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爾街日報的“辱華”和白宮請願書

(2020-02-29 17:13:17) 下一個

2020年2月3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沃爾特·羅素·米德的題為“中國是一個真的亞州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巴德學院的教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之為辱華,說作者“應該為自己的言論、你的傲慢、偏見和無知感到羞愧。”文章也引起了一些中國人的抗議,發起了向白宮請願。 到2月7日晚上,請願書已有5萬多人簽名。

“東亞病夫”一詞大概源自清朝末年,可能是對中國人吸食鴉片身體虛弱的嘲笑。中國人都知道並且已經對這個詞相當敏感了。但是 “Sick Man”這個詞並不限於指中國,而且大多時候是用於形容經濟力量的衰弱。 2005年經濟學人雜誌上一篇題為“歐洲病夫”的文章是指意大利和它的經濟衰退。 2017年泰晤士報一篇文章題目也是“英國是歐洲病夫”,而21世紀初的德國也有歐洲病夫的稱號。

如果我們仔細讀完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就會知道它主要是論述冠狀肺炎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文中說“中國的財政市場可能比它的野生動物市場更加危險”,它指的是大量貸款和產能過剩等等。這個病夫是指財政上的,而非國民體質。

不知道外交部的發言人在斥責前是否了解上麵說的背景,是否完整地讀了那篇文章。

幾個世紀來,中國虛弱以致與強國無關,使得我們沒有自信心倒有一顆玻璃心。當意大利,英國和德國被稱為歐洲病夫時,沒聽說有人抗議辱意辱英辱德。 我們把“美國鬼子”掛在嘴邊,稱美國人為紙老虎, 這其實也是辱美。 幾年前朗朗在白宮的晚會上當著美國總統的麵彈奏的樂曲就稱美國為豺狼。 按照外交部的邏輯,辱美的朗朗應該被驅除出美國。 如果發生在中國,該晚會的策劃人應該會被中宣部撤職,至少要請去喝茶。但在美國的媒體上,這事並沒有引起任何關注。

請願書向白宮請願要求華爾街日報道歉,但白宮根本無權。憲法第一修正案寫得明明白白,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要能管,川普就不會被媒體搞得鬧心,天天罵假新聞卻又奈何不得,他早就把報社電台和諧了。  

1月27日丹麥《日德蘭郵報》在一幅漫畫上把中國國旗的五星改為病毒形狀。中國使館和外交部照例抗議要求道歉,被郵報拒絕。 外交部要求政府幹預,丹麥女首相回應:“言論自由是丹麥傳統,沒必要解釋對中立場”,一句話帶過。丹麥首相不能做的事情,白宮也不能,除非獨裁政權。

我們不能把中國的模式搬到美國。白宮不是中南海,川普也不是皇帝。

這個白宮請願網站是2011年在奧巴馬時期創立的,名稱是“We The People” 直譯是“我們人民”,初衷是建立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渠道。因為所有人都可以遞交請願書,產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請願。 一個著名例子就是要求政府在太空建造一個120公裏直徑的“死星”(Death Star)以促進經濟和就業機會,但花費是數萬億美元 ($852 quadrillion),估計要833,000年時間才能完成。 這麽一個荒誕的請願竟然也有幾萬人簽名。因為這些原因,加上請願沒有約束力,所以效果一直都不太好。

川普當政以後,退出了奧巴馬時期所有的條約,推翻了所有他能推翻的政策,這個請願網站當然也不例外。2017年川普政府就宣布要關閉該網站,至今網站仍然存在,但已名存實亡了。 當我們在這個網站上向川普政府請求幹預我們認為的種族言論,即便川普能做到,他也不會做。 如果我們想向美國社會表達我們的聲音,我們可以給報社打電話,留言,參加選舉投票等等,向白宮請願不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阿Q頭上長了癩瘡疤,所以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後來連“光”和“亮”也忌諱了,別人一說,不問有心與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

這個國家的頭上有沒有癩瘡疤,我不想說, 但我知道我們民眾的頭上是沒有的。 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麽要忌諱“光”和“亮”呢?   畢竟,我們還是有別於中宣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qing_us 回複 悄悄話 太多人玩種族這個概念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