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經常舉行一個活動叫憶苦思甜。其主題就是宣揚今天的生活如何好,以前,尤其是所謂舊社會的生活如何不好。至於這個活動的頻率,我就記不太清楚了,反正是過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
這種活動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邀請貧農老大爺或老大娘給大家作報告,講講舊社會如何吃不飽,穿不暖的事情,然後宣傳今天的生活如何好。這種演講通常都是俗套,沒有什麽好說的,一般都按照台詞進行。但所謂百密一疏,這種請去講演的多是鄉下農民。農村人的階級鬥爭的概念沒有那麽強,主要選擇是出身,要選擇一個根正苗紅的貧下中農,但這些鄉下農民還是老實人多,所以經常會跑題。
跑題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憶苦的時候不自覺地講到60年的挨餓,就是書上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因為農民對那個時代印象太深刻了,很多時候一憶苦就提到那個特殊時代,這樣一來場麵就尷尬了。但這樣的情況發生次數太多了,我聽無數人講過類似的場景。通常學校或者單位領導就是扯點什麽別的事情引開完事,因為在那個階級鬥爭掛帥的時代,出身是決定一切的。而被選來講演的農民都是出身所謂根正苗紅的,往上查三代都沒有問題的。當然如果是個出身不好的人講這些話,肯定就會惹來滔天大禍了。是不是看起來似乎跟當今我們社會的某些現象很類似?
還有一類跑題是有些老農民回憶到所謂舊社會時居然很懷念當時的日子。以前農村的很多地主,實際上就是靠著勤儉節約,省吃儉用慢慢地發家的。當時為了讓雇工好好幹活,不少地主自己不舍得吃肉,但要讓雇工吃好。所以跟當時艱難的生活比較,不少所謂舊社會的貧下中農會懷念當年為地主幹活的時候。經常講著講著,就開始回憶那個時候有肉吃,有的甚至會大罵幾句現在好久不知肉味了。因為當時的大人都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自然知道當時的情況。所以這些講演實際上就是給我們這些不懂事的,沒經曆過那個時代的青少年洗腦而已,但因為經常跑題,所以有時候適得其反。當然,這些描述也許有人會有不同看法,不過我在此並不想過多解釋,隻是寫出來當時所聽到的而已。
除了請人講演外,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流程就是吃憶苦飯。這憶苦飯通常是由野菜加糠做成的,又苦又硬,實在難吃。即使在那個吃不飽飯的時代,絕大多數人都是吃了一,兩口就想法偷偷扔掉。當時如果公開扔掉可能會惹禍上身,尤其是出身不好的人。隻有個別爭取進步的積極分子會當眾吃掉。
當然,吃完憶苦飯之後,再吃一般的家常飯,就會覺得可口多了。要知道當時吃的都是陳年大米,現在的孩子肯定是不吃的,但當時的人們也沒有別的選擇。有時候鄉下親戚會送來當年新出的大米,吃起來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煮出來的粥又香又濃,不像糧店買來的米煮出來的粥,米是米,水是水。但鄉下親戚也沒有富餘糧食,其實多數也是有事進城求人才不得以送幾斤糧食。就像我在《知青軼事》中講到我哥下鄉,一個壯勞力,辛苦一年自己還不得溫飽,還要家裏父母補貼才能度過一年。所以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都是吃糧店的陳年米,從來不會覺得這米好吃。但當吃完憶苦飯後,大概會覺得陳年米吃起來口感好多了。當然如果有新米細麵吃,那就是人間天堂了。但今天又流行要吃健康食品,吃苦菜加糠可能又成為時尚了。所以人的心態不在於自己本身的狀態,而在於相對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