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邊境戰役(波羅的海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烏克蘭戰役),莫斯科戰役(上),羅斯托夫戰役,提赫文戰役
邊境戰役(波羅的海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烏克蘭戰役)
1941年6月22日淩晨,德國三大集團軍群在炮兵,空軍對蘇邊境據點,駐地,指揮所,機場,交通樞紐進行了密集轟擊之後越過邊界,開始“巴巴羅薩”行動。德軍攻擊出奇不意,精心準備,使蘇軍措不及防,損失慘重。蘇空軍800架飛機在機場被毀,另400架被消滅在空中。德空軍以損失10架飛機的輕微代價取得了絕對空中優勢,掩護陸軍完成邊境戰役,取得輝煌燦爛的偉大勝利。“巴巴羅薩”攻擊之迅猛,戰果之巨大,空前絕後,為戰史罕見。邊境戰役由三個大型的,連續的戰役組成:波羅的海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烏克蘭戰役。而每個戰役又可再分為若幹個(相對而言)小型戰役。整個邊境戰役全殲了幾乎所有蘇聯邊境部隊,為戰爭打開了良好局麵。
波羅的海戰役
馮·李勃元帥率領的北方集團軍群由赫普納的第4裝甲集團軍擔任先鋒,兩個步兵集團軍保障兩翼。赫普納旗下曼施坦因和賴因哈特(此兩位名將後來都成為集團軍群司令)的第56,41裝甲軍首先突入蘇占立陶宛,渡過涅曼河,繼而奇襲位於道加夫皮爾斯的德維納河渡口,直插離邊境800公裏遠的列寧格勒。但是波羅的海沿岸森林茂密,河湖遍野,缺少坦克突擊所需的大平原。加上北方集團軍群兵力不足,無力為閃擊深入的裝甲部隊提供有力保障,因而無法進行大規模包圍戰,未能大量殲滅蘇軍主力。但北部德軍的閃擊戰打碎了蘇聯北部邊境的防禦,迫使其退守到列寧格勒,為中路和南路德軍的勝利提供了不容忽視的援助。
白俄羅斯戰役
馮·包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當麵的巴甫洛夫率領的蘇西方方麵軍主力在開戰時部署在比亞威斯托克突出部。此地1939年9月以前屬於波蘭,是蘇德瓜分波蘭後分給蘇聯的“獵物”。擁有主動權的德軍部署在突出部的南北兩麵,隻需“合牙”即可合圍蘇軍。施特勞斯第9集團軍和赫特第3裝甲集團軍由北向南,克魯格第4集團軍和古德裏安第2裝甲集團軍由南向北,鐵騎猛進。6月27日兩支裝甲部隊在明斯克附近會師,完成鉗形包圍。戰至7月8日,俘敵30萬人,擊毀坦克2500輛,殲滅30個師。戰敗的巴甫洛夫被處死,由鐵木辛哥繼任。
完成明斯克戰役後德軍繼續高歌猛進,信心百倍。7月16日以破竹之勢占領斯摩棱斯克,又將蘇西方方麵軍餘部包圍。蘇軍組建了一批新的部隊實施反突擊,但火力不足無法解圍。從7月8日到9月初,中央集團軍群又俘獲30萬蘇軍,擊毀3300輛坦克。中央集團軍群勝利完成了由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組成的白俄羅斯戰役,推進了800公裏,離莫斯科僅300公裏,勝利在望。
但希特勒沒有下令進攻莫斯科,而是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兩支裝甲勁旅分調南北。這一行動一直引起爭論。蘇聯稱德軍未攻打莫斯科是由於蘇軍抵抗。但蘇軍屢戰屢敗根本不構成威脅。實際上這是“巴巴羅薩”計劃規定的,即德軍一過斯摩棱斯克就將主力移師南北,並沒有其他原因。盡管中央集團軍群將領派古德裏安去勸說元首讓他們放手奪取莫斯科,希特勒仍按計劃行事堅持原令。
烏克蘭戰役
馮·倫斯德元帥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分左,右兩路。左路軍由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6,17集團軍組成。其當麵的蘇西南方麵軍在蘇軍各部隊中實力最強,準備最充分。左路軍於6月22日出動,不得不沿路苦戰,進展不大。7月1日,右路軍在羅馬尼亞14個師的支援下才遲遲從羅境內出動,戰鬥十分激烈。右路軍當麵的蘇南方方麵軍從比薩拉比亞巧妙撤出。德軍追擊至烏曼,終於合圍成功。8月8日德生俘蘇軍10萬。此時布瓊尼西南戰區麾下的兩個方麵軍(西南和南方)已被擊潰,被迫撤至第聶伯河一線。至此,烏克蘭蘇軍已被打垮。
9月希特勒下令赫特北上,古德裏安南下。於是北方集團軍群在揮師北上的赫特第3裝甲集團軍支援下向北徐徐推進,進抵芬蘭灣,拿下了諾夫哥羅德,迭米揚斯克等重鎮,將列寧格勒包圍。
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揮戈南下,直指基輔,右邊的克萊斯特的鐵騎亦揮師猛進。9月16日完成對基輔布瓊尼大軍的合圍,9月20日基輔失守。至9月26日,在基輔戰役中蘇4個軍被殲滅,2個軍被打殘,100萬大軍灰飛煙滅(其中45萬被俘)。因戰敗布瓊尼本人被鐵木辛哥接替。德裝甲部隊在烏克蘭遼闊的原野平川任意馳騁。在黑海沿岸,克萊斯特和曼施坦因(此時已被調離北方集團軍群在南方集團軍群指揮第11集團軍)俘敵10萬。曼施坦因繼而殺入克裏米亞半島。但半島東部的克赤半島和西部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未克。
