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日閑

偷得浮生半日閑,了卻心頭萬年願。一顆脆弱孤寂的心靈,需要你的慰籍;一個混沌漂泊的魂魄,等待你的溫存。
正文

第六章 創造論與進化論(轉)

(2006-03-07 18:03:39) 下一個

前麵幾章已經提到,自從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後,進化的思想象野火一樣迅速在思想界、科學界蔓延,對聖經所啟示的創造論提出空前的嚴重挑戰。雖然聖經的曆史性已被考古學的證據充分證明,不少人仍把進化論當作科學真理,認為創造論不符合科學,是無法接受的。進化論成為許多知識分子接觸、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阻攔。在談論信仰時,不能不涉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論戰。

有關這方麵的專著中,潘柏滔博士所著的《進化論一科學與聖經衝突嗎?》對進化思想的發展史、達爾文進化論的證據、基督徒對進化論應有的態度等都有詳盡、全麵的論述,資料豐富,分析中肯,值得認真閱讀。由於創造論和進化論涉及麵很廣,本章僅就我自己在思考過程中認為比較重要的層麵加以闡述,與大家分享。

一、進化論是尚未被證實的假設

進化論被寫進很多書裏,不少學校也在課堂上宣講進化論。人們自然會認為進化已是事實(the fact of evolution),認為進化論是科學定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進化論並不是科學規律,它隻是達爾文基於他視察到的一些現象而提出的一種假說。這個假說並沒有被證實,目前正受到嚴重的挑戰。

上一章談到,科學研究的對象所必備的一個條件是為重複性。宇宙、生命、人類的起源是已完成的事情,無法重複,故已超出科學研究的範疇。宇宙是進化來的還是由神創造的這一問題,科學無力作答,既不能肯定,也無法否定。對此,進化論學者和創造論學者都有相當的共識。

亨利·莫瑞博士(Henry M.Morris)在《科學創造論》中指出:“最近再版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序言裏,英國進化論領導人之一的生物學Mathews教授承認:‘相信進化與相信特殊創造完全一樣一兩者都被信者確定為真,但至今卻沒有辦法能加以證實。’”

所以,進化論隻是一種假說,一種沒有被證實、也無法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加以證實的假說。這一點是首先需要澄清的。

二、兩種模式

既然進化論和創造論不能用科學方法證明或否定,關於起源的看法是憑信心而不是憑眼見建立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客觀地、合乎科學地來討論起源問題。因為我們的信心不應該是憑主觀意願或輕率、盲從的,而是基於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而建立起來的。基督徒接受創造論是因為他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聖經是神的話語,相信聖經是完全無誤的。聖經明白地教導說,宇宙萬物都是神創造的。同時,他們也確信,神啟示人類的兩本書——聖經和大自然——決不會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一定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宇宙萬物是神創造的而非無目的地依機遇進化來的。

為便於分析比較,我們可以建立兩種關於起源的模式,即進化模式和創造模式。進化模式是: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自給自足的封閉體係;其中有自生自長的律,使一切可以由簡到繁、由紊亂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發展;這種進化、發展至今持續不斷。創造模式是:宇宙萬物由超然的造物主所創造和維護;現在,創造過程已完成,進入了護持階段。本章將著重討論有關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或“物競天擇”)等方麵的科學觀察及成果。看看現代科學的資料更符合哪一種模式,那麽,該模式可以作為較正確的模式予以接受。

三、熱力學定律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科學界公認的宇宙普遍規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說,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成,但其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是恒定的。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能量和質量可以互變後,此定律改為能質守恒定律。這個定律應用到熱力學上,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這一定律指出物質既不能被消滅也不能被創造,一度曾被無神論當作宇宙永恒的根據。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描述熱量的傳遞方向的:分子有規則運動的機械能可以完全轉化為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熱能;熱能卻不能完全轉化為機械能。此定律的一種常用的表達方式是,每一個自發的物理或化學過程總是向著熵(entropy)增高的方向發展。熵是一種不能轉化為功的熱能。熵的改變量等於熱量的改變量除以絕對溫度。當高低溫度各自集中時,熵值很低;當溫度均勻擴散時,熵值增高。當物體有秩序時,嫡值低;當物體無序時,嫡值便增高。現在整個宇宙正在由有序趨於無序,由有規則趨於無規則,宇宙間熵的總量在增加。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找們,宇宙不是在進化,乃是在退化之中。曾長期在美國西北大學執教的物理學家貝克博士(DrEdson Peck 指出:“我們的宇宙中熵值有增高的傾向”,“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宇宙象一個發條逐漸慢下來的大時鍾。”誠然,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些暫時逆熱力學的自然現象,如生命現象,動、植物由受精卵開始,從簡到繁、從不分化到分化,最後成為一完整的動物或植物。所以說“暫時”,乃是因為這些動、植物最後也要衰老死亡、解體。

