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真慘烈,他們都自殺了 !

(2023-04-09 09:03:21) 下一個

 

2006年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電視劇《亮劍》開播,深受觀眾喜愛,一時間好評如潮湧。《亮劍》拍得好看、精彩,“彩點”俯拾即是、信手拈來。隨著人物、情節的展開,一股股巨大的衝擊波撼人心魄。現如今這麽多年過去了,《亮劍》一劇還如大山那樣的存在著,它成為了國產抗戰劇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

 

 

《亮劍》一劇在演員選角上獨具慧眼,李幼斌為觀眾塑造了一個極具個性色彩的、有血有肉的軍人形象。李雲龍幾乎沒有文化,性格粗暴,愛說髒話,但又極為豪邁,善於指揮,擁有天馬行空般的作戰想象力。他直率粗糙,心底透亮,血氣方剛。麵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 !演得太好了,太像了!如果說李幼斌因《亮劍》一劇所獲的“最佳男演員”獎是國內自金鷹獎和飛天獎開辦以來含金量最重的,應該不為過。幾年後新版的電視劇《亮劍》,導演被認為(重拍)是“腦子有毛病”。其實黃誌忠也算是位演技不錯的演員,但看過李幼斌所塑造的魅力四射、栩栩如生的“這一個”李雲龍後,隻能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了。還有什麽《亮劍3》,那純屬是蹭熱度,不值得一提。。。

 

何政軍飾演的趙剛應該是他眾多銀幕屏幕形象中最有力度和最出彩的一個,遠遠超過了他曾在《國歌》中塑造過的,作為男一號的田漢的形象。在《亮劍》一劇中,他把一個為了尋求國家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毅然投筆從戎的軍人知識分子形象塑造得既英武又儒雅,並與李幼斌一起把性格反差極大的團長和政委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裏搭檔之間的不計生死、鐵血與共的默契和豪氣演繹得生動且真實可信。

 

張光北飾演的楚雲飛這一人物是當時大部分國民黨將領,尤其是黃埔係的真實寫照,能領一眾精兵的,怎麽說都不是庸才 !張光北身著軍服的造型英武帥氣,演出了職業軍人身上的器宇軒昂和中國軍人麵對侵略者有勇有謀的膽識和氣魄。這一形象也超過了他曾飾演過的呂布一角。劇中楚雲飛離開大陸前夕情感濃烈地捧著一抔黃土的場景令人動容且難忘。

 

其它眾多配角上至陳賡、下到和尚、張大彪、還有丁偉、孔捷等等也是個個出彩。一群鐵骨錚錚威風凜凜的硬漢形象猶如一組高聳入雲的群雕,誕生了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弘揚亮劍軍魂的經典傑作 ,可敬 !可佩 !

 

 

《亮劍》電視劇改編自都梁的同名小說。據說都梁創作初稿隻用了八個月的業餘時間,但是他為此的準備工作卻花費了十幾年的光陰。電視劇的情節截止到1955年李雲龍等被授少將軍銜為止。這其實僅是原著內容的前半部分。近日我在網上把都梁的原著整個讀了一遍。如果說電視劇拍得好,值得反複觀看的話,那麽讀過了整本小說後,那種感覺很複雜,可以說被李雲龍和趙剛等人的命運和結局真正地震憾到了!

 

小說的前半部分和電視劇是一樣的,殘酷激烈的戰爭,寶劍出鞘的精神。但是電視劇中沒有表達或者說不敢表達的後半部分也異常精彩。我想作者之所以寫這部小說的初衷,也就是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和一種精神既凝結於小說的前半部,更貫穿於不可分割的小說的後半部中。

 

故事後半部分詳細敘述了建國之後,黨內鬥爭、1960年挨餓的情形及文化大革命的經過。作者沒有隻停留在簡單的描述上,而是通過書中一個個人物的經曆和命運讓讀者了解人民群眾對這段曆史的狂熱之情,明白為什麽這麽多知識份子和正義人士被迫害致死的緣由。處於那個年代為什麽人會選擇死亡。這些東西,電視劇很難拍出,即使拍了,也很難拍好的。因此電視劇《亮劍》的導演的取舍是非常明智的。當然也讀到過有人評論說:遺憾的是,電視劇《亮劍》斷章取義地隻是截取了書中最鮮亮的前半段,而把悲劇色彩或者說負能量的後半段全部閹割了。把一個含有深刻內涵和反思的作品變成了一個歌頌英雄的主旋律讚歌。。。

