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次洋務運動的歸宿

(2020-05-09 14:45:17) 下一個

兩次洋務運動的歸宿   

 

在近代百多年的長河中,製度頑強的中國經曆了兩次洋務運動,並兩次宣布了中學為體的告終。

第一次洋務運動發生在1861年—1895年,持續35年。第二次洋務運動發生在1978年—2020年,持續42年。雖然相距127年,但異曲同工,都沒逃出失敗的命運。

第一次洋務運動發生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滿清政府滿目蒼夷,岌岌可危。於是有人獻策“師夷長技以自強”和“師夷長技以求富”。洋務運動主張中國接受並學習西方在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上的優勢。而中學為體的主張則是繼續清王朝封建統治。中國企圖借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工業,以及文化教育的辦法挽救政權存亡之危機。洋務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奠定了初級的基礎。

第一次洋務運動失敗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慢性(chronic)原因,這就是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從皇家到官宦,貪汙腐化,奢侈享受。這些因素限製了工業的發展和軍事的壯大。另一個是急性(acute)原因,這就是發生於1894年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炮彈非不利矣,軍艦非不堅矣。但是在自家的海麵被勞師遠征的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清政府不得不接受馬關條約,割地賠款。本來要以夷製夷,夷本指西方列強。沒想到敗在不屑一顧的倭人手裏。洋務運動畫上遺恨失吞吳的句號。

孫中山先生和他創立的中華民國總結了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不光要西學為用,還要西學為體。於是他幾經失敗,流血犧牲,建立了三民主義的共和國,其目標是實現憲政。可惜中華民族命途多舛,內有軍閥混戰、共匪作亂;外有日本鐵蹄,虎視眈眈。這個脆弱的新興政府終於敗給被所謂的主張共產的專製有加政權。隻好飲恨偏隅,到一個小島上去經營三民主義的試驗田。

毛澤東在長達28年的奪權曆程中,用打土豪分田地騙得農民的信任與支持。他們趁國難之危,發展壯大。於抗戰勝利後,隻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便勢如破竹,“鍾山風雨起倉皇,百萬雄師過大江。”就打江山而論,他運籌帷幄,縱橫捭闔,其能力心計遠在劉邦和朱元璋之上。

可是,以他為首的一群農民將領和知識鷹犬在打江山時雖然捷報頻傳,但他們在坐江山的舞台上,卻呈現出拙劣的表演。他們大興文字獄,灌輸全民一統的思想觀念。其獨裁專製的程度超過曆代。在馬列教條的意識形態指導下,他們企圖靠運動和口號治理國家。從1949到1976,他們頭昏腦脹,變本加厲。運動此落彼起,接連不斷。鎮反、抗美援朝、土改、合營、反右,人民公社、大躍進、大饑荒、學雷鋒、學大慶、學大寨、四清,直至史無前例的火燒全國的文化大革命。

在二次大戰之後,不管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一個個都在老老實實發展經濟,為民謀福。而中國卻在在這27年時間裏七鬥八鬥,天天折騰,雞犬不寧。老百姓的口糧強製在30斤的水平,副食憑證供應。農民的工分所得還不夠一年的口糧。幸虧被監管的是數億良民、順民,在餓死幾千萬的煎熬中,他們居然還把那個餓死他們的“救星”像佛龕一樣,掛在殘垣斷壁之上。

經過十年文革,學校停課,工廠停工,人手一本的小紅書居然要把精神變成物質。毛澤東和他的四人幫寧可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最後,隻落得人才青黃不接,經濟停滯不前,百姓怨聲載道,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在一片蕭條破敗的嗩呐吹奏的尾聲中,不知道怎麽坐江山的四個偉大,孤獨憔悴地走了,死而後已。

