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衣衫襤褸的植物學家

植物學家寫的科普、時評、遊記、散文
個人資料
feit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非洲新冠:為什麽死亡率極低?

(2020-08-17 10:08:23) 下一個

盡管非洲上周報告了其第一百萬名的新冠官方病例,但到目前為止,總共隻有1,098,277病例;非洲似乎已經相對較好地度過了新冠瘟疫,目前每千人確診病例不到一例,最新的非洲死亡人數總共僅為25,102。然而,幾項抗體實驗表明,新冠已感染了更多的非洲人,這種差異正困擾著世界上的醫學家。是什麽原因讓非洲新冠死亡率這麽低呢?

 

在對3000多個獻血者進行了測試之後,結果表明,在15至64歲的肯尼亞人(即160萬人)中,每20名就有一名肯尼亞人身體有新冠抗體,這表明他們曾經有過感染。那麽,肯尼亞的疫情在5月中旬已經跟西班牙旗鼓相當了,而當時西班牙正從其疫情高峰期下降,並有27,000名死於新冠。上個禮拜,肯尼亞官方統計的死於新冠的人數僅為100。肯尼亞的醫院也未報告有大量新冠症狀的人。

非洲的其他抗體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令人驚訝的發現。根據對馬拉維(Malawi)布蘭太爾(Blantyre)500名無症狀醫護人員的調查表明,多達12.3%的人暴露於新冠,但當時布蘭太爾的死亡人數為17人,比預期低八倍。

 

科學家在莫桑比克(Mozambique)的納姆普拉(Nampula)和彭巴(Pemba)東北城市進行了大約10,000人的調查,根據其職業的不同,在3%至10%的參與者中發現了新冠的抗體:市場攤販的比率最高,其次是衛生工作者。然而,在大約有75萬人口的城市納姆普拉(Nampula),當時僅確認了300例感染。莫桑比克隻有16例確診的新冠死亡。在喀麥隆的人群中也發現了新冠抗體普遍存在於人群中。

 

那麽,如何解釋大量的抗體數據與官方病例以及死亡人數之間巨大的差距呢?

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假設/理論:

(1)非洲比世界其他地區遺漏了更多的病例,因為非洲的檢測能力要低得多。比如,肯尼亞每天對每1萬名居民中的1人進行新冠感染檢測,這一比例是西班牙或加拿大的十分之一;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天對每5萬人中的1人進行檢測。這樣使得許多死於新冠的人,可能沒被認為是新冠致死。但是在那種情況下,仍然可以預期死亡率總體上會增加,而肯尼亞還沒有出現過。相比之下,在南非,5月6日至7月28日之間報告的自然死亡人數超過了其官方新冠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是不是疫情妨礙了肯尼亞的死亡率監測係統,因為工作人員無法自由四處走動?

 

(2)非洲人更多地接觸其他冠狀病毒,為抵禦新冠提供了一定的防禦力;但這種假設的致命弱點是,其他冠狀病毒在非洲的多樣性很低。我們知道,流感病毒等並不屬於冠狀病毒(見作者之前的博文《曆史上20次大瘟疫的特點、新冠肺炎與氣候變化》)

 

(3)非洲人經常接觸瘧疾或其他傳疾病,這可能會激發免疫係統抵抗新冠。但是瘧疾是一種寄生蟲病原菌引起的。這樣的疾病能否誘導身體對新冠這樣的病毒產生抵抗,還是個問題。

 

(4)非洲人的遺傳因素可以保護他們免受嚴重疾病的侵害。這個假設,讓作者想起了前段時間作者的另一篇博文《新冠與人種:疫情的“一月定律”和“兩月定律”》。 新冠說不定真的跟人種有關!

