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略

全球軍事,曆史,戰略
個人資料
正文

航母對決係列:對決前的主力艦載機

(2022-05-01 12:11:32) 下一個

1 (題圖) 三菱零式艦載戰鬥機(攝於1943年所羅門航空戰役)

[注] 海量的零戰照片中,這是全球戰略最欣賞的一張。斑駁脫落的油漆是1943年所羅門航空戰役中零戰機群苦戰的寫照。所羅門航空戰役發生在頭四場航母對決以後,因雙方都損失慘重,航母無法出戰,日艦載航空兵被派駐島嶼基地,和海航陸基部隊並肩作戰。

 

兩戰期間,航空兵的發展從雙翼到單翼,從固定起落架到可收放起落架,艦載機從直翼到折疊翼,可謂一日千裏。其中過程太複雜,因篇幅有限我們全部掠過。本篇重點介紹太戰開始時雙方三型主力艦載機。

1  日軍主力艦載機

(1)三菱A6M 零式艦載戰鬥機(簡稱零戰,1940年入役,圖1,另外見《航母對決係列:前言》圖2)。

(2)愛知D3A九九式艦載爆擊機(俯衝轟炸機,簡稱九九艦爆,1939年入役,圖2,另外見本係列《航母對決三》圖7)。

(3)中島B5N九七式艦載攻擊機(魚雷/水平轟炸機,簡稱九七艦攻,1937 年入役,圖3 )。

最大名鼎鼎的無疑是零戰。從1940年入役開始,在太戰打滿全場直到終戰,總產量10000多架。零戰在服役初期以速度快,航程遠,火力猛等優異性能,打遍天下無敵手。1940年9月,零戰在重慶璧山首戰大捷。13架性能先進的零戰將中國空軍性能落後的34架俄製戰鬥機(25架伊-15雙翼機和9架伊-16單翼機)擊落27架。太戰爆發後,西方一線戰鬥機也同樣不是零戰的對手。零戰飛行員狠狠地教訓了自認為“白人至上”,對“小日本”“黃猴子”不屑一顧的美英同行(2013年的日本電影《永遠的零》裏零戰是主角)。

總產量1500架的九九艦爆是擊沉盟軍艦艇數量最多的一型日機。該機轟炸準確性奇高。1942年4月在印度洋攻擊英競技神號(Hermes)航母的戰鬥中(英航母當時沒攜帶任何艦載機,所以這場一邊倒的海戰不屬於航母對決),九九機群的投彈命中率竟高達80%(現代激光製導炸彈也不過如此)。盡管有不可收放的起落架,九九艦爆機動性能優異,日軍經常讓它去客串當戰鬥機用。但是九九艦爆有一重大缺陷:載彈量不足,隻能攜帶250公斤炸彈。在好幾次航母對決中,訓練有素的九九艦爆炸中了美航母,但因威力太小(而美軍損管能力超群),中彈後的航母被修複。相比之下,它的對手美SBD“無畏”投下的威力巨大的454公斤(1000磅)炸彈(加上日軍低下的損管能力的“配合”),在中途島海戰中將日軍全部四艘航母擊沉。

2 愛知九九式艦載爆擊機(俯衝轟炸機)

起飛重量最大,機組人員最多(三人)的日艦載機是九七艦攻。作為魚雷機出擊時載一枚850公斤重的“長矛”式(Long Lance)魚雷,在航母對決時屢建奇功:在第一場(珊瑚海)擊沉列克星頓號,在第二場(中途島)擊沉約克城號,在第四場(聖克魯斯)擊沉大黃蜂號。作為水平轟炸機出擊時載一枚800公斤炸彈,也有不俗的戰果。在珍珠港一枚九七艦攻投下的炸彈貫穿數層甲板,引發殉爆,將三萬噸級的亞利桑拿號戰列艦送到海底。總產量1200架的九七艦攻實際上是日機動部隊的主要打擊力量。

3 中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魚雷/水平轟炸機)

日機設計的共同特點是強調進攻,注重航程,三種機型組成的航母攻擊隊的作戰半徑可達650公裏(350海裏)。相比之下,同樣三種機型組成的美航母攻擊隊的作戰半徑僅為280公裏(150海裏)。要是隻出動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美機作戰半徑為325公裏(175海裏);隻出動俯衝轟炸機,美機作戰半徑為460公裏(250海裏)。造成航程如此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日機設計為追求輕盈,高速,對飛行人員沒有裝甲保護——這是日機共同的弱點。美機的設計強調防守,為保護飛行人員安裝了厚重的裝甲——這是美機共同的優點。但為達到和日機類似的高速,美機的航程就相形見絀。

美軍主力艦載機

(1)格魯曼(Grumman)F4F“野貓”式(Wildcat)戰鬥機(1940年入役,圖4)。

(2)道格拉斯(Douglas)SBD“無畏”式(Dauntless)俯衝轟炸機(1940年入役,圖5,另外見《航母對決係列:前言》圖1,《航母對決係列一》圖10,《航母對決係列二》圖1,14,20)。