 

趙剛夫婦在文革中雙雙自殺

 

趙剛是一位剛正不阿,敢於向與自己所守護的真理而獻身的軍人知識分子的形象。他在看到蘇聯領導者把一些忠誠的革命者處死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讀者能感覺到他內心的悲涼以及對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的卓越的預見性。從中他感覺到了巨大的恐懼,因為絕大多數蘇聯的革命者不是死在了戰場的敵人手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裏,他已經隱隱約約感受到了可能要麵對此類情形的那一天。。。當那一天厄運真的降臨到他身上時,他高聲宣告:“既然這個黨、這個軍隊如此忠奸不分,這黨籍和職務不要也罷 !”他和馮楠在安排好後事,把他們的4個孩子托付給李雲龍夫婦後雙雙赴死,為了他們自己的信念與理想,為了不向小人們的迫害屈服。。。

 

趙剛夫婦桀驁不馴的性格及剛烈的壯舉讀得我留流下了眼淚。但當讀者看到趙剛的“因為你無力阻止現實的發展,那種無奈和痛苦是很深刻的,如果帶著這種痛苦活著,你會感到生命變得毫無意義。” 的話時便能理解他為什麽要自殺而死和什麽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就如同譚詞同從容走向斷頭台。 趙剛寧折不彎,堅守良知的性格導致他在是非黑白顛倒的時刻,不會見風使舵,甚至連忍氣吞聲都做不到!他會坦坦蕩蕩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發出了作為知識分子的怒吼,但是這也導致了他們夫婦的悲劇下場。

 

李雲龍文革中自盡,妻子在獄中割腕

 

戰爭年代與太平年代的切換曾讓李雲龍無所適從。20年足以讓很多東西變了味。20年前他們辛辛苦苦建立的新中國變得混亂不堪!政治氣氛緊張,令人窒息;軍隊人心惶惶;城市陷入內亂,人民武鬥不休……樁樁件件,都讓他很困惑!本就對政治不敏感的他完全搞不清楚狀況。而且他漸漸地失去了以前怒斥他嶽父田墨軒“反革命言論”的勇氣。自己奮鬥了半輩子,難道就是為了過這樣的日子嗎?!終於他麵臨著嚴峻的抉擇:要不要向暴亂的民眾開槍?那可是自己曾經豁出性命想去保護的人啊!可是他們在武鬥中打死了解放軍戰士,那些倒下的年輕人也是自己帶的兵,也是骨肉同胞啊!他終於艱難地做出了選擇。。。李雲龍完全有機會逃走,不必自盡。但那不是他李雲龍的性格,他不屑於苟且偷生!臨終前他大聲說到“你知道一個軍人最體麵的死法嗎?上吊?服毒?都不行。那是老百姓的死法。告訴你,軍人的死法應該是用子彈。。。”一個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李雲龍 !

 

其實在沒讀小說之前,我看了內容簡介,已知故事的結局是李雲龍被迫害致死。所以在看到李雲龍自盡時並沒有流淚。但是當讀到駐紮在金門的楚雲飛在廣播裏對李雲龍進行祭奠的那段描寫時,眼淚忍不住地流了下來。“一個聲音渾厚的男廣播員緩慢的聲音傳來:。。。駐島全體國軍將士對李雲龍將軍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國三十一年冬,李將軍率部與倭敵激戰於野狼峪,白刃戰中手刃倭寇數百餘,日軍聞風喪膽。民國三十三年,李將軍於晉西北全殲裝備精良之日軍山本一木特種部隊,憑血肉之軀及劣勢裝備與敵浴血奮戰,實乃中國軍人之楷模。。。”

 