 

以上這些假設,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釋非洲疫情很輕的真正原因。但還有第五種假設。

 

(5)真正的重要原因應該是,非洲人口的年輕化。在西班牙,人口的平均年齡為45歲;在美國,是38歲;在肯尼亞和馬拉維,分別是20歲和18歲。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染上新冠重病或死亡的幾率要小得多。在肯尼亞,新冠首先發生在肯尼亞的城市,而城市中的人口年齡甚至比全國平均人口年齡還低不少。當新冠向人均年齡高得多的農村地區蔓延時,重病率和死亡率應該會增加。

 

更多的抗體檢測可能有助於對真正原因的認識。

 

如果已經有數千萬非洲人被感染,那麽非洲大陸是否應該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嚐試“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也許這樣能保護最脆弱的人群。從長遠來看,群體免疫可能比削弱經濟的控製措施更為可取,因為如果經濟垮了,公共醫療係統會受到進一步損害。

 

鑒於非洲的新冠感染者的死亡率極低,非洲也許真的應該實施群體免疫。

 

但新冠抗體是否真的賦予抗體擁有者免疫功能,這其實還不十分清楚;如果真的有免疫功能,這種免疫能持續多久?

 

最近有報道說,這種免疫隻能持續3個月!如果真是這樣,那麽即使非洲人民成功群體免疫,免疫3個月之後的疫情又會怎樣,雖然每個人的免疫開始的時間不同?可能得做好跟新冠較長時間共處的準備!

---------------------------------

近期原創之“美國的故事”係列(關注公眾號後,可查免費看):

部分有關病毒的公眾號推文被轉移到《文學城》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6798/

2020/04/29:《曆史上20次大瘟疫的特點、新冠肺炎與氣候變化》

2020/04/26:《可怕的發現:新冠病毒耐熱性究竟有多強?》

2020/01/15:《泰國印象:記植物學家的野外探險》

2020/01/09:《這裏的初冬,竟然如此美麗!》

2020/01/02:《毒品走私?在美國-墨西哥交界水域,我們發現驚天秘密!》

2019/12/27:《墨西哥:乘潛艇(submarine)探索加勒比海》

2019/12/25:《閃遊伯利茲:這個很少有機會了解的國度!》

2019/12/20:《洪都拉斯:羅阿坦島(Roatán)上無所求》

2019/12/18:《加勒比海上的遊輪:資本主義在此腐朽、墮落著。。。》

2019/12/16:《夢碎音樂之都——新奧爾良(New Orleans)》

2019/12/07:《遊美國的“女士州”: 孟菲斯令我向往》

2019/11/29:《火雞、土耳其和感恩節:為什麽“火雞”和“土耳其”的英語都叫turkey?》

2019/11/25:《遊巴布勒公園:揭秘美國密蘇裏“州立公園之父”》

2019/11/22:《這個公園,世上唯一:半小時內近距離觀賞成群的野牛、麋鹿。。。》

2019/11/19:《密蘇裏的少林傳奇:記麒師傅武館和劉隼藝校慶典》

2019/11/14:《美國也有“盲人摸象”?遊密蘇裏的大象石公園》

2019/11/11:《密蘇裏的九寨溝:遊薑森峽穀(Johnson's Shut-Ins)》

2019/11/09:《深秋100景:這裏的秋色算不算世界上最美?》

2019/11/07:《“救命樹”的故事:重遊密蘇裏的泡菜泉公園》

2019/11/03:《賞紅葉,救美人:去森林公園賞秋路上的奇遇》

2019/10/28:《嗨在金秋:記聖村的K歌耙蹄》

2019/10/22:《“細嗅薔薇”:尋找沼澤薔薇,見識美國農村》

2019/10/11:《到密蘇裏歐沙克Ozark,尋找恩額曼瓶爾小草》

2019/10/05:《《彝族舞曲》的故事》

2019/09/30:《在聖村參觀“蔣未未”的藝術展》

2019/09/23:《參觀伊利諾伊州一所社區大學,讓我震驚不已。。。》

2019/09/09:《聖村“巴蜀同鄉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