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略

全球軍事,曆史,戰略
個人資料
正文

蘇德戰爭戰役簡史 序

(2020-06-09 12:53:10) 下一個

蘇德戰爭戰役簡史

An Outline of the Russo-German War Campaigns

 

Preface

 

1941年6月22日淩晨3點15分,一聲炮響之後萬炮齊鳴,三路德國大軍全線突破,撲向蘇聯生死攸關的中心地區: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基輔-頓巴斯。

 

曆時四年的蘇德戰爭由此開端。此後,這場戰爭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其規模之巨大,損失之空前,傷亡之慘重為世所罕見。這場人類有曆以來最激烈的戰爭被蘇方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工農社會主義國家與帝國主義突擊力量的元凶之間的一場大搏鬥”。在簡述曆次戰役經過前夕,有必要對戰爭的起因和準備作一番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始與1939年9月1日德軍踏上波蘭之時。先前德國在1938年3月吞並了奧地利,同年10月占領了捷克蘇台德區,次年3月將整個捷克納入版圖,將斯洛伐克置於保護之下。1939年8月23日,沒有共同邊界的德蘇兩國簽訂了外人看來莫名其妙的“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僅“宣戰”而已,軍事上陷於“靜坐”。裝備先進的德軍很快掃平波蘭。就在波蘭在閃電戰的沉重打擊下垂死掙紮之際,9月16日,波蘭人的背後出現了西進的蘇軍。於是,兩個強國之間的交易得手,波蘭被第四次瓜分(波蘭前三次於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俄,普,奧瓜分)。德蘇兩軍沿布格河駐防,河西為德國“東部總督區”,河東的“數百萬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在蘇軍保護之下避免了被奴役的命運,和他們東部的兄弟們一起重新回到了統一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由於德國“威脅著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各國,蘇聯不能容許它們成為進攻蘇聯的基地”。於是高壓之下隨一係列“互助條約”的簽訂蘇軍占領了波羅的海沿岸各國。豈料“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府在西方列強唆使下背棄了條約,進行了反蘇和反蘇駐軍的活動”,於是“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本國資產階級政府建立了人民政權。1940年8月,最高蘇維埃滿足了它們加入蘇聯的要求”。這樣蘇維埃共和國的大家庭又增添了三個成員: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被並入版圖。【1986年原注:本段引言出自《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史)》。2020年補充:當時就覺得這種蘇共的強詞奪理十分怪異,所以特此加注。但當時在中國無法了解蘇聯霸占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真相。】

 

在波蘭滅亡之後,英法盟軍已坐失良機。希特勒回首西侵,1940年4月9日突襲挪威和丹麥。5月10日,德軍在西線傾巢而出,鐵騎橫掃。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相繼淪亡。5月14日色當要塞被突破,法軍土崩瓦解。英軍(和部分法軍)湧向敦刻爾克,狼狽逃回英國。6月14日巴黎被占,6月22日法國戰敗投降。德國控製了富庶的法國北部工業區和重要的比斯開灣沿岸,閃電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7月10日,不列顛之戰開始。德國轟炸機試圖從空中懾服聯合王國,皇家空軍全力出擊,以劣敵優終於使德國的戰爭努力自開戰以來第一次被挫敗。

 

無法實現征服英國企圖後,希特勒企圖通過又一場閃電戰快速征服蘇聯。1940年12月18日簽署了“巴巴羅薩”命令,部隊開始東調,預定次年5月20日開戰。但節外生枝,在德軍右翼,巴爾幹地區意軍作戰不力。於是為了幫助軸心國盟友,德軍開入保加利亞逼近英的盟國希臘,時值1941年3月。一個月後南斯拉夫發動親蘇政變。德軍一怒之下炸平了貝爾格萊德,征服了南全境。5月20日德國傘兵空降克裏特島,擊退英軍拿下該島,英軍被迫從希臘大陸撤退。這是德國在二戰開打兩年不到的時間裏第二次成功地將英軍從歐陸趕下大海。但是原可用於“巴巴羅薩”的寶貴時間至少喪失了三周,其後果當時無人預知。

 

“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動用145個師,320萬人,在1-2個月征服蘇聯歐洲部分。雖比進攻法國時多了9個師,但以這點兵力要擊敗幅員遼闊的蘇聯則是太少了。

 

集團軍群

步兵師(集團軍)

裝甲師

摩步師

師總計

裝甲集團軍(司令)

航空隊/飛機

北方

20 (2)

3

3

26

1(赫普納)

第1/430

中央

35 (2)

9

6

50

2(古德裏安/赫特)

第2/900

南方

33 (3)

5

3

41

1(克萊斯特)

第4/600

預備隊

24

2

2

28

 

第5/70

總計

112

19

14

145

坦克3300輛

飛機2000架

 

北方集團軍群由馮·李勃元帥指揮,將由東普魯士穿過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直逼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由馮·包克元帥率領,將在普裏亞皮特以北的大平原上以其裝甲部隊為先鋒實施突擊,矛頭直指斯摩棱斯克而東取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由馮·倫斯德元帥領軍,將分別從波蘭南部和羅馬尼亞突入烏克蘭。在北方,駐芬蘭的德第20山地集團軍將出動8個師,芬蘭將出14個師助攻。其他加上羅,意,匈的部隊,德國的盟軍提供了40個師。

 

此時德為防英反攻,在西歐還留有38個師的重兵。在丹麥,挪威,巴爾幹,北非等側翼,分別有1,7,7,2個師的占領軍。整個西歐和北非駐有1500架飛機。

 

西歐南歐戰禍頻頻,東歐同樣戰雲密布。蘇軍在邊境上部署了170個軍/師級部隊(傳統的步兵師,騎兵師以外,現代化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以軍為基本單位,無師級單位,軍下麵以旅為作戰單位)。

 

 

步兵師

坦克軍

機械化軍

騎兵師

總計

波羅的海

19

4

2

 

25

西部(白俄羅斯)

24

12

6

2

44

西南(烏克蘭)

32

16

8

3

59

奧德薩(蘇羅邊境)

13

4

2

3

22

德軍正麵蘇軍總計

88

36

18

8

150

蘇芬邊境

20

 

 

 

20

東歐總計

 

 

 

 

170

總計(+ 內地,中亞,遠東133)

 

 

 

 

303

 

蘇軍戰略預測德軍將在西南烏克蘭方向主攻,於是集結了59個軍/師重點防禦。而德軍實際的主攻方向,中路(蘇稱西部,即白俄羅斯)卻被相對忽視,尤其在裝甲力量配備上。

 

“巴巴羅薩”一聲炮響之後,德軍如猛虎下山,勢如破竹,進展猶如圖上作業一般順利。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陸上戰爭就此拉開序幕。這場曆時四年的慘烈戰爭曆年的戰線(請見地圖)猶如大浪,先波濤洶湧一路向東在蘇聯腹地的伏爾加河-高加索地區拍岸,然後浪潮回流一路向西在德國心髒和另一路從諾曼底一路向東的浪潮匯合,才將戰爭烈焰熄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