李雲龍的妻子田雨在文革中群眾造反派圍攻李雲龍時,帶領著6個孩子(他們夫婦的2個孩子+趙剛夫婦的4個孩子)誓死保衛丈夫,她在李雲龍去世的兩天後在獄中割腕自殺。這個曾經看上去那麽柔弱的女子在經曆了父親在勞改農場非正常死亡,好友馮楠與丈夫趙剛雙雙自盡、丈夫李雲龍又被迫自殺的一係列打擊之後,在獄中割腕自盡,果敢而決絕。好友馮楠臨死前講的是當年俄國的十二月黨人的夫人們都是拋下孩子,隨著丈夫遠赴風雪嚴寒的西伯利亞追尋心中的理想的,所以她選擇陪在趙剛身邊一起赴死。田雨和馮楠一樣,盡顯貞潔巾幗之氣。她是留下了南宋詞人陳與義的《臨江仙》的絕筆後,毅然追隨丈夫而去的。

 

丁偉在反右運動中被捕

 

最早看電視劇時,覺得丁偉雖屬“智多星”一類的指揮官,但為人處世上不免有些圓滑。但就是他在書的後半部裏,在彭德懷被打倒的時候,能夠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並仗義執言 !在被逮捕時還高喊:“同誌們,我們的軍隊有危險,這種空氣太不正常了,連個戰功赫赫的元帥按組織程序提點兒意見尚且被定為反動分子,照此下去,將來黨內人人都難以自保,好人會越來越少,小人會越來越多,這個黨還有什麽希望?早知如此,我丁偉當初就不該參加紅軍,不該參加共產黨。。。”在所有人都不敢講話的時刻,丁偉竟然口無遮攔地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了出來。他說的是那麽灑脫率真,說的是那麽直白坦誠,這在當年沒有一定的膽量是絕對做不到的 !

 

小說中最 “聰明” 的應屬當年“晉西北鐵三角”裏最為沉穩的孔捷,他選擇了隱忍,幸運地沒有被時代的劫難所波及,等到了雲開霧散一天的到來。但他在黑雲壓城的艱難時刻,派人去接李雲龍一家到自己的“領地”避難,雖然最後隻帶回了老戰友李雲龍與趙剛的六個孩子,孔捷將他們安排在了自己的部隊,保護了起來,使他們躲過了浩劫,並把他們都撫養成人(在小說的結尾處,當年的六個孩子都已經是部隊各級軍官的中年人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算是重情重義了,老戰友之間的生死交情,同樣令人感動。。。

 

附上《亮劍》小說書中主要人物的最後結局:

 

丁偉: 1957年因對廬山會議不滿,公開發布反對意見,遭到逮捕,後被下放農村勞動,不知所終。

 

趙剛: 1966年因對文革不滿,公開發表反對意見並拒絕與羅瑞卿劃清界限而遭受迫害,與妻子馮楠一起在家中自殺。留下4個孩子托付給李雲龍撫養。

 

李雲龍: 1967年為維持正常秩序鎮壓當地造反組織受到調查和批鬥,在家中飲彈自盡。

 

田雨: 李雲龍妻子,在李雲龍自殺後兩天於獄中割腕自殺。

 

馮楠: 趙剛妻子,文革初期和丈夫一起在家中自殺。

 

孔捷: 最後收養了李雲龍夫婦和趙剛夫婦的6個孩子並把他們撫養成人。在80年代初離休。

 

田墨軒: 田雨的父親,李雲龍的嶽父,民主人士,1958年被打成右派,連同老伴一起被下放到黑龍江興凱湖農場勞動,1960年餓死在農場。

 

段鵬: 戰爭年代接替和尚做了李雲龍的警衛員。解放後組建中國第一支特種作戰部隊 -- 梁山分隊。在李雲龍遭到迫害的時候曾組織營救,但被李雲龍拒絕。後來隱姓埋名直到1978年李雲龍平反時才出現。

 

楚雲飛:1949年隨國民黨軍退到台灣,臨行時隻帶走了一包大陸的泥土。後來晉升國民黨中將,擔任金門防衛副司令。晚年退役經商。

 

最後附上宋代詞人陳與義的《臨江仙》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北宋亡後,陳與義流落到南方,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歎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2023年4月9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