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kk
老撾凱旋門(Patuxay Victory Monument)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是為紀念爭取老撾獨立解放的戰士們而建。
萬象塔鑾(Pha That Luang)始建於公元前三世紀,?十六世紀中葉,瀾滄國王賽塔提拉帶著玉佛從北部的琅勃拉邦遷都到萬象後,重建了塔鑾。後來塔鑾多次毀於戰火。現在的塔鑾是二戰後重建的,正門前矗立著瀾滄國王賽塔提拉的雕像。塔鑾是老撾國家的象征性建築。
塔鑾附近的一尊臥。
蓬賽寺(Wat Phonexai)
西孟寺(Wat Si Muang)始建於十六世紀中葉賽塔提拉時期,幾次被毀,又被重建。
萬象玉佛寺(Haw Phra Kaew)始建於十六世紀中葉,這是賽塔提拉國王遷都萬象後建的一座用於供奉玉佛的寺廟。玉佛也正是從這座寺廟被拉瑪一世掠奪到泰國去的。這座寺廟被毀,後來被重建。
沙格廟(Wat Sisaket)建於十九世紀。
萬象街拍
萬榮(Vang Vieng)位於首都萬象以北130公裏,依山傍水,是老撾的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
乘坐中老鐵路的瀾滄號列車前往琅勃拉邦,“一路歡歌一路情”。
(Wat May Souvannapoumaram)是琅勃拉邦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廟,建於十八世紀
維蘇納拉(Wat Wisunnarat)建於十六世紀初,是琅勃拉邦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廟。
香通寺(Wat Xieng thong) 是瀾滄王國的國王賽塔提拉在位時建造的一座皇家寺廟。
殯儀館
琅勃拉邦街拍
夜市
普西山(Phou Si)
吳哥窟
吳哥窟(Angkor Wat)是一座以供奉毗濕奴(Vishnu)的印度教神廟,建於公元十二世紀。吳哥窟是當時高棉帝國首都的主要建築,後來被改建為一座佛教寺廟。
日出吳哥
小吳哥城入口通道
吳哥寺的主佛塔,水池
小吳哥寺內的淺浮雕。
小吳哥寺的浮雕
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於1181年登基之後,在小吳哥城(Angkor Wat)以北不遠處建了一座更大一點的皇城,俗稱大吳哥城,或稱通王城(Angkor Thom),並把高棉帝國的首都定在了這裏。
巴戎寺(Bayon)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於12世紀末興建的一座佛教寺廟,這也是通王城內的中心建築。寺廟由49個佛塔組成,加上通王城5座城門的佛塔,一共是54個,代表當時高棉帝國的54個省。每座佛塔上分別刻有麵帶微笑的佛像,俗稱“高棉的微笑”。高棉帝國從闍耶跋摩七世時期開始,逐漸推行佛教。
巴普昂寺(Baphuon)建於公元十一世紀中期,是前任高棉國王在通王城內建的一座印度教神廟,以供奉印度濕婆神Shiva。
戰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 是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建的一座長達三百五十米的檢閱台。
癩王台的浮雕(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十二生肖塔
吳哥通王城南門
通王城東邊有兩個城門,偏北的城門叫勝利門。通王城以東建有幾座神廟。
塔瑪儂寺(Thommanon Temple)是一座印度神廟。
周薩寺(Prasat Chau Say Tevoda)位於塔瑪儂寺正南邊,是一座印度神廟,供奉印度神Vishnu和shiva。
茶膠寺(Ta Keo)建於公元十一世紀,是一座供奉印度神Shiva)的神廟。
塔布籠寺(Ta Prohm) 是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紀念母親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塔布籠寺曾是影視劇《古墓麗影》(Tomb Raiders) 的取景地。塔布籠寺的特點是佛塔和寺廟建築被樹枝纏繞。
巴肯寺 (Phnom Bakheng)是一座印度教神廟,建於公元九世紀末,用於供奉濕婆神Shiva。巴肯寺建在位於吳哥城以西,通王城以南的巴肯山上。
日落巴肯寺
暹粒市(Siem Reap)是吳哥窟附近的一座城市。吳哥窟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而且被列為世界奇跡之一。暹粒市的旅遊服務設施是比較完善的,城市的英語普及程度還算不錯的。酒店餐飲基本完善。城市似乎沒有公共交通,但用Grab打車還算方便,但不算便宜。不少商家可以收美元現金,刷卡的地方比較少。
暹粒有一些中高檔酒店。
酒店時常會安排文藝表演。
暹粒的街邊市場和小吃,餐館並不多見。街上有點象中國的七,八十年代。