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娃媽雞飛狗跳的生活

記載一個3歲、7歲、10歲媽媽的心路曆程
正文

關於疫情,我想給孩子這樣的教育

(2020-03-15 22:39:08) 下一個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個放大鏡,讓我們得以看到並反思一些現象,這是我們在有序運行的社會中難以深入的話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領域的熱門話題此起彼伏,網絡上充斥著不同的觀點,現實中也是水深火熱。

作為一名教師,我的朋友告訴我,她也在這場一月有餘的戰役中學習到了很多。而我們的孩子,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這場戰役中是被保護的對象,他們可以從這場戰疫中領悟什麽呢?和她電話聊了幾個小時,我真的深有感觸,寫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一下!

我的朋友最近一直在聽國內某團隊為孩子們設計的“戰疫”藝術課程。課程中對於疫情不同方麵的翔實講解,融合藝術創意,讓孩子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疫情的認知和期望,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思路。課程目錄中有《吃(癡)貨(禍)?》、《偽裝者》、《逆行者》《空城記》《下一次的瘟疫爆發》等等,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孩子們了解了病毒的來源、人們不良的習慣、戰疫中勇敢的逆行者,還可以表達自己對這次不聚會的春節、對戰勝疫情的獨特看法。這種讓孩子敢於表達想法的設計理念,非常值得同行老師去學習。最好的教育恰恰來自生活,我們應該把握住這個教育現場。

作為一個老師,她認為在這場疫情背後,有幾個大的主題可以是家長及老師開展教育的著力點。

1. 環境教育,認識人類的行為

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的爆發和食用野生動物之間同樣存在很大關係。追溯曆史,2003年印在全國人民記憶中的非典,其病毒的直接傳染源就是人們販賣、宰殺的果子狸,最終來源是蝙蝠。非典疫情的爆發,野生動物交易被暫時取締,過了風口浪尖,仍舊有人因各種原因食用野生動物。研究表明目前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真正從源頭預防新發傳染病的措施就是不要去捕獵野生動物,減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擾。

通過這次疫情的教訓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到,人類不能自詡為地球的主宰者,如果我們肆無忌憚地去破壞環境、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最終人類會自食其果。我希望孩子們成為更關心環境的一代,我要做的是為他們指明方向。

保護野生動物的主題可以和減少碳排放、科學處理垃圾、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主題進行融合,並且結合最新的數據統計和真實客觀的報道,進而培養孩子的對於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的反思。大人們還應該在行動上和孩子達成共識,開展環保調查和日常環保實踐。

2. 職業教育,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這次疫情中,我們認識了無數平凡的個人。有的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比如因公殉職的李文亮醫生,奮戰在前線的科學家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忙碌奔波的誌願者快遞小哥汪勇等。有些,我們說不出名字,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在人們最需要的地方。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誌願奔赴一線的醫務人員、是不分白晝建設醫院的建築工人、是離家遠行千裏運送物資的卡車司機、是誌願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的網約車司機、是為封城之後留下的孕婦提供幫助的誌願者團隊、是為武漢醫務人員和市民提供心理谘詢的谘詢師團隊、是免費為醫院提供飯菜的飯店老板、是仍舊堅守在一線崗位的環衛工人、是加班加點製作口罩的工人……太多太多的普通人,每一個行為背後卻是沉甸甸的責任。

我們經常會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實際上我們是否能做到一視同仁呢?這次疫情過後,我們認識了那麽多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我們一直以來的期待是不是存在偏差呢?我覺得應該和孩子們細數這些平凡的故事,我想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教育我們自身。我們需要的不是為他們樹立英雄的豐碑,而是告訴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平凡而又充滿責任感的普通人。

3. 性別平等教育,從來不早也不晚

在這次抗疫的一線醫護人員中有超過60%的是女性,她們基於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選擇去往一線,以專業的能力去幫助病人。但是我們很遺憾地看到媒體的宣傳語境中對待男女的差別。首先抗疫的主題宣傳中,醫生和警察的形象皆為男性,塑造的都是專業形象。

而關於女性的宣傳則集中於“犧牲”——剃光頭(放棄美麗)、放棄陪伴孩子、流產10天後上前線,其隱意是這次戰疫中男性的偉大在於其專業能力,而女性的偉大是因為她們對性別形象、母職、妻職的放棄。同時女性真正的訴求難以實現,比如其專業能力得不到認可,封城之後孕婦就醫困難重重、一線醫務人員關於衛生巾的基本生理需要被忽視。

我們不難想見危機過去之後,女性不僅沒有因為其在疫情中所做的工作得到專業上的認可,還被期待著重新拾起“美麗”,重新回歸家庭,重新承擔起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責任。於是,不管是主動還是無意,女性價值的評判標準還是頑固地變成了後者。

而我有這樣的認識,也是來源於很多網友在網上發布對此類充滿性別刻板印象報道的駁斥,說明有很大一部分人意識到了這樣的性別視角對女性的“毒害”。我認為對於性別教育的開展永遠不能說“為時尚早”。

通過讓孩子們意識疫情中女性所做的貢獻,重要的是讓男孩子女孩子都能看到女性的力量,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理想。我相信這是女性個體最終能夠打破性別歧視的基礎,也是女性群體能夠爭取更大的社會意義上的平等的力量源泉。

4.生命教育,與你我有關的生死

這場疫情,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詞就是死亡。很多人的生命被席卷而去,其背後也是無數個家庭的破裂,被留下來的人往往也是痛苦的。由此也牽扯出種種命題,“何為死亡?”“在麵對挽救他人生命和自身生命受到威脅時,我們如何抉擇?”“在疫情中如何保護自己及他人?”

我認為在疫情爆發時,我們教給孩子們正確的防疫知識,教導孩子去保護自己和提醒身邊的人,可以結合一些疫情傳播的理論知識來幫助孩子深刻認識到做好防護措施的必要性。疫情結束之後學校可以開展“死亡”主題的班會,用溫柔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認識疫情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也讓孩子們看到人類與“命運”做鬥爭時的堅韌。雖然苦痛,但我們不會放棄生的希望,也不會吝嗇對他人的關懷與溫暖。同時也是告訴孩子要認真對待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

 

我不太熟悉生命教育的理論,或許無法係統地開展一些課程,但我相信即便如此,我仍舊可以為這次疫情留下些什麽給孩子們去思考和領悟。網絡的發達,可以讓我們通過文字去更深入地接觸處在疫情漩渦中的醫務人員、普通市民身上發生的故事和片段,這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通過篩選疫區的各行各業人們的日誌、廣播節目,為孩子們講述他們的生命故事,不一定要讓孩子現在就做出價值的判斷,但是至少給他們留下了數字背後的人情冷暖和每個生命珍貴的呼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