵艦隊主力的機會出現,如此殲敵成為主要任務。”

第三艦隊的主力是第38高速航母特混艦隊。《航母對決係列五》介紹過:從1944年5月起,太平洋艦隊以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為核心的主力部隊由斯普魯恩斯(R. Spruance)和哈爾西兩位上將輪流領導。同一支部隊,在斯普魯恩斯領軍時稱為第五艦隊,當指揮權在8月從斯普魯恩斯輪換到哈爾西手裏時改稱為第三艦隊。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的番號在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時是第58特混艦隊,從8月起改稱第38特混艦隊。盡管需要為第七艦隊保駕護航,以航母對決為己任的第三艦隊最渴望打的是一場能殲滅敵航母部隊的“高端”海戰。後來機會出現時,外號是“公牛”(Bull)的哈爾西毫不猶豫地撲了上去。

於1943年5月在西南太總部布裏斯班成立的第七艦隊外號是“麥克阿瑟的海軍”,主要任務是運送美,澳陸軍在新幾內亞和新不列顛登陸。從1943年11月金凱德擔任司令以來,第七艦隊出色完成一係列登陸作戰,深受麥克阿瑟賞識。和在中太縱橫馳騁,搏擊長空,又直接受海軍領導的高大上的第三/第五艦隊相比,主要為陸軍服務的第七艦隊起步低,實力弱,麥克阿瑟經常向華盛頓反映第七艦隊在資源分配上被海軍高層“歧視”。

現在為反攻菲律賓,中太戰區全力支持,將曾用於馬裏亞納群島戰役的大量登陸艦艇轉至第七艦隊旗下。第七艦隊成長為一支強大的力量:由738艘艦艇組成的中菲律賓攻擊部隊(稱第77特混艦隊)計劃在登陸的前五天將近15萬人的登陸部隊投送上岸。部隊出發的主要基地摩羅泰(Morotai——荷屬東印度中部離菲律賓最近的島嶼)和帕勞(Palau)——兩地都於9月剛被美軍占領——距離萊特灣500海裏(925公裏,575英裏)以上。所有的軍火和燃料來自5000海裏外的美國西岸。有三分之一的食品來自美國,其餘來自澳大利亞。在如此遠的距離投放如此大規模的登陸部隊舉世罕見。相比之下,1944年6月初的諾曼底戰役隻需航渡50–80海裏(半天或一天),投放了15萬人登陸。萊特島登陸部隊的人數超過了1941年12月太戰開打時,麥克阿瑟旗下全部美菲部隊的12萬人(大部份為菲律賓部隊)。第七艦隊的登陸作戰能力肯定全球第一。

萊特灣海戰兩大參戰戰區和海軍艦隊

戰區

西南太平洋 (Southwest Pacific)

(中)太平洋 (Pacific Ocean Areas)

總司令

西南太戰區

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上將

(GEN D. MacArthur, 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SWPA)

(中)太平洋戰區/(海軍)太平洋艦隊

總司令尼米茲上將

(ADM C. Nimitz, CINCPOA/CINCPAC)

海軍艦隊/司令

第七艦隊/金凱德中將

(Seventh Fleet/VADM T. Kincaid)

第三艦隊/哈爾西上將

(Third Fleet/ADM W. Halsey)

海軍參戰部隊

中菲律賓攻擊部隊第77特混艦隊 (Task Force 77 Central Philippines Attack Force)/738艘艦艇

西太平洋特混艦隊群 (Western Pacific Task Forces)/153艘艦艇

航母部隊/司令*

第77.4護航航母特混群/斯普雷格少將 (Task Group 77.4 Escort Carrier Group/RADM T. Sprague)

第38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米切爾中將 (Task Force 38 Fast Carrier Force/VADM M. Mitscher)

航母打擊群

Task Unit 77.4.1, 77.4.2, 77.4.3

Task Group 38.1, 38.2, 38.3, 38.4

艦載機**

450

1074

大型航母

0

9 (CV)

輕型航母

0

8 (CVL)

護航航母

16 (CVE)

