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略

全球軍事,曆史,戰略
正文

蘇德戰爭軍力對比: 海軍

(2020-06-26 13:12:13) 下一個

 

海軍的地位

 

蘇德兩國海軍在蘇德戰爭中始終是處於次要地位的。兩國海軍在其武裝力量的地位也很相似,都是處於第二位的,其重要性與陸軍無法相比。原因很明顯:德國和俄國(歐洲部分)都沒有瀕臨大洋,傳統上都是大陸(或陸權)國家。它們的海軍自成立以來,在戰略實施方麵的作用一直受到地理位置的限製,無法對戰爭結局起決定作用。

 

1940年6月德國陸軍閃擊法國逼其投降後,德國的海上戰略形勢在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嶄新的變化。法國比斯開灣沿岸港口被占領,德國海軍第一次能夠直接進入遼闊的大西洋作戰。德國由此出動潛艇對英國海上運輸線實施突擊展開“噸位戰”,幾乎使完全依靠海外進口原料和糧食的英國屈服,終於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海軍作為一支戰略軍種的作用。然而在蘇德戰場上,德國海軍始終扮演了輔助陸軍沿海作戰的角色,未能起到戰略作用。德國海軍在東線投入190艘艦艇,沒有一艘戰列艦或巡洋艦。盟國芬蘭和羅馬尼亞各自出動50餘艘艦艇助戰。軸心國海軍目標僅僅是保障己方海岸線和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執行的是標準的近海(“黃水”)海軍的任務,如護航,岸轟等。主動出擊,巡殲敵艦,艦隊決戰這些遠洋(“藍水”)海軍的傳統任務在蘇德戰場上沒出現過。

 

蘇聯海軍被稱為“紅海軍”,理論上講與“紅軍”(陸軍)並列。斯大林講話經常以“紅軍和紅海軍 [Red Army and Red Navy] 將士們”開頭(當時空軍是陸軍的一個兵種,不是一個獨立的軍種)。海軍是蘇聯在開戰時唯一有優勢的軍種,但一直未能找到能發揮戰略作用的戰場。俄國的地理位置給它造成很大困難,要求它在4個獨立的,相距遙遠而又很難相互支援的海上戰區都設有能獨立作戰的艦隊:(1)以喀琅施塔特為基地的波羅的海艦隊,(2)以塞瓦斯托波爾為基地的黑海艦隊,(3)以符拉迪沃斯托克為基地的太平洋艦隊,(4)以摩爾曼斯克為基地的北方艦隊。另外還有第聶伯河區艦隊,多瑙河區艦隊,阿穆爾河區艦隊3支內河艦隊。1941年紅海軍擁有戰列艦3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54艘,魚雷艇287艘,和潛艇184艘,航空兵有2580架飛機。盡管貌似強大,但重型主力艦缺乏而且分散在各艦隊(戰列艦2艘在波羅的海,1艘在黑海),無力發起海上會戰。當時紅海軍對沿岸區域和封閉海區嚴重依賴,既無心也無力進入大洋作戰。開戰時海軍有限的優勢無法改變蘇軍在陸上和空中的劣勢,反而成為陸,空作戰失利的犧牲品。

 

開戰之初,奉最高統帥部命令,蘇軍出動了殘存的轟炸機對華沙,但澤,布加勒斯特,普洛耶什蒂等德占大城市進行報複性反空襲。作為這一行動的一部分,蘇海軍波羅的海艦隊海軍航空兵從裏加灣薩列馬島基地於8月7日出動15架伊爾-4轟炸機夜航轟炸柏林,成為反空襲的高潮。但這種任務純屬政治行動,從軍事角度來看,收效甚微。

 

戰鬥在北方

 

在北方,摩爾曼斯克成為蘇聯最重要的未被封閉的出海口。北方艦隊擔負了重任:保衛港口,出動戰艦炮擊德駐芬蘭,挪威山地軍的後方,出動潛艇攻擊德軍沿海船隻,並運送小股特遣隊登陸。但由於北方艦隊是4個艦隊中最弱的,兵力不足,技藝不精,從英美港口出發的援蘇商船隊的護航任務始終是由西方盟軍擔任,因而商船和軍艦蒙受了巨大損失。德軍在挪威北部投入了大量海空兵力,包括“蒂比茨”號戰列艦,“舍爾海軍上將”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戰列巡洋艦,以及大量驅逐艦,潛艇等輔助攻擊力量,挪威海,巴倫支海等海域成為海戰最激烈的戰場。北方艦隊雖竭盡全力(派了5艘驅逐艦參加護航),仍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戰鬥在黑海

 

