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蘇軍冬季攻勢,庫爾斯克戰役,奧廖爾戰役,蘇軍秋季攻勢(頓涅茨-第聶伯河戰役,基輔戰役,第聶伯河河曲戰役)
蘇軍冬季攻勢
蘇軍在1942年底在斯大林格勒成攻地對德軍合圍以後,戰線大大向前延伸。蘇軍利用這有利條件,在1943年1月12日發動了冬季攻勢。進攻由戈列科的沃羅涅日方麵軍為主,列伊特的布良斯克方麵軍和瓦杜丁的西南方麵軍從兩翼支援。突破口仍選在軸心國防線內的非德國部隊。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首當其衝,馬上被殲。然後蘇軍全線挺進,1月28日收複沃羅涅日。德第2集團軍被圍但馬上撤出以免保盧斯第6集團軍般的覆滅。
麵對咄咄逼人的蘇軍,魏克斯的B集團軍群防線出現了300公裏寬的缺口,但無任何預備隊來補缺。這樣南麵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2月13日後改為南方集團軍群,收編了原B集團軍群)左翼很危險,而其正麵也受到猛攻。再往南,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被困在高加索岌岌可危。曼施坦因部隊占領的羅斯托夫一旦失守,克萊斯特部隊除了渡海逃往克裏米亞以外就全無生路。1月27日在參謀總長蔡茨勒苦諫下,元首終於同意撤出高加索。A集團軍群雖損失不少但逃脫了被圍全殲的悲劇。然而1942年夏季“藍色”攻勢的初衷(占領高加索油田)從此被徹底放棄。將士用命打下來的邁科普油田由於蘇軍撤退前破壞,在被德軍占領的半年期間每天僅產出可憐巴巴的幾十桶油。對高加索三大油田中的另兩大油田(格羅茲尼和巴庫)德軍鞭長莫及,隻能望洋興歎。
2月18日蘇軍占領哈爾科夫。在這同時,新組建的中央方麵軍向德中央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德軍全線告急,兵力不足。最後隻好靠放棄在上一年蘇冬季攻勢中堅守不失的迭米揚斯克和爾熱夫兩個突出部來調兵抵抗,才免於中部戰線被突破。
在南方,蘇軍推進到頓涅茨河一線以後,繼續急進,先鋒直指第聶伯河。德軍全部A,南方集團軍群的部隊由曼施坦因統一指揮,在運動中發動逆襲。在裏希特霍芬第4航空隊大量飛機掩護下,以赫特第4裝甲集團軍為主,殺入蘇進攻部隊。赫特旗下豪賽爾的第2黨衛裝甲軍戰功卓著,近衛師,帝國師和骷髏師三支勁旅橫掃蘇軍戰線,3月14日德軍複克哈爾科夫。此時蘇軍兵力,裝備已消耗殆盡,加上春季雨多道路泥濘,遂退回頓涅茨河-米烏斯河一線停止了冬季攻勢。
經過一年苦戰,德軍大致回到了1941年冬季在羅斯托夫戰役中受挫後的戰線。蘇軍冬季攻勢總體來說取得了勝利,將德軍從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趕到800公裏遠的烏克蘭。德軍之所以最後免遭覆滅主要是由於曼施坦因巧妙用兵,能及時發現危險撤出部隊到縮短了的防線內機動作戰。盡管兵力不足(1943年3月整個東線缺額達47萬),但隻要能收縮防線集中局部優勢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擋住蘇軍,若一味死守隻能被殲。可惜元首未能吸取教訓,在以後作戰中一再下令死守。
庫爾斯克戰役
德軍在1942-1943年秋冬受挫後,力圖發起一場新的大規模攻勢以奪回主動權。進攻方向由元首親自拍板,將發動“城堡”攻勢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主攻由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群的赫特第4裝甲集團軍18個師和克魯格中央集團軍群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15個師南北夾擊,這將是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首次聯合作戰。