暫時逆熱力學的生命現象需要兩個必備條件。一是要有藍圖或指令。這就是在精子和卵子的DNA中所攜帶的來自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在這些基因的調控下,一顆綠豆發芽長成一株綠豆苗,雞蛋孵化後成為一隻小雞。第二是要一個能量轉化係統,以供給發育時期所需的能量。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血液循環和呼吸作用等都是這樣的轉化係統。

 進化論者認為,地球是開放係統,可以不斷從太陽吸收能量以彌補在熵增高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因而進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並不矛盾。但是,他們把能量的多寡與能量的轉化相混淆了。問題不是太陽是否有足夠的能量維持進化過程,而在於太陽的能量怎樣用來維持進化過程。如果把一頭野牛放進一家瓷器店,野牛用它巨大的能量在店內作功的結果隻能是一場破壞。同樣,如果蓋一座樓房沒有設計圖紙,沒有建築師統一指揮,乃是讓各種機器自由運作,讓人們把水泥、磚頭隨意堆砌,樓房也無法按藍圖蓋成。

如果進化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那麽在宇宙中一定有宏大的能量轉化係統和指令係統,使萬物能逆熱力學第二定律,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但是,人們在宇宙中找不到這樣的係統,故進化的模式是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直接相衝突的。

創造的模式則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吻合。起初神創造天地時,‘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創一4)這告訴我們神起初創造的世界是冷熱分開的低熵世界。世界被創造後,即慢慢開始退化。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提出隻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但聖經早在兩千多年前清楚地指出了宇宙中熵不斷增高的自然趨勢,“天地都如外衣漸漸舊了,”(詩一O26)“天必象煙雲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舊了。”(賽五一6

熱力學第二定律還告訴我們,宇宙不是永恒的。按此定律,宇宙的熵值在不斷增高。總有一天,當宇宙各處的溫度完全均勻一致時,熵增創最大值,一切能量都不再能作功,隻剩下分子的隨機運動。此時宇宙就到達等溫熱死階段,一片死寂荒涼。這就是宇宙的終點。現在宇宙還沒有進入最後階段,說明宇宙的過去還不夠長,宇宙必有一個起始點。宇宙必有起點和終點,不是永恒的。創造模式相信宇宙是神創造的,故宇宙不是永恒的。

如果把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結合起來,可以引伸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第一定律說物質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也就是說,宇宙不能自己開始;熱力學第二定律卻說宇宙必定有一個開始。這樣,宇宙隻能有一個不受第一定律支配的超然的開始。這樣的開始不可能是自然進化而是神超然的創造。

四、宇宙的起源

雖然起源問題無法直接用科學的方法重演,但科學家們仍在觀察、推理的基礎上對宇宙的起源提出各種假說。現在,大爆炸論被廣泛地接受。李誌航博士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和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爐火》兩本書中對此都有引人入勝的論述。

宇宙不是永恒的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德國醫生奧伯斯(Olbers)從一個簡單的觀察中提出宇宙不是處於衡定狀態的假說。大家都知道星與星之間的夜空是完全黑暗無光的。奧伯斯首先想到,這說明宇宙中星球的數目是有限的,不能使宇宙的每個角落都發光。其次他假設,由於星球之間的萬有引力,星球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小;或者由於什麽尚不清楚的原因,萬有引力會被抵消,使星球間的距離不斷加大,即宇宙可能在澎漲。但這種假說未引起當時科學界的注意。

