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人間

跨躍中美文化,勾通雙項信息探討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莊子懟惠子

(2020-08-31 06:42:08) 下一個
莊子懟惠子
秋天到,又有人在網絡上提起秋天的話題,近來稍有點書卷氣的話題就是有人把莊子的一篇文章拿出來拷問。那是一篇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出自“莊子-秋水篇”。原文譯為:有一天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河的橋上散步。莊子說: " 鰷魚在河中遊得多麽悠閑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 惠子說: " 你又不是魚,怎麽知道魚是快樂的?” 莊子說: "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 惠子說: "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完全確定的。” 
莊子說: “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怎麽知道魚是快樂的那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注意!莊子開始打叉),所以問我是從哪裏知道的。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河橋上知道的。" 
這一段關於魚的辯論並不複雜,你來我往話並不多,但要斷定莊子是贏家也不容易。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麽知道魚是快樂的?" 惠子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 莊子不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最後回答說他是站在橋上知道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憑我在橋上的觀察加上我的判斷知道魚是快樂的。但他沒直接替自己辯護。這個故事把兩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做了對比:惠子比較注重簡單的邏輯推理。莊子對事物的判斷注重觀察,找出事物的內在聯係,參照己往的經驗做出結論。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經曆,比如我們看到一位老人走在大街上,說這位老人家累了。這時有人反駁你說: "你又不是那位老者,你怎麽知道他累了?" 聽了這話我們是不是覺得沒有道理?莊子很機警,在辯論中抓住了惠子一句有歧意的話就勢反攻。原文中惠子説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他的意思是你怎麽會知道魚是否快樂呢?這時莊子故意把這句話往歧意上引:魚是快樂的,但你懷疑我是怎麽知道的。從句子結構上分析這句話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How do you know the fish are happy or not? 另一句為The fish are happy, but how do you know they are? 所以他說我是在橋上知道的。會辯論者有時會用語法結構的歧意耍賴。一句話脫離上下文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惠子問東,莊子裝糊塗答西。今天有感美國大選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頭兩句 : " 美國大選全球圍觀,狗拿耗子,於你何幹?"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 這事和你有什麽關係?也可以理解成有人願意狗拿耗子,這是他的事,旁人不要說三道四, 於你何幹?' 漢語特別是古漢語,文字簡練,結構鬆散,主從句無連詞,給文字留下莫棱兩可的空間。莊子善辯,還會指桑罵槐,用說故事的方法教訓人。
莊子與惠子不是好明友嗎?為什麽懟他?其實倆人不見得那麽好。惠子去梁國當了宰相,莊子去找他,惠子聽人家說莊子是來取代他的相位,惠子聽了很緊張,於是派人在城裏搜捕莊子三天三夜。後來莊子登門求見,自喻大鵬展翅,非梧桐不止,當麵暗示惠子隻是個貪圖功利的小人。為此他寫了一篇寓言式的文章 "惠子相梁  "。由此可見莊子在辯論時懟惠子事出有因。由此可見聖賢之人也非處處一幅謙謙君子,唯唯諾諾的樣子,該出手時決不手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作業本 回複 悄悄話 “安”字在文言文或者古代漢語中既有:
-- 表示疑問,相當於“豈”、“怎麽”
也有
-- 哪裏,何處

所以 安知魚之樂,本意是說 怎麽知道魚的快樂,但是也可以按照字麵意思理解為(解釋為)在哪裏知道魚的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