莫斯科戰役(上)
激戰兩個月以後,德軍估計蘇軍傷亡被俘已達250萬以上,末日臨頭。9月6日,希特勒發布進軍莫斯科的第35號命令:“台風”行動。但此時德軍傷亡也不小。截止8月26日已傷亡44萬(死亡逾9萬),僅補充了21萬新兵。28個師的陸軍總部預備隊投入了25個師以後倍感兵力不足。不得不采取削弱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的辦法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增至70個師(含裝甲師14個,摩步師8個),飛機1000架,集中了東線3/4的力量。而他們的對手擁有整個蘇軍40%的部隊和火炮,35%的坦克和飛機,逾100萬人準備拚死守衛紅都。
9月30日,赫特第3,赫普納第4,古德裏安第2裝甲集團軍分北,中,南三路猛攻。10月初,古德裏安殲滅了蘇布良斯克方麵軍10萬人。在北麵,赫特和赫普納兩軍合圍維亞茲馬蘇預備,西方兩個方麵軍,殲滅45個師60萬人。至此,德軍肅清了莫斯科兩翼的蘇軍,完成了“台風”第一階段,莫斯科在虎視眈眈的德軍麵前危在旦夕。朱可夫元帥臨危受命,出任莫斯科防禦總指揮。
到10月中旬天氣變壞,開始下雨,“台風”銳減。德官兵身著夏裝奮勇衝殺,但進軍勢頭逐步減弱。然而從蘇方角度看步步進逼的德軍仍令人驚恐萬狀。各國外交使團收到通知要火速撤至800公裏外的古比雪夫。10月16日驚弓之鳥的莫斯科市民部分猖狂出逃,部分打砸搶囤物資。10月19日蘇政府宣布莫斯科被圍,同時封城不許出逃,內務部隊進城維穩。同時斯大林堅持不撤的消息也穩定了人心。盡管戰線步步推進,但終因道路泥濘,各路德軍陷於惱人的泥潭之中,裝甲部隊猶甚。而蘇軍抵抗頑強,將士用命,迫使德軍自開戰以來第一次被迫停止了作戰行動。
11月6日冰凍出現,雨水泥濘的局麵終於停止。11月7日(10月革命紀念日)斯大林在暴風雪中紅場閱兵,部隊參閱後直接上前線。11月15日德軍重新進攻。但是把車輛從泥濘中解救出來的嚴寒,卻無情的摧殘著不得不驅車作戰的士兵。盡管尖兵部隊突入離城僅8公裏的希姆基(莫斯科西北麵),但強弩之末再也無力前進。天寒地凍慘烈,11月27日氣溫兩小時內從-20度驟降至-40度。可怕的寒流超過了人體能忍受的最大限度,數千名德軍士兵凍死,數萬人凍成殘疾。
裝備精良,冬裝齊備的西伯利亞師投入了凶猛的反突擊戰鬥,迫使德軍不得不後撤。12月8日元首在所有將領苦諫下勉為其難的放棄攻勢,下令停止進攻。德各精銳部隊再也無法恢複元氣了。在12月底以前,惱羞成怒的元首將包括包克,倫斯德,古德裏安,赫特在內的30多名將領解職。損兵折將的德軍不久就將遭到蘇軍規模由小到大的冬季攻勢的沉重打擊。
莫斯科戰役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失敗的原因並不能完全歸罪於天氣惡劣。蘇軍也麵臨同樣惡劣的天氣。蘇軍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力投入是一重要原因。由於蘇駐日間諜左爾格發來情報確認日本決定不進攻蘇聯而是從空襲珍珠港起一心“南下”,蘇軍能放心的從西伯利亞和中央內地抽調了近50個師來保衛莫斯科。而同期德中央集團軍群得到的補充還不足1個師!
羅斯托夫戰役
在莫斯科戰役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開始由第聶伯河前出至頓涅茨河,試圖拿下“煤倉” 頓涅茨盆地。10月底攻克哈爾科夫,當麵蘇軍後撤。德軍一因疲憊不堪,二因油料不足無力追殲。加上草原上的暴風雪,前進困難。盡管如此,克萊斯特率領的第1裝甲集團軍仍於11月20日苦戰後拿下了頓河河口的“高加索門戶”羅斯托夫。但很快遭蘇軍30個師反擊被逐出。德軍算上3個裝甲師僅14個師,明顯劣勢。倫斯德請求撤至米烏斯河一線被嚴令禁止後,憤而辭職,由賴歇瑙繼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但仍無法避免後撤,元首被迫同意。羅斯托夫戰役是蘇軍第一次成功的反擊,又是德軍第一次受挫。主要原因在於天氣惡劣,部隊久經征戰,人困馬乏。
提赫文戰役
在列寧格勒地區,李勃的北方集團軍群奉命攻占提赫文,試圖在拉多加湖西南與芬蘭軍隊會師,以切斷列寧格勒最後的補給線。由於抽調了坦克和航空兵支援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李勃兵力不強,尤其缺少裝甲突擊力量。雖在蘇軍防線中向提赫文方向前出,但很脆弱。11月25日提赫文突出部德軍被迫轉入守勢。寒冷的天氣使部隊活動大受限製,最後不得不在12月9日撤出。
1941年回顧
1941年德軍在夏季作戰中戰無不勝,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在秋,冬之際很不順手。蘇軍從無還手之力到終於能在局部反擊成功,預示著開始走上擺脫慘敗厄運的崎嶇小徑,但還遠未走上通向勝利的凱旋之道。盡管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蘇軍離勝利還很遙遠,戰場主動權依舊掌握在德軍手裏。戰爭勝敗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