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複旦大學再次引起輿論關注。該校中文係主任寫了一篇悼文,悼念被海歸博士薑文華刺殺的複旦大學數學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悼文標題為“求仁得仁,永珍安息”,一時間,引起輿論嘩然。
“求仁得仁”這個成語,雖然在百度上解釋為“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但按其現代語義和實際運用,卻不適合用在此種場合和情境。
首先,這一事件是一個悲劇,這個被殺的結局並不是死者想要追求的。故而談不上“求”。
其次,痛悼逝去的同事、友人,說其是“求仁得仁”,顯然是用錯了意思。因為“求仁得仁”的近義詞是“如願以償”。你不能說你的同事、友人遭遇飛來橫禍,是如願以償。
第三,在現代語義中,“求仁得仁”雖然仍含有“追求什麽,便得到什麽”這一基本含義,但卻多用於暗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暗含貶義,有點幸災樂禍的意味。這個語義大概是從論語中孔子的一句話引申出來的。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雖然孔子的意思未必有貶義,但在現代的語義中,它已經演變了,它常常被用於正話反說,暗指某人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活該,報應,有什麽好埋怨的?怪誰呢?隻是這個意思是以一種很含蓄的、正話反說的、不那麽強烈的方式表達的。所以,將這個成語用在悼文中,顯然不當,會被認為是在暗諷死者得到了想要的到的東西。
2006年,台灣的陳水扁還在任上,一日,他視察某地,表揚環保誌願者,說那些台灣義工的貢獻是“罄竹難書”。一時間,也是引起輿論大嘩。
為了替陳水扁打圓場,台灣教育部長杜正勝說文解字,說“罄是用盡,竹是竹片”,“罄竹難書”用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事情多到連紙張都寫不完”。對教育部長的這番解釋,有人諷刺道:杜部長對教育的貢獻真是“罄竹難書”。
可見成語不能僅僅按字麵去理解,無論是“求仁得仁”,還是“罄竹難書”,其真實語義都在字麵以外。
一般來說,對於不常用的、生僻的字或成語,不認識、不懂其含義,或讀錯發音,都可以理解,但對於像“求仁得仁”和“罄竹難書”這類常用成語,按理,一般有高中或大學學曆的人都不會弄錯。
故而,陳水扁錯用一個常用成語,會被人笑話。不過,陳水扁並非中文專業出身,再說,用痛斥壞人的成語來表揚好人好事,雖然用錯,卻有點喜劇效果,令人發笑。
而一個中國著名學府的中文係主任,理當是一個中國語言文字大師,因為吃的就是這碗飯,卻也用錯一個並不生僻的常用成語,而且是用在這樣的悲劇場合,用反了意思,卻讓人笑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