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衣衫襤褸的植物學家

植物學家寫的科普、時評、遊記、散文
個人資料
feit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可怕的研究結果:新冠病毒耐熱性究竟有多強?

(2020-04-26 10:26:25) 下一個

早在今年的1月30號,筆者曾根據當時發現的薩斯病毒和新冠病毒間的姐妹群關係(sister relationship),並根據生物學上的係統發育的保守性原則(phylogenetic conservatism),在筆者的第四篇關於新冠病毒的博客“美國植物學家:從薩斯病毒的軌跡,看武漢冠狀病毒的走勢”中預測,“薩斯病毒和新冠病毒有相近的親緣關係,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冠病毒會像薩斯病毒一樣,會隨著氣溫的升高,會沿著同樣/至少類似的正態分布的生活軌跡生、老、病、死”。

之後,也有學者進行了類似的預測:隨著春天的到來,氣溫的升高,新冠病毒會像薩斯病毒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武漢病毒所的石正麗教授就曾在2月份說過,隨著氣溫的升高,新冠病毒的生理、生化活性會進一步降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川普同誌剛開始也相信氣溫升高的魔力。

但實際情況是,雖然現在北半球的氣溫比去年12月、今年1月、2月時,升高了不少,但新冠病毒似乎現在在北半球“殺得正酣”。尤其不好理解的是,在進入秋天的南半球,當地氣溫不低(比如,巴西聖保羅今天的最高氣溫攝氏27度),但新冠病毒依然沒有顯示出“倦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昨天為止,巴西有49492人確診,3313人死亡。離巴西不遠或比鄰的厄瓜多爾、秘魯、智利的確診病例都已過萬。考慮到這些國家人口都不大,這些過萬的新冠病例數字不低;如果這些國家的檢測靈敏度有如美國的,確診病例會增加多少?

前幾天,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教授查雷爾(Remi Charrel)率領研究團隊發現,將2支裝有新冠病毒的試管加熱至60℃、並持續1小時,發現試管內仍有部分病毒能繼續複製。他們將新冠病毒加熱至92℃,並持續加熱15分鍾才能令兩支試管內的病毒完全失去感染力。

另外,有中國學者發現,新冠病毒在攝氏40℃,平均濕度為60%的環境下仍可存活。這可解釋熱帶地區的新冠疫情,比如到4月25號截止,新加坡確診了12075例,馬來西亞5691例,澳大利亞6687例,這些熱帶國家的確診數字都不低,特別是考慮到他們較小的人口數量。

看來,新冠病毒似乎不怕高溫?但是一直沒有相關的係統性研究,探討新冠病毒的活性與溫度的關係。估計,世界上沒有多少實驗室可以做這樣的實驗。全世界的P4實驗室也就幾十個而已。

最近,終於有一篇迄今最權威、最係統的相關研究發表。這篇論文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烈文(Leo L M Poon)團隊,其結果發表在《柳葉刀》子刊《The Lancet Microbe》上。他們發表的還不是一篇全文(full article),而隻是一個一頁的通訊(Correspondence)。這篇論文發表了近3個禮拜,也沒見“好事者”跟進解讀,盡管他們談論的是這麽重要的話題——新冠的耐熱性。可見,發表成通訊的論文,不一定受到讀者的重視。

但這確是一篇研究新冠病毒的重要的文獻,盡管隻有一頁印刷版麵,而且其重要的表格還隻能在網絡版的附件上(還不夠格正式發表在印刷麵的論文中)。估計,花心思去下載他們的這個附件的讀者,又少了很多人。

在這項研究中,潘烈文團隊把裝有等濃度新冠病毒的很多容器,分別在攝氏4度、22度、37度、56度和70度的情況下,分別放置1分鍾、4分鍾、10分鍾、30分鍾、1小時、3小時、6小時、12小時、1天、2天、4天、7天和14天後,分別測病毒的效價(viral titre,viral load, viral burden, viral titer)。

病毒效價是指,單位體積病毒懸液中的感染單位的數目(IU/ml)。能夠引起宿主產生特異反應的病毒最小劑量,被稱為1個感染單位。病毒效價越高,單位體積中的病毒的感染單位就越多,毒性就越強。

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在攝氏4度時,14天之後,其病毒效價基本無損(從6.51減到6.04);在攝氏22度時(比如晚春、仲秋的氣溫),1天之後,其病毒效價基本無損(從6.53減到6.26);在攝氏37度時(很多地方的夏天最高溫、熱帶通常的氣溫),6小時之後,其病毒效價減弱很小(從6.57減到5.99);在攝氏56度時(超出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天然氣溫),10分鍾之後,其病毒效價仍然保持一半以上(從6.65減到3.84);在攝氏70度時,1分鍾之後,其病毒效價仍保持80%左右(從6.57減到5.34)。

這是可怕的發現!在攝氏37度的高溫下,6小時之後,新冠病毒的效價(毒性)仍然保持著92%。這太可怕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天然高溫(溫泉除外),在幾小時之內,基本奈何不了新冠病毒!