本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天文學家觀察到了紅移現象(redshift)。他們發現距地球很遠的星球或星係射到地球的光比主離地球近的星的星光弱而且較偏紅色,即偏向可見光中的長波光譜。在聲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都普勒轉移( Doppler Shift):當一個運動物體接近我們時發出的聲波頻率偏高;當它遠離我們而去時發出的聲波則偏向低頻。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當火車駛進站時,站在月台上的人聽到它的鳴笛十分高亢,當它離站駛去時,笛聲則變得低沉。因此天文學家們把紅移現象解釋為:遠處射出紅光的星球正在以高速度遠離地球。

幾年後,愛因斯坦於1917年發表了著名的普遍相對論,震動了科學界。一些科學家發現相對論的公式包含有宇宙不恒定的結論。但愛因斯坦不同意此見解,他當時以為自己的計算有誤差,於是在方程式中又加進一個常數,以抵消宇宙有不斷澎漲或收縮的可能性。

1931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博( Edwin Hubble)用當代最大的二百寸天文望遠鏡驚奇地發現在銀河係外還有千千萬萬個天河係,而且這些天河係明顯地不斷迅速向外擴張。在事實麵前,愛因斯坦承認他在相對論公式中所加的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盡管他感到有些刺激,並認為不盡合理,仍勉強地接受了“宇宙有個原始的必須性”的假說。由於理論和觀察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此後科學界再不懷疑宇宙確實是在澎漲了。

大爆炸理論的確立

基於宇宙在不斷澎漲的事實,早在四十年代,旅美俄裔物理學家伽莫(George Gamow)等科學家就預期說,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那麽原始火球一定會留下某種痕跡,一定可以在太空中找到某些餘留的背景微波輻射。當宇宙不斷澎漲時,這種幅射波也會跟著澎漲,宇宙的溫度也不斷下降。他們計算的結果,現在這種幅射所代表的溫度是在一-268℃左右。隻是,他們的預測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當時,一般實驗室沒有足夠精密的儀器來偵測這種微波。

1965年,美國電訊公司的貝爾( Bell)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彭茲雅(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用一種敏感的天線裝置測量銀河係的電波時,記錄到很多雜音。他們一直以為天線有毛病。但天線經過徹底檢查,確保無誤後,這些雜音仍然存在,而且從各個方向測量的結果完全一樣。這種雜音的強度所代表的溫度是-270左右。

與此同時,以狄克(RDicke)為首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群物理學家也在尋找太空微波。他們理論計算的結果是,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其遺留的爆炸微波所代表的溫度應是-263左右。有趣的是,這兩個研究小組並不相通,而且他們都不知道伽莫等人在 1948年所作的計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了彼此的研究情況,並認為彭茲雅和威爾遜接收到的雜音正是大爆炸後餘留至今的微波幅射!當他們的研究結果在天文物理學報上發表後,引起強烈震動。其他科學家隨後所從事的觀測和計算,也完全一樣。由於這一震驚世界的發現,彭茲雅等獲得 1978年諾貝爾獎。

此外,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中最先形成的元素是原子量小於7的元素,主要是氫和氦。氫和氦在宇宙中的比例的理論推算與現今在宇宙中測定的是吻合的。二十年來,物理學家用核子加速器研究不同核子、粒子高速碰撞的結果,用以推測宇宙形成過程中不同核子的比例,其推測結果也與今天實際觀測的比例一致。

大爆炸理論能合理解釋宇宙的澎漲,又有與理論推算相符的直接證據(遺留微波輻射),盡管在細節上還有不少問題,現已成為廣泛被接受的關於宇宙起源的熱門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超然性質

 

大爆炸理論的觀點、推論和實際觀測結果中,包含了許多奇特、不可思議和超越自然律的部分。對此,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爐火》一書中有詳盡論述。我這裏隻簡要地舉出幾點。

 

第一,現在多數宇宙學家都認為,在大爆炸之前,沒有能量、物質、時間和空間。可是,如果什麽都沒有,爆炸怎麽會發生呢?而且,宇宙這種“無中生有”的起源是與熱力學第一定律不相符的。

第二,前麵提到,當一個過程處於初始階段時,冷熱不均衡,熵質很低,然後冷熱趨於均勻,熵值不斷增高。但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彭羅斯(Rnoger Penrose)卻提醒人們,原始爆炸的火球原是處於熱澎漲平衡狀態,具有極高的熵值。這又是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尖銳地對立。

第三,根據宇宙新澎漲論,在大爆炸發生後的 10-2310-23次方)秒的一瞬間,宇宙澎漲了10倍,其澎漲速度遠遠地超越了相對論中的光速極限。

第四,正如把衛星發射到預定軌道要求精確的火箭發射速度一樣,大爆炸後宇宙澎漲的速度快一點、慢一點都不行。科學家們計算後指出,宇宙澎漲的速度超然地精確!