0

戰列艦

6

6

重巡洋艦

4

6

輕巡洋艦

4

9

驅逐艦

30

58

護衛艦

12

0

魚雷艇

39

0

水麵戰艦總數

111

96

[注] 這是全球戰略自己整理的,全部有關萊特灣的資料沒有這樣係統地將兩大艦隊並列。麥克阿瑟經常向華盛頓反映第七艦隊在資源分配上被海軍高層“歧視”。盡管情況有所好轉,從這張表上可看出“歧視”繼續存在。第七艦隊738艘艦艇(表內的111艘戰鬥艦艇 + 其它627艘登陸,運輸,和輔助艦艇)僅組成一個特混艦隊(Task Force),和第三艦隊僅96艘戰艦組成的第38特混艦隊級別一致。第三艦隊參戰部隊被冠以“特混艦隊群”(Task Forces),其實除了第38特混艦隊以外僅有第17特混艦隊的57艘潛艇(但潛艇部隊曆來獨立行動,哈爾西沒有直接領導)。從左到右,第七艦隊比第三艦隊的平級單位都矮了一截,一個由中將領導,一個由上將領導。* 第三艦隊的航母部隊第77.4護航航母特混群旗下除了16艘護航航母外,有9艘驅逐艦和11艘護衛艦。左欄的其它75艘艦艇(111 – 16 – 9 – 11)另有編組和任務。第三艦隊的航母部隊第38特混艦隊旗下擁有右欄的全部96艘戰艦。** 艦載機 = 航母艦載機(不包括戰列艦,巡洋艦攜帶的水上偵察機 [水機])。

得到加強後的第七艦隊不但登陸,運輸(和相關的掃雷,後勤)艦艇實力強大,戰鬥部隊同樣兵強馬壯。旗下有六艘戰列艦(都是老式的低速戰列艦,有五艘是在珍珠港被重創後修複的)。另外有16艘航母,但都是比輕型航母還要輕的護航航母(escort carrier, CVE):卡薩布蘭卡級(Casablanca)(圖3)。這些航母滿載僅10000噸,載機28架(經常是老式的F4F“野貓”式戰鬥機,而不是新式的F6F“地獄貓”式戰鬥機)。因尺寸超小,這些小航母的外號是“吉普航母”(Jeep carrier)。它們都是從民船改裝的,航速慢(僅18節),無法加入可飆到30節的高速航母特混艦隊參加航母對決。顧名思義,護航航母經常為登陸艦隊護航。因登陸艦隊航速低,護航航母的低速不是問題。相反,它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極受登陸部隊歡迎。金凱德旗下的16艘護航航母分成三個特混打擊群,載機450架,數量驚人,實力不俗(在前四場航母對決中,美艦載機數量最多的一次是中途島戰役時的234架,隻有450架的一半)。在馬裏亞納群島戰役,七艘護航航母(載機170架)為戰役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因它們無緣參加後世稱為“馬裏亞納火雞射獵”的“高端”航母對決,戰史上對它們的貢獻著墨不多(見《航母對決係列五》)。在萊特灣戰役中,護航航母的定位也是“低端”的航渡護航和空中支援任務,但戰場風雲會讓它們走上大戰的前台,硬剛強敵。

甘比爾灣號護航航母:10000噸(滿載),28架艦載機(萊特灣海戰時)

[注] 這是卡薩布蘭卡級甘比爾灣號(Gambier Bay)的模型。艦名取自阿拉斯加首府朱諾附近一個小海灣。攝自在加州聖地亞哥的中途島號(Midway)航母博物館。

如果第七艦隊的護航航母是“盾”的話,第三艦隊的第38(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無疑是勇往直前的“矛”。這支部隊是美軍的鐵拳和利劍,在太平洋上摧枯拉朽,威震四方。在菲律賓海大捷時出動了15艘艦隊航母(fleet carrier):七艘大型航母(CV)和八艘輕型航母(light carrier,CVL),共956架艦載機。在萊特灣,這支部隊得到進一步加強:有17艘艦隊航母:九艘大型航母和八艘輕型航母,艦載機總數達到了不可思議的1074架(《航母對決係列五》已介紹了這些新銳的航母和艦載機,此處不再重複)。

高速航母特混艦隊的基本單位是打擊群(Task Group)。每個打擊群基本上由兩艘大型航母,兩艘輕型航母組成核心。在菲律賓海,高速航母特混艦隊旗下還另外有一個戰列艦打擊群。在萊特灣,六艘戰列艦被直接編入航母打擊群。這些都是最近剛下水的新銳戰列艦,能跟上高速航母特混艦隊飆到30節的步伐(表2)。

38特混艦隊旗下的四個航母打擊群:194410200

 