德軍集結了大量兵力:人數達70萬,飛機1800架,坦克和突擊炮達到了2500輛。其中包括首次投入作戰的三種最新式的重型戰車:VI型“虎”式/“虎王”式坦克(重70噸,配88毫米炮)200輛,V型“豹”式坦克(重45噸,配76毫米炮)500輛,“虎”式坦克改裝的“費迪南”式突擊炮(重65噸,配88毫米炮,正式稱坦克殲擊車,1944年開始改稱“大象” 式)90輛,力圖在坦克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
但庫爾斯克突出部內蘇軍力量更強大。蘇軍在冬季攻勢中猛攻克魯格中央集團軍群後奪取了這一突出部,預測並證實德將在此反攻,於是加強防禦,構築防線,嚴陣以待。突出部內由瓦杜丁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和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麵軍扼守南北。突出部外南麵有西南方麵軍,北麵有布良斯克方麵軍保護側翼。另外將戰略預備隊主力編成草原方麵軍由科涅夫指揮,位於庫爾斯克正東,隨時準備支援突出部內蘇軍。蘇軍總兵力達130萬人,3100架飛機和3600輛坦克。
7月4日,赫特率第4裝甲集團軍開始實施精心準備的“城堡”攻勢。第二天,莫德爾率第9集團軍撲向蘇中央方麵軍防線,突破了10公裏,付出傷亡1萬人代價,但此後再也沒有進展。德坦克在雷場上大量被毀,炮彈消耗殆盡,攻勢銳減。北線德軍的攻勢總體來說一開始就失敗。
南線德軍在大量俯衝轟炸機支援下頑強戰鬥,開始層層突破蘇沃羅涅日方麵軍防線,矛頭直指庫爾斯克以南的奧博楊,蘇軍陷於被動,不得不投入預備隊。草原方麵軍的羅特米斯特羅夫率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強行軍480公裏支援沃羅涅日方麵軍,其4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850輛坦克,自行火炮在航空兵支援下向豪賽爾的第2黨衛裝甲軍發起猛攻。
7月12-16日在普洛霍羅夫卡展開了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決戰,雙方共投入1300輛坦克,突擊炮(德軍語)或自行火炮(蘇軍語): 850輛蘇軍戰車對450輛德軍戰車。實戰表明,德軍寄以厚望的重型戰車在裝甲和火力上是成功的,遠距離(1500-2000米)射擊時蘇軍坦克隻有挨打的份,蘇軍坦克在遠距離無法射穿德重型戰車正麵裝甲。但勇敢頑強的蘇軍坦克拚死衝鋒,用坦克“拚刺刀”,在近距離德軍重型戰車優勢不大。所以經常發生兩軍對壘時德軍重型坦克高速倒車的奇觀:目的是保持最佳射擊距離。但這樣一來跟在後麵向前衝的中型坦克和突擊炮部隊就產生了混亂,以致戰鬥隊形大亂。重型戰車在戰術上運用不當。裝備遠程火炮的重型戰車前裝甲厚,本因殿後執行火力支援,這樣可較穩妥地遠距射擊,也不必在最前沿緊急倒車而引發混亂。而實際運用上重型戰車(尤其是“虎”和“豹”式重型坦克)卻一馬當先突前於戰鬥隊形最前列。這樣較薄的側麵裝甲在和蘇軍T-34中型和KB重型坦克的近戰中極易被擊穿,重型戰車的優勢無法發揮。重型戰車設計上也有缺陷。“豹”式發動機不過關,彈藥配備不足。“費迪南”式沒有輔助機槍無法對付步兵敢死突擊。連續幾天戰鬥,德軍損失了300餘輛戰車,傷亡慘重,攻勢銳減。
蘇德戰場激戰方酣,英美盟軍於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希特勒不得不分兵南下,7月13日下令中止“城堡”攻勢,並抽走了包括第2黨衛裝甲軍這一勁旅在內的一批部隊。同一天蘇西方和布良斯克方麵軍為支援突出部內戰鬥向德莫德爾第9集團軍後方發動“庫圖佐夫”攻勢。此後的戰役重心就由德軍向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進攻轉變為蘇軍向奧廖爾突出部的進攻。