難怪,新冠病毒在現在處於秋天的南半球、在熱帶地區,依然能“得心應手”、“攻城拔寨”!

筆者1月份在那篇博客中預測,新冠病毒應該怕高溫。現在筆者知道,原來新冠病毒和薩斯病毒根本就不是姐妹群關係。以前文獻中報道的姐妹群關係,是因為取樣太小。實際上,新冠病毒和薩斯的親緣關係較遠,雖然它們同屬於一個亞屬(subgenus)。這可以解釋,為啥新冠這麽不像薩斯!

這些研究結果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麽指導意義?
 

  1. 期待著隨著氣溫的升高,新冠病毒就會消失的朋友,趕快死了這條心!
  2. 新冠疫情可能在今年秋天前,不會絕跡;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日子,還會伴隨我們好一陣子。
  3. 疫苗的開發,意義更加重大;可以肯定,疫苗出來前,新冠還不會消失。
  4. 如果你的新冠感染源自蔬菜、水果上的病毒,別指望4度冷藏能殺死新冠;相反,新冠最喜歡攝氏4度。


近期原創之“美國的故事”係列(關注公眾號後,可查看):
2020/01/15:《泰國印象:記植物學家的野外探險》
2020/01/09:《這裏的初冬,竟然如此美麗!》
2020/01/02:《毒品走私?在美國-墨西哥交界水域,我們發現驚天秘密!》
2019/12/27:《墨西哥:乘潛艇(submarine)探索加勒比海》
2019/12/25:《閃遊伯利茲:這個很少有機會了解的國度!》
2019/12/20:《洪都拉斯:羅阿坦島(Roatán)上無所求》
2019/12/18:《加勒比海上的遊輪:資本主義在此腐朽、墮落著。。。》
2019/12/16:《夢碎音樂之都——新奧爾良(New Orleans)》
2019/12/07:《遊美國的“女士州”: 孟菲斯令我向往》
2019/11/29:《火雞、土耳其和感恩節:為什麽“火雞”和“土耳其”的英語都叫turkey?》
2019/11/25:《遊巴布勒公園:揭秘美國密蘇裏“州立公園之父”》
2019/11/22:《這個公園,世上唯一:半小時內近距離觀賞成群的野牛、麋鹿。。。》
2019/11/19:《密蘇裏的少林傳奇:記麒師傅武館和劉隼藝校慶典》
2019/11/14:《美國也有“盲人摸象”?遊密蘇裏的大象石公園》
2019/11/11:《密蘇裏的九寨溝:遊薑森峽穀(Johnson's Shut-Ins)》
2019/11/09:《深秋100景:這裏的秋色算不算世界上最美?》
2019/11/07:《“救命樹”的故事:重遊密蘇裏的泡菜泉公園》
2019/11/03:《賞紅葉,救美人:去森林公園賞秋路上的奇遇》
2019/10/28:《嗨在金秋:記聖村的K歌耙蹄》
2019/10/22:《“細嗅薔薇”:尋找沼澤薔薇,見識美國農村》
2019/10/11:《到密蘇裏歐沙克Ozark,尋找恩額曼瓶爾小草》
2019/10/05:《《彝族舞曲》:仍記得聖村去年那場音樂會。。。》》
2019/09/30:《在聖村參觀“蔣未未”的藝術展》
2019/09/23:《參觀伊利諾伊州一所社區大學,讓我震驚不已。。。》
2019/09/09:《聖村“巴蜀同鄉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feit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三絲' 的評論 : 謝謝大咖!
feit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6ba6' 的評論 : 但薩斯病毒好像怕高溫
feit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可能開始時的病毒量不同吧
三絲 回複 悄悄話 才注意到樓主是做植物學的。這裏從事病毒學的太少了。
三絲 回複 悄悄話 在液體中,加熱56度半小時6百萬的病毒顆粒就完全失活了。
三絲 回複 悄悄話 titer 的單位是以log,所以 “10分鍾之後,其病毒效價仍然保持一半以上(從6.65減到3.84)” 應該是降低了10^2.81, 125倍.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那實驗表格中70°時平均5分鍾就U(undetected?)了,豈不與92°下還能存活更久矛盾?
6ba6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是醫學101常識吧,越是簡單的核酸類,越是耐高溫啦。生物實驗課說要滅生物孢子都要120度高溫高壓,還有試管接種都要酒精燈燒瓶口呢。
feit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ece1007' 的評論 : 應該是自然的病毒
feit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otpepper' 的評論 : 可能是一種適應性進化。我寫過一篇有點相關的文章。歡迎指正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798/202004/16817.html
cece1007 回複 悄悄話 應該是人造的,自然病毒變異幾次後早就很弱了
hotpepper 回複 悄悄話 病毒加熱到攝氏92°還能活很久?難道蛋白不凝固嗎?是不是假新聞?什麽樣的機理才可能讓病毒這麽耐熱?
對於我這個“理工男”來說病毒在92°生存是不可思議的。
feiteng 回複 悄悄話 應該不是
西風-西風 回複 悄悄話 這病毒是人共造出來的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