第五,現在大多數學者對大爆炸後 10-5010-50次方)秒以後的過程已有不少共識,但對大爆炸後10-3510-35次方)秒之內的情況卻根本無法窺測。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溫度極高,一切自然律都失去了功效。換句話說,宇宙是在超自然的狀況中產生的。

最後,我們一般人都會認為,如此劇烈的大爆炸的結果,一定是雜亂無章的,就象炸彈的爆炸一樣。然而實際情況卻大出人的預料。美國太空總署為偵測大爆炸遺留的背景微波幅射而特別發射的衛星於 1989 11月升空後兩年內收集到的資料表明,宇宙每一個方向的背景溫度完全一致,隻相差萬分之一凱爾溫度!到 1992年,科學家從該衛星收集到的幾億個測量數據中發現,它們隻相差萬分之三度!也就是說,大爆炸所產生的微波細浪是出奇地均勻、平滑!然而,從這種極度的均勻狀態中又何以能形成各種不同的元素、產生各種不同的星係、星雲,形成現在所看到的不均勻的宇宙呢?

上述這幾點,都是自然律無法解釋,人類有限的頭腦無法測透的。現在人們普遍接受的關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指出,宇宙不是永恒的,宇宙必有一個開始,一個超越自然律的開始。這個結論與進化的模式無法協調,卻與神創造宇宙的創造模式完全吻合。

 

宇宙的起源和科學家的信仰

 

我過去以為,我相信現在很多學生、學者仍然以為,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最客觀、可靠的,因為科學家是不偏不倚、完全公正地從實驗、觀測數據中得出結論的。不幸,事實並非如此。這裏姑且不論那些不時被暴光的偽造實驗數據的醜聞。對一般科學家而言,由於世界觀和信仰不同,在科學研究中總會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重視或偏愛自己所預期的結果,會接受和堅持那些證據並不十分充分、但符合自己世界觀和信仰的假說或理論。真正要做到客觀、公正,敢於在真實麵前修正自己的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在宇宙起源的研究中也看得很清楚。

不少受人文主義影響的科學家堅持宇宙永恒、自然演化的無神論觀點。在紅移現象被發現、推測宇宙在不斷澎漲的假說提出後不久,愛因斯坦推出相對論。當別人指出相對的公式中含有宇宙澎漲結論時,愛因斯坦不接受,以為自己的計算有誤,所以特引進一個宇宙常數以消除宇宙澎漲或收縮的可能性。他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一時疏忽,而是他不相信宇宙有個開始。以至他最後公開承認失誤,接受了宇宙在澎漲宇宙必有個開始後,心裏仍感到別扭,他在和朋友的通信中說:“宇宙澎漲之說,對我有點刺激。”“承認這些證據的可能性,似乎不合理。”但這位科學巨匠是值得欽佩的,他畢竟有承認錯誤的勇氣。

宇宙澎漲獲得充分證據後,伽莫等科學家早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就提出大爆炸論的假說,但不受科學界青睬。在四十年代末期一批物理學家提出宇宙衡態論(Qteady State),認為宇宙雖在澎漲,但宇宙可以從一個尚不知曉的地方不斷產生新物質(可能是氫),以填補宇宙澎漲後留下的空間,使宇宙的平均密度保持不變。此假說並無充分的事實依據,但因它既能解釋宇宙的澎漲這個事實,又表明宇宙不需要有個開始,因此立即獲得科學界的廣泛支持。可見,世界觀有時比事實更重要。