(3)道格拉斯(Douglas)TBD“蹂躪者”式(Devastator)魚雷轟炸機(1937 年入役,圖6)。

在太戰早期的空戰中,最終產量達到8000架的F4F“野貓”盡管速度沒有零戰快,航程沒有零戰遠,和零戰勉強還能一拚。上一代的布魯斯特(Brewster)F2A-3“水牛”式(Buffalo)在零戰麵前隻有挨打的份。“野貓”厚重皮實的裝甲救了很多飛行員的命,而無裝甲保護的零戰一旦被擊中就玩完。“野貓”大戰零戰的寶貴經驗教訓很多被下一代專門針對零戰開發出來的F6F“地獄貓”(Hellcat)吸收,最終成為零戰克星。

4  F4F“野貓”式戰鬥機(攝於1941年太戰爆發前)

[注] 注意老式的軍徽。因為藍底白星內有一個紅點,珍珠港遇襲後很多“提高警惕”的美高炮部隊以為是日機,出現多起誤擊事件。不久以後美軍啟用了新的軍徽,不再有紅點。

與日軍同類機種相比,SBD“無畏”式是三種美主力艦載機中最有優勢的機種。SBD全稱是道格拉斯偵察轟炸機(Scout Bomber Douglas),察打一體。執行俯衝轟炸任務時掛一枚454公斤(1000磅)炸彈。執行偵察任務時掛一枚227公斤(500磅)炸彈,航程更遠。除了向後射擊的自衛機槍外,“無畏”還裝備了兩挺向前射擊的機槍,有一定空戰能力。航母上一般有兩個中隊:轟炸,偵察各一(訓練側重點不同,但相互之間任務可以互換)。總生產量達6000架的“無畏”是美海航重點培養的拳頭,參加了所有六場航母對決,也是擊沉日艦數量最多的一型美機(2019年的電影《Midway決戰中途島》的男主就是駕駛“無畏”立下大功的)。

5 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

[注] SBD = Scout Bomber Douglas(道格拉斯偵察轟炸機)

全稱是道格拉斯魚雷轟炸機(Torpedo Bomber Douglas)的TBD“蹂躪者”式是三種美主力艦載機中的短板。TBD執行任務時掛一枚878公斤(1935磅)魚雷(也可掛炸彈)。投雷前最後一段飛行一定要保持勻速直線,這時“蹂躪者”動力弱,速度低的缺陷是致命的。第二場航母對決(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時,三個中隊41架“蹂躪者”被凶悍的零戰蹂躪,全軍覆滅,34架被擊落,僅九架投雷成功(見本係列《航母對決二》)。更令飛行人員沮喪的是出生入死投出的魚雷,即使命中敵艦,也往往不會爆炸。盡管這是魚雷的質量問題,“蹂躪者”在僅采購了130架後就被打入冷宮,中途島海戰後退居二線。在第三場航母對決(1942年8月東所羅門海戰)時開始被新一代的格魯曼TBF“複仇者”式(Avenger)(見本係列《航母對決三》圖6)取代(共生產了近10000架)。

6  TBD“蹂躪者”式魚雷轟炸機

[注] TBD = Torpedo Bomber Douglas(道格拉斯魚雷轟炸機)

動態能力

1 艦載機對艦載機

 

日本海航

比較

美國海航

戰鬥機

零戰

野貓

俯衝轟炸機

九九

無畏

魚雷轟炸機

九七

蹂躪者

在戰鬥機和魚雷轟炸機方麵,日軍大幅領先。美軍僅在俯衝轟炸機方麵領先,但幅度不大。總體來說,零式,九九,九七這三種機型組成的第一線日軍艦載機技壓美軍一頭(表1)。但飛機比飛機(或航母比航母)比的是表麵上的靜態能力,打仗還要比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y)。

動態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人力資源。開戰時日本海航素質極高,但海航裏還是陸基飛行人員占多數,艦載機飛行人員是精銳中的精銳,千挑萬選。注意:“飛行人員”不僅指飛行員(pilot),也包括其他機組人員(crew member)。三種主力艦載機隻有一種(零戰)是單座。九九是雙座,九七是三座,而且在日海航多座飛機裏,機長往往不是飛行員(這和美海航機長都是飛行員不同),所以海航訓練針對所有飛行人員(flight crew),不僅僅是飛行員。日本飛行人員的訓練十分嚴酷,當時日本報刊挖苦說,在摔飛機方麵,海航和陸航展開了激烈的競賽。海航飛行學員飛了300-400小時後可加入一線陸基飛行部隊,但要加入艦載機部隊,飛行時數要達到驚人的600-800小時。海航的精英訓練方法成功地培訓出了數量很少的飛行尖子。太戰爆發時海航大約有3000名艦載機飛行人員(包括700名飛行員),他們基本都在中國有身經百戰的作戰經驗,飛行水平高超,戰術運用嫻熟,對空中挑戰駕輕就熟。難怪他們開戰時統治著印太地區的海空。

