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臉書改名

(2021-11-01 05:22:35) 下一個

中國曆來有“改名改運”之說。一些人命運不那麽好,認為是名字沒有起好,於是,找上算命先生,改一個名字,以求轉運。

10月28日,臉書Facebook集團召開在線大會,創辦人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將臉書集團更名為”Meta”。而臉書Facebook作為一個應用程序的名稱仍然保留,但降格為與公司旗下的主力產品Whatsapp和Instagram並列。

這小紮急急忙忙將偌大一個世界科技巨人的名字,說改就改了,這鬧得是哪一曲呢?

盡管紮克伯格表示,將Facebook更名為Meta後的臉書集團,是為了全力向”虛擬世界”的方向發展。公司將推出一係列的虛擬現實產品,例如,讓用戶能夠自創虛擬分身在線與朋友社交的Horizon Home,終極目標就是讓所有用戶都能連上Meta的無限虛擬宇宙,透過Meta的應用程序,完成包括食衣住行等的所有活動。

這些理由,對於改名來說,當然都談不上很充分。一個公司要發展新業務,或轉變經營方向,並非一定要改名,更何況改的是一個名震天下的商業名號。

其實,真實的改名原因,對於紮克伯格來說,可能是在玩一種“金蟬脫殼”的把戲,以規避風險。

近幾年來,臉書麻煩不斷。例如,世界各國當局一直在糾纏,這家美國科技巨頭是否違反了競爭法以及數據保護條例。幾年來,臉書一直在麵對歐盟不斷的罰款,而在美國,對Facebook拆分呼聲不斷升高。

在2016年底,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意外勝選後,特朗普的對手、美國的自由派就指責Facebook為特朗普勝選提供了幫助,認為俄羅斯涉嫌通過臉書發帖、發廣告幹涉了美國總統大選,而臉書並沒有阻止虛假信息的傳播。4年後,在特朗普對拜登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臉書又被保守派指責為暗中幫助拜登,利用超級社交媒體的壟斷地位,封殺特朗普。盡管後來,在一眾科技巨頭的支持下,拜登和民主黨人贏得了大選,但他們對臉書等巨頭並沒有感戴或手下留情,仍然是糾纏不休。

前不久,臉書前雇員弗朗西絲·豪根(FrancesHaugen)揭發臉書運作內幕,成為“吹哨人”。這位前雇員辭職後,將數千頁Facebook的內部研究和通訊交給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舉報了Facebook。為此,她還出席了國會聽證會。

這位前雇員說,在她為Facebook工作期間,她看到了Facebook的平台排名算法的“係統性”問題,這種算法導致“憤怒、兩極化和分裂的放大”,臉書在反對仇恨言論、暴力和錯誤信息的進展方麵誤導公眾。而Facebook管理層明知道這個後果,仍選擇繼續使用這個算法,以使公司更加盈利。她的舉報在美國引發了軒然大波,導致社會各界對Facebook的一片討伐聲之聲。

麵對這種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壓力,紮克伯格試圖通過改名來規避可能的風險。他的盤算大概是:臉書原來總公司的名字叫Facebook,一旦Facebook麵臨巨大的外來監管打擊或法律訴訟,公司有被拆分、肢解的可能。而我現在將Facebook降格為一個應用程序,你要起訴和打擊Facebook,那也不過隻是打擊了我一個小程序、一個小的應用業務而已。你總不能說,因為我的Facebook 有問題,於是連我的Whatsapp,Instagram和其他業務也有問題吧?你總不能因為我一個小程序有問題,就將我的公司一鍋端了吧?

從這一點來看,小紮是精明的。

公平地說,臉書公司所麵臨的指控,至少是像前雇員所揭露的事情,其實也不能完全歸罪於公司本身。要一個私人媒體公司去充當媒體監管者的角色,既當球員,又當裁判,這反映了西方國家在媒體監管方麵的困局和兩難:

要麽設立一個政府的媒體監管機構,搞輿論審查,而這一來,就與專製國家無異了。要麽指望私人媒體公司代行政府的對媒體的公共監管和輿論審查的職能,而這一來,等於是賦予了私人公司一個傳媒專製者的角色。在國家大選時可能就是一個“造王者”的角色。

而對於這樣一個私人傳媒巨頭而言,其實是左右不討好,動輒得咎:刪帖是破壞言論自由,不刪帖是縱容虛假信息傳播。搞熱點排名推算,是將公司利益置於社會利益之上,不搞熱點排名,則是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視而不見,有意忽視。你說我縱容錯誤信息傳播,屏蔽正確信息,那麽什麽是錯誤的,什麽是正確的,由誰來裁定呢?你當局又沒有提供一個標準,一個關鍵詞或問題清單。像那些明顯非法的信息,如兒童色情、血腥、暴力、種族歧視之類還容易識別,但對於像選舉作弊爆料,某候選人之子的負麵醜聞,等等,是應當作為虛假信息封殺,還是應當作為揭露真相的言論自由權利加以維護,這就是一種兩難。

媒體畢竟不是FBI、檢察官、偵探社、法官,不是隻有等一切都調查清楚了,法官定案了,才能對外發布。新聞和言論自由其實是包括了有可能說錯話的自由,有可能報道失真的自由,以及在最終定案之前、真假未知之前的報道自由。否則就無所謂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

也許,臉書改名,也是因為被上述動輒得咎的兩難糾纏已久,為了擺脫困局,而有意降低公司作為社交傳媒的業務比重,真的是想轉向虛擬世界和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政治敏感性較低的業務領域。不過,改名是否能改運,臉書的未來如何,尚難預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