現在,大爆炸理論已站住腳跟,衡態論已失去優勢。但仍有科學家不願接受宇宙有個開始的結論。於是又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假說,循環論( Oscillating Theory)。這個假說承認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宇宙在澎漲之中;但由於萬有引力,有一天宇宙不再澎漲,進而開始收縮,密度和溫度不斷增高後,複變成原始火球,於是又發生大爆炸。如此澎漲、收縮,周而複始,所以宇宙仍然沒有開始。循環論也並沒有什麽事實根據/李誌航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論及循環論麵對兩大難題。第一,除非宇宙的物質再增加十倍,否則沒有足夠的萬有引力可以阻止宇宙的澎漲。第二,根據物理學和熱力學的理論計算,如果宇宙具有不斷澎漲收縮的周期,每一周期中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如果宇宙無盡地澎漲——收縮循環,今天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應是無限大,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但也確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宇宙起源中進一步認識了神。因發現大爆炸餘留的微波幅射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彭茲雅(Penzias)就公開表示,聖經的記載和當前天文學的最佳科學佐證不謀而合。當美國著名的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的科學家於1992年發現大爆炸遺留的微波幅射是那樣均勻雅致,那樣精美絕倫時,他們說這好象是親眼看到了神一樣!神一直借著《聖經》和大自然向人們啟示他自己。凡真誠尋求真理的科學家都能認識他。

 

五、生命的起源

 

在生命起源問題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觀點也截然不同。創造的模式認為從原始到高級的各種生物都是由大能的神各按其類造出來的;生命隻能源於生命,各種生命皆來自永生的神。但進化模式卻認為生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由有機物演化出氨基酸、蛋白質,最後演化為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產生了生命。和宇宙的起源一樣,生命的起源已經完成,超出了科學研究的範疇,無法直接用科學方法闡明,現在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比較一下這兩種模式的合理性。

 

米勒的實驗

 

1953年,生物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James WatsonFrancis Crick發現了去氧核醣核酸( 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物遺傳的秘密。另一件事是米勒(Stanley LMiller)從無機物中製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須的物質,被認為是支持生命由無機物逐漸進化而來的“無生源論”的重要科學證據。

米勒當時是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他模擬人們認為的在生命出現以前的原始地麵氣層的成分,在一個燒瓶中加入氫氣、甲烷和氨等還原性氣體和水蒸氣。將燒瓶密閉後插入兩支電極,通電後可以產生電火花。七天後,他燒瓶中收集到一些有機物,其中竟有幾種氨基酸!他的實驗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為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按恩格斯的說法,“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有了蛋白質,生命的產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米勒的實驗所揭示的也許就是生命從無機物起源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證明生命是進化論而來的。四十年來,米勒和其他人用類似的實驗方法,利用不同的能源,如紫外光、高溫、震動波等,從還原性氣體中獲得了更多種類的氨基酸、葡萄醣、核醣、核酸所含的幾種鹼基等生物體內含有的重要有機物。

然而米勒的實驗並不象當時許多人預想的那樣,拉開了創造生命的序幕。相反,對米勒的實驗的意義,人們提出愈來愈多的質疑。比如,關於反應物的濃度問題。米勒實驗中所加入的反應物(各種還原性氣體)的濃度遠遠高於原始氣層中這些氣體的實際濃度。反應物濃度低,則這種由無機物生成有機物的合成反應就難於進行,或者一旦合成後立即又會分解。

有人指出,按米勒和他的同事們所假設的原始氣層環境計算,米勒實驗中製成最多的甘氨酸的分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因此在原始大氣層中形成的甘氨酸的97%在抵達地麵之前就分解了,剩下的少量甘氨酸要擴散到三十英尺深的深海中才不致被紫外光破壞。

再則,有人推算,米勒實驗中的電火花在兩天內提供的能量相當於原始地球表麵四千萬年所接受的能量的總會。也就是說,米勒在燒瓶中觀察到的化學反應,在實際原始氣層中是難於發生的。

李誌航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一書中說,“怪不得連從事此項研究的BrooksShaw兩人都得承認:‘這些實驗宣稱是無生物的合成結果,實際上卻是借著有高度智慧與活生生的人精心設計而成功的。”’堅持進化論觀點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在1984年出版的一本書內也坦承道:“我們能不能有一天研究出導致生命來源的化學進化過程?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就算一個活細胞在實驗室裏製造出來,仍不能證明自然界在數十億年前采用同樣的步驟。”