大型航母

輕型航母

戰列艦

巡洋艦

驅逐艦

總數

38.1

3 (黃蜂*, 大

黃蜂, 漢考克)

2 (蒙特雷,

考彭斯)

 

重巡3

輕巡1

15

24

38.2

2 (勇猛*,

邦克山)

2 (獨立,

卡博特)

2 (衣阿華,

新澤西†)

輕巡4

17

27

38.3

2 (埃塞克斯*,

列克星頓**)

2 (普林斯頓,

蘭利)

2 (馬薩諸塞,

南達科他)

輕巡4

14

24

38.4

2 (富蘭克林*,

企業)

2 (聖哈辛托,

貝利森林)

2 (阿拉巴馬,  

華盛頓††)

重巡1

輕巡1

13

21

總數

9

8

6

14

59

96

【資料來源】整理自 (1) S. E. Morison, 1958, Leyte, June 1944–January 1945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vol. XII), pp. 424429,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 U.S. Naval War College, 1955,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 II), pp. 407411, Newport, RI; (3) 劉怡,  2011,《聯合艦隊》, pp. 372–373,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注] 本表編製時間是10月20日萊特島登陸的當天零時。連續幾天的大戰中編製有不少變動。最著名的是10月25日組建的以六艘戰列艦為核心的第34特混艦隊(這張表上無法顯示)。* 打擊群旗艦。**第38特混艦隊旗艦(米切爾座艦)。† 第三艦隊旗艦(哈爾西座艦)。††(常設的)戰列艦部隊(後來組建的第34特混艦隊)旗艦(李座艦)。

為登陸菲律賓進行戰役準備,1944年9月初,哈爾西率第38特混艦隊對帕勞和棉蘭老島進行了一係列“熱身”空襲,在空中和地麵殲滅了200來架日機,擊沉了不少艦艇,日機抵抗乏力。其實日軍並未真正認慫,未積極迎戰是為準備決戰而保存實力。哈爾西認為日軍已奄奄一息,9月13日他向尼米茲提出一個重要的戰略建議:取消原定在棉蘭老島的登陸,直接從萊特島攻入菲律賓。尼米茲谘詢了麥克阿瑟的意見。要解放菲律賓,關鍵是要在馬尼拉所在的呂宋島登陸。所以麥克阿瑟毫無懸念地支持這個能讓他早日打回馬尼拉的新計劃。喜好“跳島”的尼米茲看到能跳過棉蘭老島這個難啃的大島,也讚成。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當時正在加拿大魁北克開會,既然在太戰前線兩位巨頭意見一致,參謀長聯席會議順水推舟,於9月15日同意在10月20日打響解放菲律賓戰役:登陸萊特島——比原來12月20日登陸的計劃整整提前了兩個月。

10月6日,第三艦隊離開前哨基地——加羅林群島(Caroline Islands)西部的烏利西(Ulithi)環礁。10月10日,第七艦隊分別從關島,摩羅泰,比亞克,和荷蘭迪亞(Hollandia,在新幾內亞島北岸,荷屬東印度最東麵的海港)啟航,奔赴菲律賓。同時,日軍也在秣馬厲兵,準備決戰。

【航母對決六:萊特灣,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aterhill' 的評論 : 謝點讚!真打台灣,日軍從菲律賓,衝繩,和中國三麵圍攻,都在岸基戰機航程內,也不會容易。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nxueOp' 的評論 : 謝謝支持!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半球' 的評論 : 謝南兄!也許你以前讀的都是科班曆史學家著作,隻知道曆史學老一套平鋪直敘的寫法,大段大段的文字,的確不容易讀。我作為民間/業餘學家,從其它領域帶來了長期寫科研論文 + 暢銷課本的文風,盡量多插入圖表照片,文字盡量精簡,段落盡量簡短,但注意中,英對照。業餘治史,很高興有你和其他網友的支持!
Waterhill 回複 悄悄話 繼續喝采 兩支艦隊確實都應該讓尼米茲指揮。麥克阿瑟一直不是我的菜,打台灣估計會容易些。不過他說的也有道理,台灣人民不急於被解放
wenxueOp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全球戰略!全麵且清晰的總結!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全兄功力非凡,精彩故事繼續,你的敘述比我以前看過的任何一本書都全麵和清晰,謝謝!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謝謝鹿蔥!萊特灣打完以後航母對決會全部結束。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以為你的航母大戰打完了呢!^_^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沙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