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西安遊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又一部百老匯劇(聖誕頌歌)

(2022-12-10 09:34:33) 下一個
我昨日跟女兒看了百老匯獨幕劇/獨角戲(聖誕頌歌)。我們懷著歡心去觀大團圓劇,結果實際看完那出話劇居然沒看懂啊。真是美國實踐,隻要什麽事兒沒有預先調研,功課沒做,到現場都是意外加蒙圈。哈哈!
那劇是在下午兩點放的一場,觀眾有小一千,大多是老年人,也有部分學生 。(我前麵的夫婦中,女士五六十歲,帶著發亮的銀色發箍,和閃亮的金色手鐲,圍著大紅的圍巾,很有劇院感,給我上了一課(如何裝扮去看百老匯劇).
那劇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一篇短篇小說,講一個吝嗇的老人在聖誕前夕悶悶不樂,對別人戾氣爆棚。結果聖誕前夜,他們夢了許多事,看見了鬼,回憶起他自己與逝去妻子相愛相伴、自己家裏曾孩子環繞共渡聖誕良宵的美好情形。 夢醒後,他努力改變自己的怪性情,決定好好對待服務他的仆人及街坊鄰居等。它就講了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那劇開篇挺嚇人壓抑的,舞台上是一具開蓋的棕色棺木,布景燈光也是暗暗的 。開演前,服務生打的牌子上寫著“關掉手機,不要驚擾死者”.
那劇演出全程近一個半小時,從頭到尾都是一位中年男演員以獨白回憶絮語形式展開的。場景大多是他的家,客廳及臥室,及他幻覺中的過去的家及聖誕晚餐桌及墓地鬼怪等。那麽長的表演時間,大段的獨白,都靠那名男主演的個人表演撐場,真不容易。他時而古怪戾氣,時而幽怨哀傷,時而興奮歡快。。。真的是調動了混身解數來吸引全場觀眾的注意力。。。不容易的。。。狄更斯寫的獨白對話,並非是詼諧幽默的那種,而是嚴肅深刻甚至刻薄的,都由他演繹出來。。。可惜全英語很多句子我沒有聽懂。。。很多場景黑暗陰鬱。。。一個聖誕頌歌,其實歡樂的場景和聯想沒有五分鍾七分鍾,大多沉鬱的台詞及布景。。。我剛看到一半時,內心強烈的欲望是趕緊撤出劇院,找個好看的劇看,別浪費時間了 。。。我又轉念一想,現在改弦易張,太遲了,其他劇的票子臨時買起來很貴。而且,劇作改編自狄更斯的小說,應該不會太差,又是百老匯話劇,很多人審核過的。我在紐約時報上讀了一點劇評開頭,知道是一個人表演的。劇評我沒讀完。。。這裏是美國紐約,不是英國倫敦,能遇到無數莎士比亞迷,狄更斯迷。我看過狄更斯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老古玩店)(霧都孤兒)。他那個時代,工業革命前英國腐朽的帝製,其民眾生活社會現實大致就是那般陰鬱的。。。在鬧哄哄的百老匯劇裏,這算是一股清流了,它算是獨幕話劇了,就堅持著看下去吧。。。結果,我前排一家三口,兩白人中年夫婦帶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來看。那男孩直接中場睡著直至結束。。。劇情有點悶是真的,孩子不能勉強他自己不睡過去。。。哈哈。。
其他方麵如布景轉換頻繁,燈光變換多樣,音效出色,投影製作的各種舞台效果也挺豐富。 。。這些都是百老匯劇的一貫特色。 我小女兒頭一次看百老匯劇,她沒怎麽看懂。 。。其實我也是。。。
我被劇裏的那一幕挑動了思緒:那幕,男主細數他太太準備了怎樣豐富的聖誕大餐,他孩子又是怎樣調皮,怎樣很享受母親為節目的精心準備。。。
我為此還有些慚愧呢。 我也成家二十幾載了,很多次新年或除夕大餐都是我婆婆或大姑子在操持主辦的,我都是打下手。或自己小家庭小範圍餐飲打理一下,沒有那麽大的心力去備大餐。。。到美國幾年,也是我母親或我姐我妹準備餐點款待我家幾個(居住條件簡陋,從沒有條件請客).而愛心和耐心及烹飪技能似乎越來越差一些了,自家聚餐總是以外食為主。。。而小妹因是異族婚姻,她家很是講究感恩節火雞餐的準備,如自製Gravy等。但仍屬簡單版感恩節餐。聽男主細細羅列其家庭聖誕餐項目,方覺西方節日餐飲的文化美國是傳承自英國的,很細致的一套講究。。。
光陰荏苒,轉眼我就十了,還沒怎麽操辦過大宴款待自家人。。。在看台上,我發覺不論中外家庭,都是母親/妻子張羅節日宴會,款待大家庭成員,加強凝聚力也聚人氣。。。我過去因為不懼禮數,經常還沒到過中秋節,已給孩子買食月餅幾次了,總覺搞得那麽隆重刻板似不符合人自然隨性的本能。確沒曾想有些破壞了節日的儀式感。。。
(台上的一幕讓我想起大姑子給老公公操辦八十歲壽宴的事兒,還是大姑姐更傳統,辦事兒能力更強啊。。。)
言歸正傳,這劇實際是老者節日驚夢,和夢醒洗心革麵的心路曆程。它的許多獨白,對每個有人生閱曆的人來說都是當頭棒喝,一個提醒。它提醒人不好慣性混日子,要為周圍人送出溫暖和溫情。至此聖誕來臨之際,看這劇讓人反思自己。。。。
總體來說,這劇挺成功的。。。能在老莎故鄉看此劇,可能更有感覺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