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觀看拍攝現場的記錄
近日看網上一篇文章,一個六十歲左右的大姐寫的(當群眾演員的經曆)。頗為湊巧,我也於近日圍觀了一個拍片現場,也寫一寫我的觀察。
美國電影行業很發達,它製作的美劇和美國大片有一頭獨大,席卷全球的趨勢(誇張的說法了,是產值高從業者眾)。我在中國時也是追美劇一族,如(欲望都市)(六人行)等,都構造了我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強烈向往(玩笑的了。真實情況是紐約我接觸到的人和環境誰也沒有那樣生活,是夢幻劇的了)。但美劇及好萊塢大片,製作嚴謹 ,情節緊湊的好劇也多。美式大片,我看過一些後,就缺乏欣賞了,雷同的英雄主義情結,讓人沒啥期待(可能愛好漫威英雄的人要砸。哈哈)我可能有年紀了,我更願意看慢片,文藝片。。。
話頭轉到觀摩拍片上。那拍片日提前三五天,我所住的街道邊就貼出告示,說(NewAme)劇組要於某日早5時至晚9時拍電影,需空出附近幾條街的馬路牙子(停車位)。我還有些遲疑,拍電影又不是行政命令,附近居民會配合嗎。那天我晨練回來,就注意到附近街區多了好幾部大廂式卡車和小的麵包車及小卡車。我們街道,就是那個以希臘人老戶居多的不長的風景較為優美的小街(此街上有若幹棵高大高樹,有些軀幹要一人半抱那麽粗。大部分房子比較美觀,其門前房後各有小花園,有幾家是專有園藝公司定期打理的,有的自行打理花園。如國慶日,萬聖節,聖誕節主人們都精心打扮花園,是本鎮裏以講究生活美小有名聲的亮點地段。如有家住宅,入戶門口邊上吊著藤製休閑單人吊椅,很溫馨舒適的樣貌)。當然這些居民大多對我和我的中國鄰居不大理睬,(也是中國人住宅多住人多外表平凡,也沒有花園,那花園的地兒全改停車水泥地了。。。房舍不大美麗)我意思是我跟那些希臘鄰居沒交集。現拍劇借用的那家宅子,女主人是位身材消瘦中等身量的六七十歲的講究的白人老太太,我是在社區中心參加集體鍛煉時見過她,身體不大好,半程後要坐在椅子上完成鍛煉,我對她印象較深是她的白色頭發老是波波頭短發造型,一絲不苟。她的年齡,能這樣講究的不多了,她家的花園也是很簡潔漂亮。。。能想象室內裝修布置都考究,所以會被劇組借用,小小光榮啊。。。
話說我上午專門出門抽空去小街上看:謔,人真多。總共有四五十人,各“兵種”齊全,有打燈光的,監控回放機的,搞各種設備的,甚或舉牌阻擋路口車輛的。。。工作人員排在街上好幾家的車道及門道裏及路兩邊。我看他們先期的協調征用工作做得不錯嘛,一切有序,絕無鄰人跳出阻撓。。。應該有經濟補償。
我注意觀察了一下,誰是演員,誰是導演。我看到一個中等身量的中年男子著短風衣和花格羊毛圍巾,正在被補妝。化妝師是個戴口罩的棕皮膚中年女士。。。旁邊有那頂罩板的人,似為了反光效果而在入戶口頂部放板(有專人舉著)。。。那操作版的人已經在我隔壁家車道上,也是我房間窗下,跟同事大聲說話寒暄多時了(令我關窗避音)。。。但我心中異樣的是,這街上從沒有這麽大聲操流利英文的中青年人的聲音,(總是靜靜的,偶爾有散步遛狗的老者)。這街上也從沒這麽多青壯年電影從業者,著裝便利舒適,個個麻利精神氣的。。。很蒙太奇。。。給我們蒼老版的街區布設了一道不同的人氣之光。。。
我約略看過要做拍電影現場的那家門口,我住這裏幾年,都沒見它家開過門(估計一般走側後門)。它前門大開時,我撇見其門內牆上掛一副哈德遜河穀MOhonk的水景攝影作品,整潔幹淨。。。門外院內曾在搬幾個搬家公司大移動筐,運進病人用的折疊活動床等物品。。。我想表達的是,拍電影多工種結合,裝備布景設備一大堆。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些人中,有管後勤車的,管盒飯的(中午時分每人發一袋食物(小盒飯食,一小袋切片蘋果及飲料)),有管垃圾桶,管移動座椅的。。。