為了更多的吃掉蘇軍,曼施坦因在希特勒同意下在南線又打了幾天,最後隻能收兵。“城堡”攻勢蘇軍損失了2500輛戰車(其中徹底損失1600輛),德軍損失了1600輛戰車(其中徹底損失400輛)。蘇軍兵力損失了18萬人,德軍損失了6萬人。精銳德軍給對手造成了3倍於己的重大損失,展現了質量優勢。但是“城堡”攻勢要消除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戰略目的徹底失敗。庫爾斯克會戰發動時盡管德軍有局部兵力優勢,但戰術上對寄以厚望的重型戰車使用不當,使質量優勢無法充分發揮。而以後的戰鬥更由於草原方麵軍全部投入支援沃羅涅日方麵軍使德軍陷於更大的劣勢。最終蘇軍靠裝備,兵力上的巨大的數量優勢,再加上將士們麵對強敵敢打敢拚,贏得了勝利。這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決定性會戰,不但是整個蘇德戰爭,而且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之一。此後,德軍在東線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奪回主動權。
奧廖爾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蘇西方,布良斯克,和後來的中央方麵軍向德中央集團軍群占領的奧廖爾突出部從7月12日起發動進攻。每個步兵師正麵隻有1800米,取得很大進展。以後蘇軍的攻勢通常采用這種密集部署的戰術。德軍雖頑強抵抗,但越來越弱。同時盟軍在西西裏島登陸使希特勒憂慮重重。8月1日下令撤出奧廖爾突出部。
蘇軍秋季攻勢(頓涅茨-第聶伯河戰役,基輔戰役,第聶伯河河曲戰役)
戰爭進展至此,麵對蘇軍攻勢,除元首外德高級將領紛紛研究撤退問題。參謀總長蔡茨勒一直提議構築“美洲豹”防線,北方從納爾瓦起經貝帕斯湖到白俄羅斯,再到烏克蘭第聶伯河一線,一直到亞速海。但希特勒一直不同意,直到8月12日才姍姍下令統一構築“東牆”(與大西洋沿岸的“西牆”對應)。但仍嚴令部隊禁止撤至“東牆”,而決心保衛頓涅茨盆地。針對德軍的部署,蘇軍發動秋季攻勢,前出第聶伯河,切斷克裏米亞敵軍退路。
頓涅茨-第聶伯河戰役
蘇軍攻勢重點在烏克蘭,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首當其衝。蘇沃羅涅日,草原,西南和南方四個方麵軍自北向南保持強大的壓力。7月17日攻擊開始,德軍誤判蘇軍將在南部米烏斯河一線重點進攻,從頓涅茨河中遊抽調裝甲部隊調防南部。蘇軍乘勢猛攻德防禦空虛地帶。8月5日攻克重鎮別爾哥羅德,8月23日哈爾科夫(再次)重光。曼施坦因懇求增兵,但元首無兵可派。8月下旬蘇軍強渡米烏斯河。但此時德裝甲部隊已北上作戰無力在南部反突擊。蘇軍進逼煤藏富饒的頓涅茨盆地,不管願意與否曼施坦因被迫撤出。9月15日元首無奈之下同意從頓涅茨盆地撤軍,於是各路人馬蜂擁擠向第聶伯河上的主要渡口: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克烈敏楚格,切爾卡塞,和基輔。蘇軍乘勝追擊,空中飛機狂轟濫炸,地麵部隊圍追堵截,馬不停蹄直插第聶伯河各渡口。9月21日第一批蘇軍抵達第聶伯河。到9月底曼施坦因部隊被驅至尚未完工的“東牆”(8月12日才正式開工構築)。
在曼施坦因南麵,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雖在蘇春季攻勢中撤出了高加索,主力駐守克裏米亞,但旗下第17集團軍占據著塔曼半島,這個對未來反攻極為重要的橋頭堡。此時被蘇北高加索方麵軍咬住猛攻。元首遲至8月14日才同意撤出這一危險的橋頭堡,第17集團軍大部安抵克裏米亞。
基輔戰役