日軍癡迷於“一戰定乾坤”的思想,追求畢其功與一役,因為日本的國力支撐不了持久戰。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在太戰爆發前,海航飛行人員雖然都是高手,但數量太少,後備人員十分有限。前四場航母對決集中在1942年,打完以後航母傷痕累累,訓練有素的艦載機飛行(和地勤)人員死傷殆盡。1943年孤注一擲的山本盡管無航母可派,下令艦載機部隊上岸,和海航陸基部隊並肩在所羅門航空戰役和優勢美軍拚殺,結果將艦載機部隊最後一點骨血拚光(山本本人也在所羅門殉國)。等到第五場和第六場航母對決時,日海航飛行人員已風光不再,菜鳥成群,成為被射獵的“火雞”。總之,在人力資源培養方麵,日軍長期認為飛行是精英活動,沒意識到在航空兵大發展的太戰,空戰變成“群眾性”的消耗戰,少數飛行高手會不敵素質一般但數量眾多的對手。一旦高手耗盡,新手的素質一落千丈。

美海航當然也是精英訓練,但沒有日海航那樣走火入魔。開戰前,美海航有4100名飛行人員,另外海軍陸戰隊(海陸)航空兵有500名飛行人員。美海航飛行學員積累了300小時飛行經驗後就能獲得象征著海軍飛行員的金翼徽章,然後會被分配到任何航母或陸基部隊。戰時推出了削減版的訓練大綱,飛了200小時後就能上艦。

無數史書分析中途島對決後日海航精華被殲,無力培養足夠的新秀,導致最後戰敗。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些史書往往不提中途島對決後美海航精華同樣損失慘重。為什麽美軍能培養足夠的新秀,而且最後飛行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能壓垮對手?除上述訓練體係不同以外,更深一層原因是美國工業化程度和人均收入比日本高出很多。很多日飛行(和地勤)人員出身貧寒,參軍前汽車沒摸過,飛機沒見過。這類人員等於從零學起,即使自己勤學苦練,自然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美國青年普遍熟悉各種機械,會駕駛汽車的大有人在,會駕駛飛機的也不在少數。例如2001年的電影《Pearl Harbor珍珠港》裏當陸航飛行員的男主,男二入伍前在家鄉就會開農用小飛機。1941年12月7日,真正的珍珠港空襲時,空中竟有九架民用小飛機在學藝(有三架被日機擊落),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航空在美國的群眾基礎。在如此雄厚的基礎上,適當減少教學時間能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總之,在美國,大規模,高質量,可持續地培養飛行(和地勤)人員是可能的,而這在日本是做不到的。

航母作戰,動態能力中除了上述的人員素質外還包括多機種協同作戰能力,艦載機出動能力(甲板運作效率),損害管製能力,艦機通訊能力,情報偵察能力,航母和護航戰艦的配合等很多內功的修煉,有很多無形的地方會影響勝敗。盡管美軍在艦載機整體實力,航母數量和運用,飛行人員戰鬥經驗方麵落後於日軍,在上述無形的動態能力方麵並不落後,而且美軍損害管製能力和情報偵察能力領先。要研究兩軍的戰鬥力,光對比軍艦和飛機這些硬件是不夠的,隻有血與火的實戰考驗才會揭曉這些無形的管理能力的高下。

航母對決在即

從1922年美,日兩軍各自迎來第一艘航母起,整整20年過去了。經過持續不斷的建設,日海軍號稱擁有“八百戰艦,三千海鷲”,兵強馬壯,笑傲四海。1941年12月起,日軍以艦載航空兵為前鋒,劍指夏威夷,橫掃東南亞。從珍珠港遇襲的當天起,作為在太平洋碩果僅存的國之重器,咬牙切齒的美航母部隊就開始尋找複仇雪恨的戰機。到1942年5月,第一場航母硬剛航母的“高端”海戰就會爆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謝深教授再評!但對不起,有關我的專業的假設還是得不到支持。可以披露如下信息:父母是工程出身,從小看《航空知識》《艦船知識》長大,也對曆史有廣博的興趣,但高中畢業想讀曆史未成,從此走上了孜孜不倦的(業餘)研究道路。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漲知識了!感覺您是學物理的,比較重視客觀參數。晚輩我是文藝青年出生,比較重視主觀因素,如決斷力,士氣。用老毛的話來說,“精神原子彈”更重要。不過日本太小,又搞不定中國,沒有辦法跟美國打持久戰。有精神原子彈也沒有用。但是未來如果中美打消耗戰,不知道美國僅存的製造業能不能撐下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