這場景和我原先想像的拍電影不一樣。拍片現場井然有序,我看得出人人都操心著自己手裏的工作,無多少寒暄的人。。。見過美國本地社區演話劇,他們現場有舞台經理,拍片現場的管理也很職業有序啊。。。
(插圖一例群演。我的鄰居,一位白人閑太,她家剛搬來沒半年。我在室外觀看拍片時,她家門開了,門口掛衣櫃一片“金光燦爛”的好衣物掛著,讓我以為她家暫時被用於女主演化妝室,走出的是女演員。我細一看,是著休閑運動套裝的鄰居女主人,精細化過妝,牽著她家袖珍狗似要遛狗,活脫脫一副要演真人秀“好萊塢主婦”的樣子。她這樣“應景”,令我蠻意外的,又在情理之中。。。
簡言之,我遭遇住家附近拍電影,還頭一次這樣近距離觀察,覺得挺有意思的。紐約生活,遇拍片幾次,如曼哈頓金融街附近見過,過去我居於另一鎮子見過(那鎮子以較老式英式商業街著稱),我進學時在皇後區學校見過,都沒時間細看圍觀。如今碰到了,結合自己的經曆想想,拍電影是怎麽回事,挺有意思。。。
我原覺得拍電影主要是編劇導演演員,是感性層麵東西多,藝術創作多。近日圍觀總結,是各種技術實踐,如燈光,布景等等,是個大的團體作戰,還多露天作業,各行都不容易啊。。。
二 回憶我接觸過的學紐約電影製作的學生們
美國紐約這地方是實現夢想的地方。如果你有電影夢,它的大學裏有相關學科。如我看過當年我學習的社區大學兩年製媒體班的畢業短片匯總之夜。我當時很驚異於某些學生作品,如非洲某國的成年學生拍的反映它那裏民俗的短片,日裔學生拍的有古裝日本武士及武士道旗幟為主題的像印象派畫集合一樣的短片。我總體感覺學媒體製作是學方法,學會這方法的人著力表達的是他們最熟悉最想表達的民族性或自我,並不雷同於美國主流趨勢。這些學生,學成未必能在美國主流媒體中謀到好位置,但回到本國或本社區,其巨大能量就能釋放出來。。。我另外知道紐約視覺學院有攝影攝像係,學攝像費用很貴,我女兒同學在那裏學習期間,遭遇經濟窘困,差點想賣血,心愛的機子也廉價賣掉了。。學吸不易,能堅持下來就好。。。
三關於華裔表達及華裔學電影及拍電影的想法
我過去老人院的韓裔同事孩子是學導演的。一代半或二代以後的移民或許能從事電影工業相關的創作性工作,一代移民嘛就先“搬磚”吧。
像紐約本地人,如演(欲望都市)Mr Big的演員Bal的Wi你,就居於紐約(其幾月前麻煩纏身,他拍電影時使道具槍射擊,結果裏麵有真子彈,他誤擊斃女攝像師),他們的機會很多。
而我曾退掉亞馬遜會員,因為在我看了許多平平的美國免費電影之後,我覺得自己對那麽些的白人社會及其生活厭倦了(他們很有資源,很會表達自己,很小的事情很小的心情也拍成電影。而我們移民生活圈內那麽多苦大仇深的事兒都沒人表達。實際是表達處於弱勢地位)。
另外由於紐約的大都會聚集效應,像林肯中心等地經常有電影節活動,像我關注過每年八月份的亞洲電影節,近期的紐約電影節(時間限製經常去不了,有時間時又碰巧放的電影太“奇怪”沒成行,於是網上電影人的訪談稍看些)。我關注的是他們怎樣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周遭的社會現實,研究一下很有趣。我喜歡看電影,現代社會有這樣快速變化,媒體視頻類似比我寫博客信息量包容大,影響麵兒也廣些,可我怎麽就是喜歡碼字,喜歡用方塊字描繪東西,我覺得這舊式一點的東西有它的魅力。
我曾在文學城看過一個在紐約上電影學院的網友寫的“一百部好電影影評”係列文章。他/她寫得很精煉,後來沒再刊登,估計學成回國了。我多了解些電影的知識也不錯,方便寫好影評文章(不過我覺得紐約主流媒體沒我發聲的份兒,也沒多少我關心的話題,留著遺憾好了)
。
也許有一天,文學城的文友們會組成一個班子,有編劇,有導演有演員有製作人,拍一部反映華裔移民生活的電影也未可知。電影夢啊,哪個寫作者沒有。自己的文字變成長篇小說, 再變成劇本,劇本變成電影!哈哈,我夢裏都能笑醒了!(其實這是看了篇國內報道,七十四歲的大姐組織搖滾樂隊,主唱(因為愛情),好勵誌的故事)。
謝謝指正!時間倉促,沒來得及查證.那兩人很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