在烏克蘭北部,蘇沃羅涅日方麵軍向基輔猛攻。9月22日首先在基輔以南布克林向德赫特第4裝甲集團軍發起不惜傷亡的強攻。飛機轟炸後的地麵猶如新翻過的耕地,步兵在坦克掩護下一波一波衝鋒。德肖爾蒂茨的第48裝甲軍沉著應戰,大量殺傷蘇軍使其受挫。蘇軍不得不中止進攻,調整部署,把矛頭指向基輔北部的柳帖日橋頭堡。蘇軍再次集中了強大的炮兵和航空兵,11月3日再次進攻。赫特部隊本已兵力不足,布克林激戰中又傷亡不少,所以再也無力抵擋,防禦土崩瓦解,以至蘇坦克在夜間大開前燈大搖大擺調動德軍都無能為力。瓦杜丁率第1烏克蘭方麵軍(前沃羅涅日方麵軍。10月20日蘇方麵軍番號調整,沃羅涅日,草原,西南,南方方麵軍從北到南依次改為第1,2,3,4烏克蘭方麵軍。這些番號一直用到戰爭結束)於11月6日解放了基輔。由於戰敗,從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至今一直統率德第4裝甲集團軍屢見奇勳的赫特被解職。繼任者勞斯力圖奪回基輔但無濟於事。
第聶伯河河曲戰役
在曼施坦因南麵,蘇軍前出到第聶伯河河曲部。德南方和A兩個集團軍群危機四伏,但無力扭轉戰局。9月7日曼施坦因隻有257輛坦克和220門突擊炮,麵對蘇軍強大的攻勢除了招架幾下以外無還手之力。10月14日蘇軍攻占紮波羅耶,11月初前出至美利托波爾以西第聶伯河下遊,徹底切斷了克裏米亞通道,將駐守在克裏米亞的克萊斯特A集團軍群孤立在半島上。
在河曲部,蘇第2,3,4烏克蘭方麵軍並駕齊驅,10月23日收複了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和克裏沃羅格。舒埃納爾率德第40裝甲軍經苦戰奪回了克裏沃羅格,總算在這場會戰中為德方贏得了一場小小的勝利。
其他戰役
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一樣,克魯格的中央集團軍群也被打得焦頭爛額。它兵力嚴重不足,缺額20萬人,戰鬥力銳減。從8月起蘇軍不斷進攻,德軍被迫步步後撤。9月25日加裏寧方麵軍收複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方麵軍前出至第聶伯河-索日河地區,最遠進至別烈津納河。葉廖緬科的加裏寧方麵軍(10月20日番號調整後改為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於10月6日強攻維切布斯克,突破了德軍防線。賴因哈特的第3裝甲集團軍投入了一個師加一個“虎”式坦克營終於控製了局麵,勉強守住了該城維持到1944年。這期間克魯格因車禍受傷,由布施繼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
在北方,屈希勒爾的北方集團軍群當麵形勢未變。列寧格勒由拉多加湖南岸一條狹長走廊與腹地相通,不久將解除被圍壯態。德軍既無力再次兵臨列寧格勒城下,又無命令不能撤到貝帕斯湖“美洲豹”防線。北方蘇軍雖積極準備反攻但一直無所作為。
1943年回顧
縱觀1943年戰局,可以看到雙方攻防的重點在南方,都投入重兵,那裏的局勢對整個戰局起決定作用。蘇軍先通過冬季攻勢將德軍從伏爾加,高加索趕回頓涅茨河。繼而養精蓄銳,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一舉獲勝,接著牢牢把握了戰爭主動權,發動了由大大小小一係列戰役組成的秋季攻勢,又將德軍趕至第聶伯河一線,孤立了克裏米亞敵軍,收複了哈爾科夫,基輔,斯摩棱斯克等重要城市。但是應該看到,在這些攻勢中蘇軍的戰略都是采用在寬大的正麵上好幾個方麵軍大規模推進而沒有大規模合圍,因而未能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等將領均建議合圍,但斯大林為將德軍早日趕出烏克蘭而沒有采納。在德軍方麵,1943年的戰鬥力與1941年根本不能同日而語。裝備,補給,油料不足,部隊損兵折將,缺額累累,各級編製徒有虛名。對德軍來說,戰爭主動權已徹底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