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人間

跨躍中美文化,勾通雙項信息探討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孟子辯\'授受不親\'

(2021-12-03 13:04:38) 下一個
孟子辯 "授受不親"
“男女授受不親” 是一條古訓,是周朝立下了的這條規矩。"授"就是給與,"受"就是接受,"親"就是肌膚的接觸。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在傳遞東西的時候不可觸及對方身體"。古人很有智慧,用—句話六個字就設定了這個條規矩的適用泛圍。連手都不可以碰,其它地方更不用說了,同時它也畫了—條紅線,界定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例如,男女之間,任何手把手,互教互學的事,如包餃子,桿麵條都不可以做,郎中給婦女把脈也必須退到帳外,用—根線縄把脈搏的跳動傳到郎中的指尖。
戰國時期,齊國出了一個怪才,叫淳於髡,有一次他和孟子聊天,問到這個規矩,他出了—個很刁的問題,想難住孟子。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用現代語解釋這一段對話就是: 淳於髡問孟子:  " 男女授受不親合乎禮儀的規矩嗎? " 孟子回答說:  " 合乎禮法" 淳於髦問: "如果嫂子溺水,要不要出手相救? " 孟子說: "見嫂子溺水不救乃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法,是常規常道,但嫂子溺水,出手相救是異常情況,出現特殊情況時要打破常規才是正道。"
從上麵對話可以看出孟子的智慧。  他認為維持社會秩序的規章製度不是僵死不變的,當它與仁義道德發生矛盾時,規章製度可以打破,要以仁義為先。也就是規章製度與人性化管理相結合。孟子兩千多年前的思想並末過時,可現實中,人們的一些作法卻違背了這一原則。例如,因為疫情,—亇小區需要隔離,這是常道,需要人人尊守,但如果家裏有一個待產孕婦,或急症病人需要去醫院急救,執法人員肯通容—下放行嗎? 還有醫院,明碼標價,先交錢,後動刀。交不起,醫院能見死不救嗎?孟子告戒人們,見死不伸以援手者"豺狼也"。
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懂得矛盾的普便性和特殊性,遇到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可一成不變地用一種辦法解決問題。         
 在西方社會,例如美國,—些規章製度也都有網開—麵的時候,例如交通法庭的法官在裁決違規案例時,對下層勞苦民眾,特別是女性,大多同情有加,網開—麵。
英語有一個成語:
無例外就不成其為規 (  There is no rule without  exceptions)。有時候打破慣例,接納例外,更能顯出規章的力量和生命力。
人類旳先近思想都是相通的,西方的人文思想也離不開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這是—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驕傲和自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