麵對此情此景,紅朝元老鄧小平三下五除二,搞掉了他辦事毛放心的華國鋒,以軍委主席的身份,登上太上皇的寶座。說來他自己也是文革的受害者,曾經三下三上,不得不發假誓永不翻案。可以說,這些幸存的功臣對文革也深惡痛絕。如何刹住極左風,走出死胡,同成了他出山後的棘手難題。

在這樣的形勢下,鄧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方針,摸著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他先從解決經濟問題入手,恢複了私有和農村的包產到戶。在對外關係上,他憑經驗領悟到“跟美國好的國家都富起來了”。於是他在對內改革的同時,也開啟了對外的開放。

然而不管是對內改革,還是對外開放,他都留了一手。那就是改革隻限於解開經濟的枷鎖,融入市場經濟的成分。但是在政治體製上,他還要恪守四個堅持。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堅持馬列主義。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堅持,那就是堅持一黨專製。大體上,鄧小平的改革與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別無二致。所以,鄧小平的改革毫無新意,充其量不過是第二次洋務運動。

鄧小平對美國伸出的友誼之手是有保留的,這就是他的韜晦之計。韜晦或曰韜光養晦,意思是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畫外音就是等待時機,居心叵測。A對B韜晦表明A不會做B推心置腹的朋友。而是為了困於現狀,不得不裝孫子。然後伺機而動,最終取勝後者。他要學勾踐或劉備,在強敵麵前牽馬墜鞍,聞雷失箸。一旦時機成熟,則翻臉不認人,引兵征討。因此,韜晦就是暗藏玄機,韜晦的目標就是亮劍。不管鄧大人居心如何,美國憑借商賈的敏感嗅覺,接受了中方暗送的秋波。在江朱的配合下開始為時不長的蜜月。

於是美國的大亨們紛紛到中國投資建廠,並且為中美合資的產品開辟市場。中國則征用了大量廉價的勞力,農民工。中國還貢獻了環境和資源,兼天時、地利與人和為一體,改革開放速見成效。大樓平地而起,高速路迅速加長。一部分人也成了暴發戶,開上豪車,住上別墅,睡上三奶,集體到歐洲的奢侈品店炫富掃貨。銀子嘩啦啦地流進國庫和貪官的私囊,GDP總值躍然提升到全球第二。

然而崛起還不能說是第二次洋務運動的成功。因為崛起後的財富衝昏了上層的頭腦,對下則蒙蔽了百姓,他們誤以為在專製的體製下,中國也可以繁榮。不少人居然相信取代美國地位的時刻已經來臨。

崛起帶來了新的問題,官場貪腐成風,商界投機取巧,百姓則吃喝玩樂,世風日下。房價、醫療費用和學費漫天暴漲,錢多了並沒有讓百姓脫離困窘。加之環境汙染,資源枯竭,一帶一路,成了好大喜功好高騖遠的高昂代價,為後來的發展杜塞了進路。顯然,這些崛起的副作用與中學為體密切相關。因為專製和人治限製不了官府的監守自盜,法不健全也成為財富積累的漏洞。

2020年初,一場武漢肺炎驚動世界,病毒傳向了所有有人的角落場所,在負能量的意義上,提前實現了一尊鼓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經濟拉起警鍾,陷於蕭條停滯。中國在病原問題的轉嫁和對病毒蔓延的隱瞞,以及後續的掩飾,丟掉了留下本來不多的信譽。當然病毒的雙刃也葬送了崛起國的活力。一根支撐一國經濟的電線杆子,頹然倒下。

觀今鑒古,這兩次洋務有點有什麽異同呢?

共同點在於社會起因,即他們都是在國家遇到挫折甚至失敗的局勢下產生的。第一次因為清末的內憂外患奄奄一息;第二次則因為文革後經濟的萎縮和迷茫。

此外,這兩次洋務運動采用的方針都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抱守殘缺的上層沒有一位像日本伊藤博文那樣的開明之士,在政體上開刀,甩掉幕府係統。

此外,兩次洋務運動的出發點也大同小異,這就是力挽統治集團日暮途窮的走勢,並且把矛頭指向外敵。這就是“以夷製夷”和韜晦亮劍。兩次洋務運動並沒有把改善民生放到首位。最多也就讓統治者的子孫和有門路的投機客先富起來。他們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這也是失敗的一個原因。

那麽兩次洋務運動有什麽不同呢?