在南方,黑海艦隊在初期十分強大,擁有決定性的製海權。它頻頻出擊,轟擊沿岸德,羅部隊的陣地和設施,攻擊羅馬尼亞的海上運輸線,從海上掩護和運送部隊撤出奧德薩和克裏米亞,運送外高加索方麵軍渡過刻赤海峽登陸等,取得一定戰果。但隨著1942年克裏米亞半島的失陷,黑海艦隊失去了半島上的海航基地,也不能使用塞瓦斯托波爾和諾沃羅西斯克等港口,不得不以高加索港口波蒂,巴統為基地,因而失去了海上優勢。一直到1944年蘇軍反攻收複克裏米亞之後,黑海艦隊再次獲得了海空優勢,出動海軍航空兵和潛艇攻擊了從海上撤退的德,羅艦船。然而驚弓之鳥般的德,羅部隊1944年6月從塞瓦斯托波爾上船以後最擔心的蘇軍大型水麵艦艇的海上攔截由於黑海艦隊的實力不支沒有出現,結果有13萬德,羅部隊僥幸撤離克裏米亞。

 

戰鬥在波羅的海

 

在波羅的海,德北方集團軍群兵臨列寧格勒城下。蘇波羅的海艦隊很快丟失了它不久前通過占領波羅的海沿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諸國而獲得的前進基地,退縮到了芬蘭灣內,用艦炮轟擊圍困列寧格勒的德軍。有些主力艦(包括因發動十月革命而聞名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大口徑艦炮被拆到岸上成為要塞炮。蘇潛艇突破了德,芬兩軍在芬蘭灣入口布設的雷障進入波羅的海攻擊敵艦船,但僅擊沉20餘艘輕型艦船,收效不大。整個戰爭期間德海軍在波羅的海一直擁有絕對製海權,基本上封鎖了芬蘭灣,保障了波羅的海運輸線的暢通,尤其保護了對德國戰爭努力異常重要的瑞典鐵礦砂的輸入。德海軍在但澤灣有潛艇製造廠和深水訓練場,是大西洋戰役裝備和人員的大後方。

 

到了1944年8月形勢驟變。巴格拉米揚的蘇波羅的海第1方麵軍前出到裏加灣和東波羅的海。9月中立的瑞典在蘇,美,英壓力下停止了鐵礦砂供應。在同一個月,德國的盟國芬蘭投降,迫使德海軍被逐至南波羅的海。同時蘇海軍航空兵加強了活動,威脅德海軍的行動。但波羅的海艦隊卻因大量人員,裝備支援了陸軍而無法出海作戰。到1945年蘇軍突入東普魯士,但澤潛艇製造,訓練基地的丟失使德海軍後院起火,無法起到任何決定性作用。此時德海軍在波羅的海的主要任務是跨海支援東線人員撤退。1月到5月間,德海軍出動軍艦和民船冒著空襲造成的巨大損失,成功地將總數達200萬人的部隊,傷員,和難民從庫爾蘭,東普魯士,和波美拉尼亞運回了西方。象黑海艦隊1944年在克裏米亞一樣,波羅的海艦隊在1945年出動海航和潛艇對從海上撤退的德艦船進行了打擊。但是其大型水麵艦艇由於武功長期荒廢,最後海上殲敵機會盡管來臨但無力出海阻止德軍海上撤退。

 

海軍支援陸戰

 

盡管蘇德海軍之間無一次海上大戰,雙方都盡了最大努力來支援陸軍,為國家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兩國海軍都直接組成水兵部隊支援陸戰。德國有水兵師,1945年4月柏林危在旦夕之際,海軍總司令鄧尼茨元帥將一個水兵營空運到柏林助戰。雖杯水車薪,但元首熱淚盈眶。同時陸軍屢戰屢敗不爭氣,空軍司令戈林(原接班人)危難之際竟要元首授權來開始投降談判,元首4月30日自盡以前立遺囑將戈林解職而立鄧尼茨為接班人。結果這場德國陸軍唱主角的戰爭最後要靠一位海軍將領來收場,率領全體德軍向蘇美英盟軍投降。

 

蘇聯海軍(尤其是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很長時間無用武之地,但有大量受過軍事訓練的人力資源。所以組建了30個海軍陸戰旅,總共有10多萬紅海軍官兵投入陸戰,為最後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參考書目】(1985-1986年寫作原著時)

【德】卡爾·鄧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海軍戰略》。

【蘇】謝·格·戈爾什科夫,《國家的海上威力》。

【蘇】國防部軍事曆史研究所,《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史)》。

【英】艾伯特·西頓,《蘇德戰爭》。

【中】《航空知識》雜誌1985年3月,“世界航空航天大事記”。

 

【參考書目】(2020年打字整理補充原著時)

Seaton, Albert, 1971, The Russo-German War 1941-1945, Novato, CA: Presidio.

朱世蘶,2003,《東線1941-1945:國境交戰18天》,長春:吉林科技出版社。

朱世蘶,2008,《東線:從烏克蘭到羅馬尼亞》,重慶:重慶出版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