然而,米勒實驗遇到的最嚴重挑戰卻是關於原始大氣層的性質問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原始大氣是還原性的,沒有氧氣存在。由無機物合成胺基酸等的實驗也是在無氧狀態下進行的。如果有氧氣存在,這種合成作用或者不能發生,或者分解作用超過合成作用。

近一二十年來關於原始岩石及太空研究的資料指出,地球的大氣層中不一定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氣等還原性氣體,而且有含氧的可能性。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人駕駛的海盜號(Viking)太空船在火星登陸後發現,火星沒有生物存在,但火星卻有氧化性的氣層。因而地球的原始氣層中含氧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雖然對於大氣中含多少氧氣才能完全阻止氨基酸等有機物的形成尚無定論,若地球的原始大氣層中確實含有氧氣的話,米勒等人的實驗的意義就當完全重估了。

 

DNA的形成

 

退一步說,即使米勒等人的實驗確實在原始大氣中實際發生過,也就是說,假定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氣中由無機物產生,這離生命的起源仍然還有遙遠的距離。生命有許多特點,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陳代謝( metabolism)和繁衍後代(reproduction)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來自於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陳代謝是由基因調控的,而基因則是DN A的片斷。除少數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絕大部分生物都由DNA的複製進行繁殖。所以,要產生生命,首先要產生DN A(或RNA)。最簡單的生物噬菌體(專門吃細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個外殼和內含的DNA分子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成麵臨著兩大難關。

DNA本身並不複雜,是由四種不同的核甘酸相聯而形成的長鏈。複雜的是DNA分子中這幾種核甘酸排列的順序( Sequence)。 DNA正是借著這四種核甘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產生了不同的基因並由此產生不同的生物及其他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我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樣,這四種核甘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然而這些巨大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中,隻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自然產生這一正確組合的可能性之小就不難明了了。

梁斐生在《真金不怕洪爐火》一書中引用過 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根博士( Manfred .Eigen)的演講中所說的話:“一個含有221個核甘酸的分子,其複雜程度的數學量等於這些核甘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總和一共是42214221次方)或者是1013310133次方),”而“10105個這樣的分子就足以充滿整個宇宙!”這10133次隨機組合之中,隻有一次組合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這是什麽意思呢?如果讓這10105個分子隨機組合,組合的速率為每秒一萬次(104),假設宇宙的年齡為三百億年(1018秒),那麽,從宇宙形成到現在,一共可以產生的組合方式是10127次(10105X1018X104),還不足以產生一個有正確核甘酸排列組合序列的DNA分子!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資料,最簡單而“有生命”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四百個氨基酸。也就是說,需要至少由一千二百個核甘酸組成的DNA分子使該蛋白質能夠產生。人們在最簡單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幾千個,而不是221核甘酸。可見,無論宇宙的年齡有多長,“進化”速率有多快,單靠隨機組合而產生第一個生命所必須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其次, DNA分子形成時,需要一種叫DNA聚合的蛋白質,把一個個的核甘酸連接起來成為DNA分子。但我們知道,蛋白質要在DNA鏈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象“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一樣,在第一個生命產生之際是先有DNA分子呢?還是先有這種DNA形成時所必須的蛋白質(DNA聚合)呢?答案是,必須兩者同時形成,缺一不可。憑機遇單是形成DNA分子已幾乎無可能,更何況還要靠機遇同時形成DNA聚合。如果一定要用進化的、隨機產生的觀點來解釋第一個DNA分子的形成,未免太牽強了。

 

化石的證據

 

如果生命真是從無機物逐漸進化而產生,然後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話,化石中一定可以找到這種進化的證據。可是化石的證據對進化論的觀點是非常不利的。在地質和古生物學界,把寒武紀早期(約57億年前)作為“隱生宇”和“顯生宇”的分界。因為在寒武紀之前的地層幾乎找不到生物的化石,而寒武紀早期,幾十個門(Phylum)的動物的化石突然同時出現,被稱之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這是進化論無法解釋的。

詹腓力博士( Dr PhiliP 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