第一次洋務運動的啟動靠的的是前朝留下的銀子,用這些錢修鐵路,建工廠,修鐵路。第二次洋務運動的激活靠的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具體地說,就是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投資、技術支援和留學生的培養,還有消費商品的廣闊市場。

第一次洋務運動的間接原因是腐朽的製度,直接原因是日本人的侵略。第二次洋務引動的間接原因是死灰複燃的毛澤東意識形態,直接原因是冠狀病毒。

第一次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留下了技術開發的成果,如新學、鐵路、礦山,及機械製造等工業雛形。第二次洋務運動留下汙染的環境、失業的農民工,以及維護高樓大廈、高速公路和高鐵的的費用。

第一次洋務運動後,激發了仁人誌士和以孫先生為首的三民主義創舉。第二次洋務運動的繁榮假象和官方的宣傳麻痹了一批義和團式的“愛國者”,小粉紅,在他們身上埋下了盲目仇外“認祖歸宗”的民粹稻種。

100多年裏的兩次試驗已經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西學為體,西學為用”,徹底擯棄老祖宗留下的專製和人治的弊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回複 悄悄話 老鄧算不錯的啦,至少沒有陷同僚入獄。

——————-

四人幫
試之 回複 悄悄話 老鄧算不錯的啦,至少沒有陷同僚入獄。中國的腐敗是在冮手中發揚光大的,也是他文革後開啟了以所謂反腐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陳希同)。以後越來越過份,越來越黑暗。至少近期內不看好國內政治和各種環境。
讚博主謙遜且不誇大。
springdale 回複 悄悄話 二次都是病入膏肓之前的回光返照,但是,都被誤以為崛起強大。

茅山道士 回複 悄悄話 結論過早
BananaeEggs 回複 悄悄話 兩次洋務運動,都是(1)獨裁封閉的政權,被外麵世界所逼,不得不做些「改革開放」,但(2)當權派對「既得利益」仍然抓著不放,所以「自由平等」的思想,無法落實。(3)第一次洋務運動失敗,導致了大清帝國的崩潰,而第二次洋務運動「敗跡已露」,共產帝國的前景,似乎不樂觀。(4)大清帝國崩潰前,有「扶清滅洋」的義和團,做迴光返照,而共產帝國在跨臺前,必有「扶共抵洋」的先鋒隊。
回複 悄悄話 博學的伊藤博文,不學無術的李鴻章,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對照比較的視角很獨特。 曆史就是這樣不幸地重複, 民族厄運不斷, 或許因為犧牲還不夠。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難那,老祖宗還說過“與虎謀皮",老虎是保護動物,奈何?

100多年裏的兩次試驗已經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西學為體,西學為用”,徹底擯棄老祖宗留下的專製和人治的弊病。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lio 回複 悄悄話 賛!


第一次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留下了技術開發的成果,如新學、鐵路、礦山,及機械製造等工業雛形。第二次洋務運動留下汙染的環境、失業的農民工,以及維護高樓大廈、高速公路和高鐵的的費用。

第一次洋務運動後,激發了仁人誌士和以孫先生為首的三民主義創舉。第二次洋務運動的繁榮假象和官方的宣傳麻痹了一批義和團式的“愛國者”,小粉紅,在他們身上埋下了盲目仇外“認祖歸宗”的民粹稻種。



三俗不俗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我也有同樣的想法和比較,但是不如博主闡述全麵、透徹。國運如此,徒呼奈何!
下城學文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一生最熱衷"陽物運動”,不信去問玉縫。
雪馨 回複 悄悄話 學技術不易,更新思想是最難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