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28)
2022 (53)
2023 (40)
古體詩與近體詩
看到詩壇裏有一帖, 帖主介紹自己的詩集《韻·時光》,南方文化出版社2025,作者張弘,原上海華東師大中文係教授。其中“內容簡介”一頁,有這樣一段介紹:
“…詩集分為三編,包括現代詩和古體詩詞。第一編是組詩,第二編短歌與長詩,第三編為分類編排的古體詩詞。…古體詩詞格律嚴謹,意境典雅優美,不乏可欣賞的篇章。”
竊以為這裏的“古體詩”一詞,概念上有誤。
按照《漢語大詞典》《國語辭典》的解釋,以及詩詞界的慣例,古體詩(古體詩)是詩歌的一種型體,相對於近體詩而言。每句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數沒有限製,用韻無定則,不拘平仄對偶。簡稱為“古詩”,也稱古風、往體詩。
近體詩(近體詩)包括絕句、律詩、排律等形式,約形成於唐代,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格律詩體。此類詩歌在聲韻方麵有嚴格的規定,講究平仄、對仗與押韻。除排律外,句數有限。也稱為“今體詩”。
今體詩(今體詩),即絕句、律詩、排律的統稱,形成於唐代,與古體詩相對,強調格律與規範。唐·張籍《酬秘書王丞見寄詩》有雲:“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裏每同班。”可為佐證。
《古詩十九首》,杜甫的七言歌行如《哀王孫》《哀江頭》等,均屬古體詩。又比如,《孟浩然集》有詩267首,其中五言古詩59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4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鬆陵集-唐-皮日休》十卷,卷一至卷四為往體詩, 卷五到卷九是今體詩, 卷十為雜體詩。
關於古體詩和近體詩,古人還有這樣的說法:
《詩筏》( 賀貽孫): 嚴儀卿謂「律詩難於古詩」。彼以律詩歛才就法為難耳,而不知古詩中無法之法更難。且律詩工者能之,古詩非工者所能,所謂「其中非爾力」。…五言律難於七言律也。五言古難於七言古耳。
古人認為寫好古體詩更難。明朝李攀龍 ((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明“五子”,之一,“後七子”,之一,以攀龍、世貞為魁首,操海內文章之柄垂二十年)在唐詩選一書裏這樣說: “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說唐人都寫不出真正的五言古體詩,而隻能寫自已的所謂“古詩”而已。蘇軾曾把陶潛所有的詩都按韻仿寫一遍,就是在練習寫古詩。
因此,凡說到“格律嚴謹”的詩作,必然是近體詩,而非古體詩。將“格律詩”稱為“古體詩”,在概念上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