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花兒
周未遇到難得的好天氣,我和太太驅車,到長島costco補貨,順便逛了幾家花店。當下正是栽花種樹的好時節,又趕上月初,美國人剛發完工資,不差錢,買花的熱情很高,花錢也爽快,拎起一盆花,就像拎起一棵白菜。
我見到一對白人夫婦,
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推著購物車,各自挑選自己喜歡的花,互不過問,不像我們在花錢的時候,加上一個互相商量和決斷的過程。
其實我家不缺花,缺的是好花、名花,而一般花店又很難買到,所以常在網上訂購。知名的大花場一般遠在加州、佛州,我們訂購了兩次,花都沒有活下來,我想這大抵是水土不服造成的。好在商家退了錢,還搭上了幾句表示欠意的話。
我們這次逛花店是找一種叫‘’達芬奇‘’的爬騰玫瑰,據網上介紹它非常漂亮,非常稀有,也非常難買到。
我們在幾個花店搜了個遍,真是No stone left unturned,終不見達芬奇的蹤影。
逛了幾次花店,我觀察到華人和美國人在買花方麵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華人比較喜歡買perennials ,即‘’多年生植物‘’,這種花種下去,不用管它,每年春天都會活過來,價錢雖然比annuals‘’一年生‘’的貴,但一勞永逸,從長遠看,更省錢、省時、省力。還有一種更經濟實惠的perennials,它不但經年不死,還會自我繁殖,越發越多,這種花至少是我們家的最愛,花枝多了可以請朋友來挖,買這種花就像買了一隻下蛋的母雞,一次投資永遠有蛋吃。近來,有‘’種花達人‘’在油管上介紹一些玫瑰花的吃法,花瓣可以做湯,可以做醬,搗碎了抹在臉上,還可以美容。這又大大增加了華人們對玫瑰花的喜愛。
相比之下白人群體,不大喜歡perennials.他們喜歡每年春天用新的annuals來裝飾他們的庭院。這些花爭奇鬥豔,十分搶眼,突顯屋主的個性和品味,但花費不薄,我家鄰居每年用皮卡往家拉,舍得為庭院花大錢。這附合他們的性格和價值觀。他們不算計,隻要喜歡,決不委屈自己,強調活在當下,而我們華人精於計算,有自我約束力,決不花不該花的每一分錢。
我們華人說到底,種花的積極性遠不及種菜。華人家庭隻要有後院,一定會開出一片菜地,這在美國家庭是難以想象的。他們隻種花不種菜,偶爾種幾顆西紅柿也隻是當花養,並不指望收獲。
美國人以為中國人和他們一樣有愛花之心。他們來你家做客,雙手捧上一束花,顯得十分高雅,而我們去他們家做客,花是拿不出手的,要大盆小碗地帶上幾個菜,東西帶少了,自覺不夠熱情。
中國人對花的感情是複雜的,八十年代盛傳這樣一個笑話,老婆過生日,老公高高興興地送上了一束玫瑰花。老婆滿臉的不高興,說,"花兒能當飯吃嗎,有這錢咋不給我買雙鞋穿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